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思考
2017-05-11谢乔珍
谢乔珍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小学教育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师工作中,“后进生”转化问题是教师面临的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是衡量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只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后进生”转化对策,希望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12-01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进步,而班级中的“后进生”这个群体的存在使得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面临很大挑战。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后进生,这个群体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对整个班级秩序、班风和班集体建设会产生不小阻碍。“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比较头疼的事情,面对这个群体,就需要教师深度分析“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后进生”转变,促进班集体和谐发展。
一、“后进生”概念分析
“后进生”指的是从品质、能力、知识和方法等具体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常规学生有明显偏离的结构性缺陷,智能、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正常发挥出来,和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不适应,或者能力测试不能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矯正和补偿的学生。最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后进生”转化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后进生”是整个教育的特殊群体,要想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这个群体,采取针对性措施将其解决。
二、“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学生主观因素产生的影响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一个最大的变化是由游戏转变成知识性学习,同时刚入学的小学生还需要适应周围的新同学和新环境。小学生在学习自己喜爱的课程同时,还要被迫接受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有些小学生适应能力较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小学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书面表达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得自身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而“后进生”主要表现为不成熟的心智和不坚定的意志力,他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之后,不能很好的融入新环境和新群体之中,在学习方面不积极,不能体会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喜悦,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抵制老师和周围同学,在课堂上扰乱教学秩序,在课堂下不能融入班集体,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2.家庭、教师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性格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家庭背景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孩子成长,这是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谈不上教育自己孩子应该遵守纪律、团结同学,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针对孩子日常存在的错误行为,家长往往采用极端形式对待,要么过分宠溺,要么打骂孩子,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更严重的会导致孩子性格产生扭曲,催生厌学情绪;其次,在很多学校,部分小学教师将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区别对待,经常表扬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缺乏耐心,有时还会对其冷嘲热讽,对“后进生”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变得烦躁、孤僻和自卑,越来越远离班级。教师越指责批评学生,学生越反抗,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阻碍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最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一方面方便了社会大众,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中包含着大量不健康和不良风气的信息,这些信息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小学生自身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难以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容易被不良信息吸引,严重的还会诱导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对“后进生”转化对策分析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相信“后进生”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要宽容对待“后进生”,任何人都会犯错,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允许学生犯错,并相信学生可以战胜存在的困难,实现自我发展,逐渐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不要因为“后进生”一时的错误就完全否定他们,要鼓励“后进生”树立发展的信心;其次,要相信“后进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是通过后进生本人所起作用的,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如果缺少“后进生”的参与,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发挥出“后进生”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将“后进生”放到突出位置,调动“后进生”学习动力和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性。
2.教师要关心爱护“后进生”
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使命,“后进生”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后进生”表现不好,成绩较差,常常受到教师冷落,使得“后进生”心灵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后进生”转变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反复的过程,简单、便捷的做法是不存在的,在“后进生”出现反复和倒退的情况下,教师更要耐心和细致,从行动和思想上关爱“后进生”,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半途而废。“后进生”不良行为的改进具有循序渐进性,所以教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不懈,从学习、生活上不断关心鼓励“后进生”,这样才能慢慢促成“后进生”转变。
3.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很多“后进生”因为学习成绩差,个人行为习惯不好,心理自卑被班集体排除在外,无法参与到班集体各项活动中,导致后进生和同学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缺乏沟通,长此以往,“后进生”会和班级、教师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注意缓和“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要经常性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搭建“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积极鼓励“后进生”不断尝试,逐渐缓和“后进生”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和“后进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深入到“后进生”群体中,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思想动态,使“后进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班级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友爱、和谐的班级氛围,发挥班集体作用,帮助“后进生”改进不良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探悉[J]. 王佳. 亚太教育. 2015(35) [2]小学“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以陆良县芳华镇芳华小学、召夸镇召夸小学为例[J]. 李丽琼.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S1)
[3]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J]. 阿依米尼沙·克热木.赤子(中旬). 2013(08)
[4]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研究[J].贾正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5]小学班主任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策略研究[J]. 缑丽娟. 新课程(小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