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2017-05-11王瑞君
王瑞君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31-01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凸显了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坚强决心。鹤壁市委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高点定位,自我加压,提出了到2018年率先全面实现脱贫目标。黄洞乡作为省级贫困乡,可以说是全县最贫穷的区域,是淇县乃至鹤壁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战区,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加快解决这一区域人口的贫困问题,才能提升淇县扶贫攻坚整体水平,才能为鹤壁市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赢得主動。本文就黄洞乡为例,分析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实践,思考并提出精准扶贫工作建议。
一、基本现状
黄洞乡位于淇县西北部太行深山区,西与林州市连山,南与卫辉市接壤,北与淇滨区相连,是淇县唯一的全山区乡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2万人,面积1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77亩。干旱缺水、自然条件较差,是省级贫困乡。2014年底全乡贫困户共有2412户8594人,占总户数的72.8%、总人口的71.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1499元之间的204户,1500-1999元之间的328户,2000-2499元之间的1141户,2500-2799元之间的701户。
二、致贫原因分析
黄洞乡是淇县贫困面积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的区域,这一区域的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黄洞乡山高坡陡,沟岔纵横,自然灾害频发,低温冷冻、高温干旱、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易发;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地贫瘠,属干旱地区,人们的抗灾能力弱,广种薄收,大多都还是靠天吃饭。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民大多散落在大山的沟壑里,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道路不畅,信息封闭,导致群众行路困难、饮水困难,就医困难、上学困难,影响了脱贫进程。
三是因病返贫比较突出。受经济条件制约,长期以来许多贫困群众小病不治,能忍就忍,直到形成大病才看医就诊,就医成本大幅上升,虽有“新农合”为保障,但许多农户还是因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三、几点建议
1.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
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是全面了解贫困群众信息,掌握贫困人口状况的基础,可以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说,做好精准识别工作,是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是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体现,意义重要,责任重大。为了确保精准识别工作的标准和质量,建议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政策宣传。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有关政策、识别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等向农户宣传,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扶贫政的策知晓度,充分发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构筑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思想基础,努力营造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严把贫困标准。依据国家扶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进行严格评定,禁止暗箱操作、禁止拆户、分户,确保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入。三是严格工作程序。严把农户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告公示关,确保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应有的环节一项不落,做到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
2.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内容
产业扶持脱贫一批。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广泛覆盖到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产业覆盖实现稳定脱贫目标。黄洞乡是河南省省级森林公园,有三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三个省级传统古村落,纣王殿村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水美乡村”,有深能风电、欧斯藤光伏等新能源绿色产业,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要利用现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发掘乡村底蕴,做好山水文章,编制乡镇规划,凭借古树古井古街道、石屋石墙石门墩的山村古韵谋划建设传统古村落示范区,着力打造一批旅游村、民俗村、体验村等乡村旅游特色村,让黄洞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让大多数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进行脱贫。
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通过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是脱贫减贫的一条重要路径。一是要发挥好本地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本地企业吸纳辖区村庄贫困群众就地就业。二是要发挥好农村“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本地外出务工能人带动贫困群众结伴外出务工实现部分异地转移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三是要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群众,按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进行精准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四是要强化就业援助。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通过开发保洁员、安保等公益性岗位,就地就业。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群众和有残疾、年老体弱或精神疾病等丧失劳动力的贫困群众,要在生活上、教育上、医疗上、养老上实行政策兜底扶贫,保障其基本生活。
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严守政治纪律。要把理想信念和政治纪律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全党信任、人民信赖的扶贫干部队伍。二是要实施“头雁回归”工程,强壮精准扶贫“主心骨”。重点从致富能手、离退休干部、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中为缺“领头雁”的贫困村和后进村选配第一书记,壮大组织力量,利用他们的人脉关系和资源优势带动贫困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三是要强化民主管理,增强组织向心力。进一步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定期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接受群众监督,使村级事务做到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为精准扶贫工作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村级民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