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专业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2017-05-11高申贵
高申贵
摘 要: 如何深入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陶冶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人文品格、道德品质,增强责任担当,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服务的生命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艺术表演专业语文教师的应该肩负一定的责任。
关键词:德育教育 戏曲表演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57-01
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知名艺人吸食毒品、酒后开车、婚内出轨、涉黄嫖妓等知名艺人失德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德育教育的缺失,这固然和这些知名演员个人素质有关,但也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我认为,也确实和某些演员在成长过程中,一些艺术高校的表演专业片面强调表演能力,忽视德育教育,让没有健全人格毕业生走上社会有一定的关联,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渗透,作为文化课的语文课能够在德育渗透中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培育提供充足的养料。在语文学科德育渗透中,作为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准科学知识、文化思想、教学方法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文化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在教学中,从表演类学生情感丰富,性格活跃的实际出发,突出教学重点。在教法上,融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德育渗透要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期达到“寓德于教”,“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要把握渗透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充分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艺术表演所负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从内心生发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能够自觉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并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在中国和世界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作品,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就一定能将这些作品的内在思想,通过我们的教学艺术,植根于学生心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激发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自己祖国能有如此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将文学本身的魅力和展示人物的光辉形象结合起来,用他们的事迹感染学生。如屈原在《哀郢》中,虽日夜思念郢都,却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感到痛苦和悲伤,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辛弃疾、岳飞、林则徐、龚自珍等无数历史名人的关于爱国爱百姓的作品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我们要学习他们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情操、出类拔萃的个性品质、坚忍不屈的意志等,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写作的时代背景、目的和动机,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诠释等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不失时机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语文教学,还可以让艺术表演类学生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我们要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比如,如诸子百家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历代文学作品中流溢的道德精神等等,都是以德为核心。选择有关个人价值追求方面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以相应的文学作品为依托,旨在帮助表演类学生克服个人价值追求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回归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想主义,为其建立高尚人格、崇高艺德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讲《离骚》时,既要通过屈原的卓绝文才,用文学的本身的美来打动学生;同时,屈原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以及忧国忧民的普世情怀,更是我们要启发学生去挖掘和思考的闪光点,让学生的灵魂经受洗礼,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家有一条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凡拜他为师,不论子侄亲友,徒子徒孙,都要先接受这八字祖训的教诲。梅兰芳自己就是实践这八字祖训的光辉典范,一生爱国忠贞不渝,一世修德坚持不懈。稍有常识的人,大都知道梅兰芳在抗战时期为了不给日伪演戏而蓄须明志一事,可不一定知道他因此而遭受的种种磨难。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热爱黄梅戏,她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她的最大愿望就是“我要演戏”,遵循原则就是“戏比天大”。在戏中只有角色的大小而不分演员的高低,在戏中不管你是谁都不容台上出现丝毫差错。为了戏,名角可以上台跑龙套跑丫鬟;为了戏,大师可以把自己的保留剧目传给年青一代去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出出精美绝伦的好戏产生了,并永世流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进行文本讲解时还要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人物传记作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语言文学的沉静与蕴籍中,去掉社会带给他们的浮躁,强化自身的道德境界。
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课内渗透,也要加强课外感知。课内渗透就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通過对课文的讲解、知识的梳理和技能的传授,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学生的思想里。古语说:“文以载道。”文章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当中所包蕴的于国于家、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讲《岳阳楼记》,就要向学生灌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我们讲《孟子》时,就要挖掘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抓住作者简介、主旨诠释、形象分析、拓展性活动、作业等五个环节,开展爱的教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的陆游,“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的莫言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含义、篇章结构、文学作品,甚至应用文体时,均可以巧妙地将德育的理念和方法落到实处。例如,在教授应用文时,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内容不全、用语不当等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同理心换位思考,找准自己的位置,尊重读者,恰当使用语言,如对领导要用敬辞,对别人要用谦辞,要分清上下级关系等,就不会在请柬中出现“务必出席或参加”,在请示中出现“请及时批准”等不当用语了,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来在演出中才能做到以观众为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文章主旨时,剖析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可使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魅力,增进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等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在传授知识点时,要巧妙结合运用教材中蕴含的德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利于师生精神往来的氛围与情境,与学生在情感上相知,心灵上相遇,教师要在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得到回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柔性改造,提高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培养德育素养。大学阶段更大更宽广的课堂还是在课外。语文课后,在老师的指导建议下,通过阅读相关图书、杂志、电影电视或者是组织一些主题类的课外活动,达到延伸语文课堂知识和德育教育知识的目的。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堂内容相关的文学书目并谈体会,并通过论文形式提交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可以开展关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主题讨论,从而加深他们认识,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开展课外活动,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故事会、演讲会将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等,在“审美、辨丑、激情、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的观点进行交锋,将学生们置于文学原始背景下体验社会,审视人生,从而得到思想的洗礼,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论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师在论文指导时应该随时注意各种思想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德育渗透。例如,对于主题立意上的错误认识要及时加以发现,纠正。同时,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能起到生动形象的榜样作用。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寻找,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