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栗园村:神奇八卦围
——江西省龙南县里仁镇栗园村的文化和传说

2017-05-11

城乡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栗园围屋栗树

■ 文 峰

栗园村:神奇八卦围
——江西省龙南县里仁镇栗园村的文化和传说

■ 文 峰

提起八卦,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诸葛亮摆下的八卦阵,变幻莫测,奥妙无穷。江西省龙南县里仁镇的栗园村是一座传统古村落,它的有名是因为一座栗园围,也叫八卦围,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以其神奇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璀璨明珠—栗园围由此被授予“最美古村落”称号。

栗树园佚事:梨山老母为百姓除灾祛病

栗园村也叫栗树园,因为这里拥有一大片茂密的板栗树林而得名,老百姓管这片板栗树林叫“栗树园”。古时的栗树园里还长有几十棵梨树,这些梨树枝繁叶茂,花开时洁白的梨花清香弥漫,芬芳四溢,结果时硕大的香梨压弯了枝头,在郁郁葱葱的板栗树丛中形成了一块天然梨园,显得格外青翠惹眼,所以人们管它叫栗树园中的“园中园”。其实,这一片栗树至今存在,只是被岁月改变了曾经的面目。

说来有趣,关于梨园至今还留有一个传说。

明代弘治年间,居住在里仁南迳口的李氏家族因住房不够,于是就搬迁到栗树园开基建房。有一年夏天,酷暑难当,当地很多人中暑眩晕,得了肺热之病,且久治不愈日趋严重。一个过路的老妇人告诉人们旁边梨园中的梨不同一般的梨,能清热润肺排毒。人们按老妇人所说摘树上的梨并挖取梨树根煎水熬膏治好了疾病。痊愈后的人们到处寻找要感谢那位传授药方的老妇人,老人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一游方道人劝说人们别再寻找,说那老妇人原是梨山老母变化而成,专门来为百姓除灾祛病的。

随着年代的久远,梨树慢慢枯萎死去,然而这片梨园的故事却留在了人们心中。人们纪念治愈老百姓疾病的这片梨树林,在扩建栗园围时就在那块梨园的地上建起一座“围中围”,并起名为“梨树下”,还在祠厅里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神位,至今香火不衰。

栗园围:与王阳明不得不说的故事

传说中的栗树园

栗园围始建于明代弘治辛酉年(1501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新规划而建。重新规划的栗园围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是一座结构奇特的围屋,围内房屋的排列走向均按八卦图布局演变的八门金锁阵法建造。

八卦围的建造者叫李清,他的后代称之为李清公,生于明成化丁酉年(1477年),其父为自号北国隐士的大纪公。清公自幼饱读诗书,暇好骑射,尤喜研习兵法布阵。明正德二年(1507年)李清公考中进士,官至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相传,明正德十二年李清公曾随王阳明到南赣平定“三浰”,因其深谙兵法,布下八卦阵大败叛军,为平叛立下大功,得到朝廷的赏赐。李清公听从王阳明的建议,按照“八卦阵”的布局规划设计,重新建造了栗园围。

整座围屋有东、南、西、北四座围门,每座围门上方均镌刻有王阳明亲书“栗园围”三个大字。从西门进入栗园围,大门两侧的楹联书曰“想先世材期栋隆椾之榛栗,看今朝礼徵帛束贲于邱园”,据说这也是王阳明所题写的。

为什么一座围屋会与理学大师王阳明紧密相连的呢?明正德十二年,赣粤边际广东三浰地区爆发民变,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奉旨率军平定三浰之乱,在赣粤交汇处遭农民军池仲容部猛烈攻击,被迫退至龙南境内武当南亨一带。清公见农民军骁勇势猛,若硬拼难免两败俱伤,便向王阳明进言布下八卦阵诱池仲容来战。王阳明接受建议,即令清公率三军演练阵法,教习进退变化。数日后,派出骑兵到农民军驻扎处踏营挑衅,稍战即退,池仲容果然中计率部猛追,清公早于武当一带指挥三军布好八卦阵等待。农民军不识阵势变化,恃血气之勇蛮攻猛打,被困于阵内,数千人全部被歼。王阳明乘胜挥师南下,所向披靡,一举平定三浰之乱。清公在鏖战中遭飞箭射伤,被护送回老家龙南里仁大园子疗伤。

平定三浰叛乱后,王阳明率赣州知府何恍等文武官员前往里仁大园子看望清公,并亲自挥毫写下“平浰将军”榜书,言欲呈报朝廷授清公以平浰将军之衔,清公恐招三浰余党报复乃力辞不受。王阳明见清公一家所居房屋简陋矮窄,当即让何恍从府银中拨白银20万两给清公修建房屋。交谈中言及八卦阵破敌之奇,王阳明得知清公曾到过南阳,对诸葛亮在家乡修建的八卦村称羡不已,建议清公重新修建一座八卦围,并亲自在纸上描画出八卦图的轮廓。清公认为叫八卦围过于显露,王阳明见大园子周围种植好多板栗树,郁郁葱葱,当即挥毫写下“栗园围”三个大字。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南知县奉赣州知府何恍之令,在里仁镇大园子划良田百亩供李清公建围,按王阳明所描画的八卦围布局建造。此后历经十多年,栗园围于嘉靖十五年竣工。

和其他围屋相比,栗园围像平常房屋,也更多功能分区。群山环绕、河水蜿蜒流过让它历史感底蕴下多了一丝灵动,少了沉重感。栗园围四周遍布有12个炮楼,围中有围,园内主要建筑以“一祠三厅”为核心,按照天干地支排列,有主干道也有蜿蜒小路,对熟悉的人而言四通八达、随处是路,初次来的人或许会找不到出路,可见当初设计之巧妙。围内抬头是历史彩画,人文历史气息满满。

纪缙祖祠:记录下先祖生活的印迹

栗园围的主要建筑布局是以一祠三厅为核心。纪缙祖祠是整座围屋的核心建筑物。纪缙祖祠中的“纪缙”系李清公从其父、叔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栗园围李氏祖籍山西文水,作为客家人,李氏先祖也同样历经了漫长的迁徙生活,南宋景炎年间迁徙至此。我们可以从栗园围的徽派建筑风格上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定居赣南之前,在皖南赣北一带肯定留下过他们长期生活的印迹。

祠堂全部采用青砖砌筑而成,总占地587平方米。祠堂属三大门三进府第式建筑,房顶瓦面两侧建有镬耳封火墙,整个祠堂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宽阔豁朗,显示了李氏家族曾经拥有的显赫地位。原正厅对面照壁上曾绘有五只蝙蝠的“五福临门”大型壁画图,时过境迁,如今荡然无存。正中大门两旁竖立着一对青石雕刻的鼓式石狮子,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祠堂的上厅设有神龛,摆放着李氏历代先祖的牌位。中厅庭院开阔,正面横梁上高悬“橘瑞堂”巨匾。橘瑞堂是村民举行祭祀祖先、聚集议事、娱乐庆典的主要场所。大厅内有七对方形石刻堂柱,上刻十副阴文楹联,对仗工整,楷书遒劲有力,凝重稳健,可谓上乘佳品。祠堂顶端的卷棚画堪称一绝,上面绘有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人物山水、历史故事等160余幅画面,内容丰富,丹青妙笔,技艺高超,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彩绘古画也鉴证了栗园围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虽经百年沧桑,仍依稀可辨,神韵犹在,令人赞叹不已。

纪缙祖祠门前是三口品字形池塘,夏天的时候满池塘的荷花娇艳无比,四周岸边杨柳依依。说来有趣,大多数客家人的祠堂门前都会有一口池塘。为什么池塘和祠堂会联系在一起的呢?据围屋的老辈人说,围屋门前的池塘那是为了辟邪。依我看来,祠堂门前挖一口池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防火,也许这就是客家先民的聪明所在吧。

以“纪缙祖祠”为中心,在左右两侧不远处,还有三座祠堂(赣南客家人也叫厅厦):即梨树下、栊梃、新灶下厅厦,均为青砖砌筑而成,有的一门两进,有的一门三进,来历不同,风格迥异,独具特色。

栊梃:一个关于神龙的传说

纪缙祖祠右侧另有一幢祠厅,名叫栊梃祖祠。当年之所以起名“栊梃”,其实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明代正德二十一年,在纪缙祖祠旁开挖墙基的工匠傍晚时发现地下有一白色石雕,不知是何物,十分惊奇。为防止损坏石雕便扩大开挖范围,小心翼翼地将其挖出,原来是一条2米多长用玉石雕刻的游龙。这条玉龙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呼之欲飞,重有数百斤,只是不知是何年代埋藏于地下的。

围内李姓族人欲将玉龙抬到纪缙祖祠去,正在忙乱间,突然一声晴天霹雳,天降倾盆大雨,顿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人们纷纷跑到附近房内躲雨。不料这场大雨足足下了一夜,直至次日清晨方才渐渐停止。大雨方停,李姓族人便商议去抬玉龙,不料过去一看,玉龙早已不知所踪。有人说是随着一道雷鸣电闪仿佛看到玉龙飞上了天,只道是自己看花了眼,没想到玉龙果然不见了,人们都听得目瞪口呆,然而数百斤重的石雕不翼而飞又让人不得不信。

祠堂建好后又发生了一件怪事。栗园围历来有闹元宵时舞香火龙的习俗,舞香火龙是一种造型威武、结构精美、技艺精湛、场景壮观、气氛热烈、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综合表演艺术活动,也是特定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一项汉族民俗娱乐活动。那年元宵人们舞完香火龙后,将香火龙抬到纪缙祖祠中厅放好,第二天起来发现香火龙都不见了,四处寻找,后来发现三条10多米长的香火龙不知怎么都到了刚建好的祠厅内。联想起玉龙的事情,李姓族人猜想这里可能是神龙居住的地方,便给这幢祠厅起名“龙廷”。又因与皇家避讳,再三斟酌后就给两字都加上李姓之上的“木”字,所以便有了“栊梃”的名字。

这些传说虽然怪异神奇,但是寄托了围屋的先民们崇敬神灵,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大夫第”:重教兴学、人才辈出

与栊梃祖祠相邻处还有一座祠堂,是围内一祠三厅中最后建成的,竣工于嘉靖末年,当时人称“新灶下”。一般来说,客家人新建的一座新祠堂就是这个家族的分支,是随着这个家族人口繁衍的象征。然而,就在这幢不大的祠堂里却走出了两个五品大夫,成了当时著名的“大夫第”。

清朝康熙年间,十六世元方住进了新灶下,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九千生于雍正年间,从小聪慧过人,看书过目不忘,唐诗宋词三字经倒背如流,令塾师惊叹不已,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乾隆十年考中进士。仕显后曾撰联挂于堂前:

寒窗苦读折桂为遂青云志

金榜题名出仕争做栋梁臣

他出仕后历任知县知府直到刑部福建司主事加一级,诰赠奉直大夫,娶妻江东廖氏诰赠五品夫人。

咸丰三年,十八世遇璋考中明经进士,候选儒学正堂,诰封待诏,钦加五品大夫衔,成为新灶下走出的第二个五品大夫,妻曾氏诰封孺人。

走进大夫第,可以看见一块写有“五世同堂”的匾额,那是光绪二十八年,95岁高龄的十八世遇汉子孙满堂,获县授七品旌匾“五世同堂”,使新灶下的大夫第又增添了五世同堂的荣耀,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大夫第与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历史传统不无关系,正是栗园围的先祖重教兴学,以读书开智明理,这才能使家族人才辈出,继往开来。

无论是在纪缙祖祠,还是在大夫第,我们可以触摸到这座神奇围屋的百年沧桑,从而去细细叩读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神奇建筑:完美融合客家文化与周易文化

栗园围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防御设施功能齐全。与被誉为“散落在民间的皇宫”“东方的古罗马城堡”龙南关西新围相比,栗园围具有另外一种神奇的建筑特色。

整座围屋分为两大区,居民住宅区和渔耕休闲区,体现的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人文特色。靠围北面共建了八处民宅区,即梨树下、上灶、下灶、新灶下、下院、书房、武馆、大围子等。它的建筑风格上,无论是取势、定向,还是按龙脉、定穴位、合阴阳,均依照八卦运行规律演绎而成,共建大小民房400余间,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围内小巷道,也是依照阴爻阳爻卦象建的,共有八八六十四条小巷,小巷有生门休门之秘,熟悉入生门的巷道则遍通全围。如走入休门的巷道则处处碰壁,往返无功,极易迷路。

围内的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其中有一条主干道,从北门至西门,纵贯西北。若从东门或南门而入,则有一条宽一米多的鹅卵石铺就的石阶路,逶迤延伸至围的中央。八卦巷虽然弯弯曲曲,但令人称奇的是它们的水沟相连,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这里保存下了古老的建筑和人文景观,保存下了可供后人观赏追思的历史遗迹。从围屋建筑中那些高超奇特的规划、设计、布局,游客就可以感受到客家围屋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变迁,感受到深厚浓郁的客家文化,以及客家先民的聪明与才智。

围内的房屋排列走向均按照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的布局建造而成,周长789米,占地面积达68亩,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布局设计科学,这种建筑风格已引起了国内外周易学专家的关注。

栗园围所有的围门以西门建得最为高大、宽敞,而且设有门卫,凡举办红白喜事,一般均从此门出入。围墙周边筑有12座炮楼,除东边中楼是三层楼外,其余均为两层楼房。每座炮楼朝外三面墙和周围的围墙上均凿有一排排“猫眼”似的枪口炮眼,总计462个。此外,在从南门至西门到北门这段围墙外面,还留有两三米宽的护墙地带,并在护墙地外边开挖了一条两米宽的深水壕沟,人称“人工护围河”。其实,这些煞费苦心的设计都是为了保护围屋的安全。

从栗园围出来,艳阳依旧高照,行走在乡间的田埂上,驻足到了那片传说中的栗树园。这里还留有一片古老的栗树林,这些栗树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沧桑,都变得老态龙钟了,它们还是不愿被岁月打败,依然本色地活着,依然在顽强悲壮中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因而,就有虬曲苍劲的枝干依旧活力张扬,迸发出生命的气息,仿佛蕴含着某种人生的哲理。这些古朴的栗树,在阳光的映衬下,氤氲着一种莫名的神秘,昭示着至高无上的尊严。也许,这就是生命的象征,这就是栗园围名字的来由,这就是围屋的先祖们为什么要种下这片板栗树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栗园围屋栗树
栗树叶面喷肥喷药关键技术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板栗园埋压绿肥技术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客家围屋的保护探究
——以龙南县为例
当代住宅区“围屋式”景观设计的应用
栗园油鸡
板栗采摘后栗园综合管理措施
围屋的月光
栗园油鸡
复活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