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业”也许是农民的新样子

2017-05-12

农村.农业.农民 2017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场信任

李 禾

“互联网+农业”也许是农民的新样子

李 禾

江苏宿迁绿港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温室大棚内采摘成熟的番茄。资料图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化肥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酸化,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而农残也日益成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担忧的重点。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更自然的饮食成为人们的一个潮流。在这种潮流下,“生态信任农业”或为现代农业的未来。

生态农业的转变,竟是从品质下降开始

当过摄影师,做过翻译,还干过银行理财师,这样的谢明做起了生态农业。4年前,谢明跟他的女朋友一起辞职回到女友的家乡山东烟台栖霞,他们想种出既安全又好吃的生态苹果。现在,他是恩然自然农庄创始人,他的生态苹果终于“有点甜”了。

“我们从2011年10月开始做实验,2011年栖霞当地果农每亩使用复合肥、有机肥约500公斤,即一亩地是两吨肥的投入量;农药一年用6~8次,种类加起来是8种左右,平均亩产苹果3250~3750公斤,次果率10%,每亩投资在3000元左右。”谢明说。

由于谢明和女友都没有从事农业的经验,2012年他们在承包的果园里种了2400棵苹果树,把复合肥砍掉了90%,仅用了50公斤,施用农药减到6次。

“2012年的实验几乎全部失败了。”让谢明非常沮丧的是,苹果产量没有下降多少,约3250公斤,但次果率高达50%。于是,2013年他们在上一年失败的基础上,对农药种类和施用时间做了些调整,次果率下降到35%,产量增加10%左右。2014年他们把农药限制到4次,杜绝化肥使用,次果率下降到25%左右,苹果品质开始明显上升。

“在做农业之前,我们想象中,如果常规农业按照可持续农业方法去做,农产品品质应该是直接上升、产量下降。但事实并非如此。”谢明说,常规农业在往可持续生态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前3年产品品质是逐年下降的,到第四年才达到平衡。

“我说的是综合品质包括糖度、外观、脆度、果香和保存期限等。2016年是最好的一年,农残23项全部零检出。2011年,我们开始做合作,农户从1户增加到现在的11户。我们跟农户的合作模式是:我们给他提供融资和技术支持,农户生产的苹果全部包销,包销价格比市场价高20%左右。2013年开始跟我们合作的农户都有20%~30%的增收。”谢明说,从长远看,有机农业比常规农业产量持平,品质更好,物料等成本低,但之所以市场售价相对较高,是因为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压力大。

可信农场,诚信透明获得更多“铁粉”

一墩青永续农场创始人成鹏飞曾是地方的扶贫办官员,2010年扶贫项目结束后,他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2011年,一墩青农场成立,依靠永续农业和生物动力农业原理,进行生态农业种植,拒绝农药,不用化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周边农户树起了一个可学习的榜样。

“我们在2012年就开始组织农户做可持续的农耕记录项目。这个记录究竟是给谁看,怎么去做记录,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这个标签上写了我们产品的品种、谁来生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是怎么样做的。”让成鹏飞非常欣慰的是,经销商和消费者都非常欢迎这样的记录。“有一些客户会质疑你的产品以及它的安全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做这样的记录是很有必要的。有了微信后,我们也用微信和微博来发一些记录,这种记录有及时性,当你想改这个资料的时候很难改。记录具有透明性,体现了生产者的诚信。因此,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客户、更好的口碑、更多的‘铁粉’。”

近几年来,类似农事宝、农管家等农场管理APP层出不穷,基于移动互联网提升农场生产效率,体现诚信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也推出了“可信农场”数字化生产记录平台。这是一个基于生态信任农业理念,以提升农场生产力、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为目的开发的一个农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沈东曙说,“可信农场”平台旨在服务两种人群,一为加入生态信任农业的生产者提供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功能,并辅以专家在线指导、同行交流及市场推广等服务,进而提升农场的生产、运营效率;二为消费者提供能直接了解食材整个生产过程的入口,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改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为保证“可信农场”数字化生产记录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避免虚假信息的干扰,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生态信任农业事业部还制定了平台使用标准。在尊重农户个人差异、尊重实际生产情况的前提下,农户需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并保证上传至“可信农场”平台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吻合。在生产过程中,“乐平”派出的巡查员根据每种农作物的特性,在特定时间节点进行田间巡查,判断实际情况是否与上传至平台的内容相符。产品上市前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劳动力成本,已从农业的优势变成劣势

“我觉得‘互联网+农业’是农业在线化和数据化,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水、土、气、肥、水、药、装备、劳动力、市场、信息重新配置,让它进入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跳升到新状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说。

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规模很小,每户仅8亩地;组织化程度很低,合作社占比还不到31%,合作社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个劳动力生产率相当于我国的20倍。

李道亮认为,如今劳动力成本已从优势变成了农业的劣势。“互联网+农业”是指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比如现在一个人种8亩地,将来一个人要种1000亩地或1万亩地;现在一个人养200头猪,将来能养1万头猪,“是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

“我国农业每年病害发生的面积约是70亿亩次,防治面积是80亿亩次。”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室副主任张礼生说,现代农业的转变方式之一就是要转变病虫害防治方式,从传统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控方式向以生物防控为主转变。

“农药减量是政策要求,我们的试验是技术保障,我们要让大家知道,从科学上来说,农药减量是可实现的。”张礼生说,比如用益虫来吃掉害虫,以虫吃虫;用有益的微生物农药,对人和畜没害处,“让害虫得传染病死掉”;物理防治措施,通过空间阻隔及声、光等调控等,如防虫网、反光绳等“傻瓜技术”让农民能很快接受和使用。

“生态信任农业提供的技术一定要让生产者有利益可图,并提高农产品品质。”张礼生说,生态信任农业需建立在各方信任基础之上,如此一来,生态信任农业才有可能向前推进。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农场信任
农场假期
农场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一号农场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丰收的农场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