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探索

2017-05-11王福青常国印

中文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实习

王福青+常国印

摘 要: 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掌握的医教研资源和优势非常显著,但由于在校生的增加,可供实习的医疗实践平台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需求的基层卫生服务,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条件较差,且服务网络不健全,全科医生严重短缺。本文探讨医学院校如何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的建设,达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和提升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医学院校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生 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47-01

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需求的基础,是城市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1]。我国现阶段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大、中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条件较差。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全科医生严重短缺,不利于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医学院校的医教研资源和优势非常显著,应该是国家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如能有效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既可为社区居民持续提供便捷、经济、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缓解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能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服务水平,还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学校师生提供医疗实践平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3]。但目前医学院校在社区卫生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操作模式。本文主要就我校针对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水平为目的,发挥医学院校人才和资源优势,研究学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和途径进行探讨。

一、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扩充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队伍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全科医生缺口很大。这不仅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还极大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开展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4]。我校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医学院校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全科医学方向班,有针对性的面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输送合格的医疗毕业生。同时发挥学校建立的卫生厅全科医师理论培训基地的作用,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全科医师实践教学培训基地作用,通过为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全科医师培训,迅速扩充队伍,为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打下基础。进而形成全科医师培养—临床再培训—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对社区卫生机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一是按全科医学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的三基三严训练,提高社区卫生机构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二是定期举办专题巡讲,半年或一年制订一次专题讲座计划,由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专家主讲,系统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用性相兼顾;三是制度化安排进修学习[5]。对工作年限较长,临床基础较好的骨干医师,安排到附属医院进行专科进修6个月至12个月,以系统掌握专科常用技;四是为社区卫生机构医生建立导师制。形成师带徒式对口培养机制。

二、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及仪器设备均相对不足,如何合理的发挥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帮扶作用,建立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从技术上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机制,是医学院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要有计划的安排高年资医生进社区卫生机构轮转,在轮转的同时一对一帮扶培养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人员。

同时完善附属医院专家教授定期到社区卫生机构出诊,如安排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专家定期赴社区卫生机构出诊,如每周安排半天坐诊。专家坐诊主要是解决社区医生无法处理的疑难杂症,同时组织专题讲座,系统传授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一至两年的技术支持和培训,达到提高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目的。

三、合作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主要原则之一,学校预防医学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疾病预防和宣传工作。指导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帮助社区建立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建立规范化、全程化的健康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成效[6]。

通过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根据科学性、规范性和格式性的原则,建立清晰系统反映居民个人和家庭健康状况的电子化健康档案系统,既方便医务人员间进行信息交流,同时也能为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建立医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平台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基地,医学生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病人的同情心、对职业态度的认识等内容[7]。为此学校与当地卫生局成立联合指导办公室,负责协调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制定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临床技能培训方案,把课堂延伸到社区卫生机构,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8]。开设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基础课程,如健康教育、心理学、预防医学等课程,让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其次根据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分类制定疾病防治计划,如糖尿病防治、高血压防治和冠心病防治等方向,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各类疾病的预防保健、心理干预及定期随访等措施;最后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对医学生开展临床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完成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使其在医学生尽早接触医院的医疗环境,通过接触病人打牢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与患者交流的技能。

醫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促进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和预防为主的观念;有利于强化全科医学教育意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医学模式的认识[9]。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提前让医学生接触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热点和机遇,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更多的医学生到基层、社区就业[10]。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院校及部分大型医院均积极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如在“双向转诊”和“医生培训”等问题上均取得一定成就。我校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医学院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和思路。但如何更好的满足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医学院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途径和内涵工作尚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明妍,丁晓燕,高运生.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6,33(9):654-656.

[2]李荔.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互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432-434.

[3]郭跃伟.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全科医学教育中的良性互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6,30(3):216-217.

[4]王慧,于金凤,王飞鹏,等. 基于全科医学模式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34(9):1151-1152.

[5]王倩. 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9):32-34.

[6]叶小娇,贺俊英,刘博影. 医学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卫生信息服务的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35(3):139-141.

[7]莫碧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8):9-10.

[8]赵冰.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重要性[J].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24):128-130.

[9]申颖,张志勇,刘桂瑛,等.实施“三习一育”社区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1):1-2.

[10]李渊,黄琇雯. 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3):11-12.

猜你喜欢

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实习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