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
2017-05-11韩晓燕
韩晓燕
摘 要: 水意像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出现频率极高,而且有丰富蕴涵的意象。水的意象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意象组合中呈现出极其多样的形态,各具异彩,各有情韵。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水 意象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91-01
一、“牛女汉河”与水之神话意象
当水携带着原始文化意义而进人艺术作品的时候。它完全摆脱了自然物的单一性,发挥着它情感上的特有的潜能。即如荣格所云:“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同时提升了他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在兩汉时代,随着原始云雾的消退,水作为神话意象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才充分地表现出来。最为典型的是产生于两汉时期的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淮南子》佚文《四民月令》。一对情人,被一条无情的天水残酷地隔开。他们隔河相望,日日夜夜经受着相思的痛苦煎熬。这既是远古性隔离生活在天国的投影,也是人间无数悲欢离合现实的神活表述。在这里,水完全摆脱了写实的嫌疑,而成为一种艺术象征。“天河”的彼岸是美好的,那里存放着理想。存放着圆满,存放着幸福,也存放着生命的价值意义。然而却无法超越,无法实现圆满的渴望,帝为不使人完全地失望,他应诺一对情人在“七七”之夕相会。为了这一丝希望,生命甘愿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面对茫茫之“水”,努力生存着,期待着,到老、到死。
二、“水生神话”与水之神话意象
水与女性有着微妙的联系,水与女性情愫的缔结,早在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始。早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一段至为重要的记载:
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有黄池,妇人人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后汉书·东夷列传》,周致中《异域志》等。女子国,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国中只有女人没有男人;二是其国在水中,有神水能让这里的公民暗结珠胎。据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各民族都实行过两性禁忌与隔离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为避免狩猎集团内部为争夺女性而发生纠纷产生的。因为原始人类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是靠着自然群体的团结合作获取猎物而生存的。而争夺女性的纠纷却涣散着生产过程中人们精神的专注与协作,严重地影响到狩猎生产,而导致集团食物紧缺,以致威胁到集团的生存。于是,产生了生产季节的性隔离制度。这一原始经验的无数次重复,在民族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迹痕,故而形成了一种情结。在观念形态中,赋予了“水”这一形象以特定的“意”——水与女性完全一体化了。发展到后来,如古戏剧小说中,称妓院为“水产”,女色之害日:“祸水”,性自由的女性日“水性”,女性之美者日“水灵”。《红楼梦》中宝二爷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这里水的意义便突出地为女儿占有了。因此,“女性”成为水之神话意象中的一个典型象征意蕴。
屈原在《离骚》中就已经把流逝的水与不停运行的时间联系在一起:“余若将之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感到,时间如流水,而自己美政迟迟不能实现。这里的水意象,透出诗人时不我待的深重焦虑感。伟大的先哲把人们对无形的时间的感受,借助于有形的水,生动而深刻地表达出来。山水诗之祖谢灵运.以其精工的笔触,刻画了永嘉地区的山水,在他的笔下,水,作为自然美的一个构成因素,显得多彩多姿。不过,下面此诗中的水意象,若仅仅从自然美的角度进行解读却是不够的。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溪.日暮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诗》)作者当时被贬于永嘉,政治上失意)他常常登山涉水,在林泉水石间寻求精神的安憩与补偿。《七里濑诗》正是一次游赏活动的记述。“孤客”为了消散“羁心”,清晨就到山水问“游眺”。
水又是情感意象,《诗经》中有不少用水来形容情感的佳作。郑风描绘古时三月上已之日,人们聚集河边举行祭祀.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盛况,清波荡漾的泱泱春水,烘托着热烈交谈的青年男女,同时也是青年男女春意盎然、激情涌动的内心世界的写照。再如《汉广》中也有记载。产生于泽国水乡的楚辞中,用于表现情感的水意象更加丰富多彩。《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相互思念等待的湘君,湘夫人烘托了哀愁怅然的氛围,暗示内心层层思绪,《河伯》中的“波滔滔兮来迎”,同样是人物内心情意的对象化人的情绪、情感、情思,属于主体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难以为他人直观地感知。水,为有形之物,将复杂、激烈的情意活动寄寓水意象,增强了表达的具体性、可感性。一代又一代的作者用水比喻情感的浓烈,持久。
水在科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促成了其哲学意义上的深刻性,同时它的丰富而多姿的身影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类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