我不是P2P
2017-05-12肖飒
肖飒
“重要的事情说3遍:我不是P2P;我不是P2P;我不是P2P。”来咨询的朋友非常认真地跟我说,“我们不是P2P,谁来监管我们?怎么破?”这样的问题,已经成了热搜,很多互联网金融从业者都在问。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 聊。
P2P,认领还是切割?
凡事要一分为二,P2P的名声犹如过街老鼠,互联网金融战线的朋友们大都避之不及。2016年年底,在笔者参加的闭门、开门会上,几乎每家网贷平台都说自己是互联网理财公司,主攻金融科技,跟P2P什么关系都没有。可是,历史是不容忽视的,没有网贷行业的繁荣和沉寂,就没有现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强烈冲击,大家也就不可能看到更加丰富的金融业态。
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其实意味着在我国法域内,有条件地承认了债权众筹的合法地位,在小额、分散和《刑法》第176条划定的范围内,企业、自然人都有机会向社会不特定人群募集资金。这在10年前,哪怕是5年前的中国都是不可想象的。《暂行办法》出台后,北京随后颁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事实认定及整改要求》,全文共计8大项148条细则,网贷企业应该如何合法、合规已经非常明确,进入这一行业的央企、上市公司日趋增多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市场仍在,网贷不死。
不是P2P,那是什么?
有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摆在面前:有的网贷企业说自己不是P2P,那它又是什么?各企业的媒介对自己所在公司进行了很多“高大上”的“定性”,比如:新金融模式、互联网理财、一站式金融OTO等。抛去这些概念,我们看一看实质: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在互联网开设市场售卖标准化的债权、合约;给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提供在互联网上实现的撮合机会;为大学生办理类信用卡业务;为海外持牌机构在国内寻找客户;研发智能投顾,为百姓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如上,这些存在于“法律灰色地带”的业务,随时有被取缔的风险,商业模式到底能持续多久?记得一位不良资产处置专家曾对笔者说,这些机构不会怕,只要资金链不断,就不会有“进局子”的风险。话音未落,惠州某案东窗事发,众人唏嘘……
在现有法律环境下,我们只能说,经营金融业务,必须持牌或合法备案。虽然自下而上,我们在做努力,但是“金融准入”依然是主流的监管方法,目前“行为监管”是建立在牌照管理基础上的。没有市场准入的敲门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此,笔者提醒,与企业所从事业务最类似的金融牌照,请务必拿下,然后按牌照记载公布自己的身份。
大潮落下,魂归何处?
来自北京大学的一位企业管理者愁眉不展——我们如何拿到银行存管?如何展业跑出流量?如何在京进行P2P备案?笔者听罢,分析道,“你是否想过暂时放下网贷,进入‘导流市场?就现在的时间敞口,拼死拼活都很难赶在8月23日大限前完成合规的全套工作。单纯一个银行存管,办理下来就要半年,再加上到地方金融工作局完成备案、等待结果的时间,现在才开始启动这些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难度太大。因此,不如考虑自身优势——顶级风投、超级公知创始人、卓越获客能力,这些都是你们的巨大倚仗,如果你们从市场的竞争者变成市场的服务商,是不是老对手都能变成朋友?你们为他们提供客户和画像,他们为你们提供钱和时间,何乐不为?”
笔者的以上建议,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要想在互联网金融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细分、细分、再细分”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细分不只是“垂直、垂直、再垂直”,而是在不同的节点为客户持续解决痛点,无论我们面对的是C端的普通金融消费者,还是B端的企业客户,甚至个体户,只要我们能帮他们赚钱,就一定有可能赚到钱。某一线网贷公司CEO在内部会议上说,“在座的诸位,如果3年内(规模)拼不到1000亿元,未来就进不了二线网贷圈。”當时有人撇嘴,有人点头。巨头们进场,大鳄们收购,P2P网贷的市场已经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总之,P2P网贷的边界清晰,归之,可保无虞;弃之,风雨飘摇。不过,风雨飘摇也有生机,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有什么看家本领,制度红利吃尽后,如今是凭本事吃饭的时代了。
远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