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档案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7-05-11于元元刘佳昕
于元元+刘佳昕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如何促进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文章阐述了将互联网引入高校教学的重要意义与优势,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提出“互联网+专业教学”的融合方式,旨在推动高校专业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档案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64-02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12月,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我国网民达6.88亿,手机网民6.2亿,91.8%网民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教育业也不例外。目前,“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很多高校也纷纷开展“互联网+专业教学”的实践。与此热潮相比,档案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开展较少,笔者以为,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一专多能”的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的优质人才的重要责任,要提高培养质量,首先要从教学抓起,如何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档案专业教学相结合,以强化教学成效、提高培养质量,是值得档案学专业教学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引入高校教学的意义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它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1]。将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紧跟时代潮流,有利于为传统的高等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改善教育生态环境;降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门槛,向普通大众开放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可以使教师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扩大教育影响;重塑学生在教学语境中的角色,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从当前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学总体情况来看,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展,除了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的几门档案学课程外,在互联网上,很难查询到有吸引力的档案学专业的教学资源。而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变革就必将落后于时代,保守的教学方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习者所认可和接受,为了提高档案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了扩大档案学的影响,必须促进“互联网+档案学教学”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高校教学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获取成本降低。将互联网引入高校专业教学,对传统教学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使各专业学科积极变革,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相较于现有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传统的专业教学由于课程进度规划的设置,教师与学生的课上交流时间毕竟有限,如果疑问得不到及时解决,不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影响学习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除了课堂时间,学生与教师还可通过QQ、微信、微博、在线教育平台等直接沟通,学生之间也可以就相关专业学科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在自由交互的网络环境中,教师是引导者,气氛较为轻松活跃,消除了由面对面带来的紧张感,学生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观点,是共同创造学习的过程, 增进了交流与了解,有助于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应用软件的迅速普及,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手机不只是通信工具,还是智能学习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乘坐公交、睡前十分钟、等电梯、课间休息等等的零碎时间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移动式、泛在式的碎片化学习[2]。
(三)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以板书或PPT课件的形式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这种“被动式灌输”的传统教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过程较为乏味。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根据自己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运用多种灵活方式选择充分的学习资源,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进度由学生自己掌握,渠道及内容的丰富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过程的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意识得到增强。
(四)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就笔者的调查,目前多數专业的授课均是选择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时间支配的灵活度差。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广域性、远程性,教师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教学或视频的录制传输,同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课堂延伸到了校园与家庭,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五)扩大了专业影响
互联网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催生用于网络传输的优秀教学资源,扩大专业知识的社会性传播。以档案学专业为例,借由网络中优质教学资源的传输,可以提高社会对于档案学专业、学科的认知程度,普及档案学的基础知识,扩大档案学专业的影响力,为学科及档案事业发展培育更好的社会环境。
三、“互联网”与档案学教学的融合方式
高校作为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与输送中心,应积极探索“互联网+专业教学”的新模式,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下面以档案学专业为例,谈谈互联网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方式。
(一)制作适于网络传输的教学资源
制作适于网络传输的教学资源是将互联网与教学融合的基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不应只局限于以前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的全程视频,更应注意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如微课的设计制作。微课是一种围绕知识点或教学难点而设计制作的短小视频,适于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由于讲述问题集中,对内容经过精心设计,注意知识讲解的趣味性,学生易于产生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学习时间短,又不会产生学习疲劳,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一个个的微课串联起来,与其他教学资源相结合,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充分利用现有网络通信工具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及社交软件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物质成本降低,实现了即时通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实时性增强。从入校起,黑龙江大学每一届档案学专业的学生都建立了QQ群或微信群组,所有专业教师都加入其中,沟通交流不再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在学习或实习时遇到困难,可通过QQ、微信以文字、语音、图片或小视频等形式发送,直接向教师寻求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教师在线布置学习任务,检查作业量的完成情况,实现了监督与督促的目的;教师还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将档案专业领域的新动态、前沿知识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充分扩展教学内容。
(三)搭建虚拟实验教学环境
档案学专业除了要有科学规范的理论教学指导,系统的实践性也是教学的重点。档案专业学生就业的领域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类行业,如办公室、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所等各类文件、等管理领域,事务流程的模拟和操作规则的掌握和灵活性应用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针对性训练[3]。实验室教学是现在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主要由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学生观摩,然后学生熟悉和重复教师的实验内容,由于实验室限时开放、课程形式单一、教师精力有限等原因,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教学可以加入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提供丰富的档案实验素材,逼真模拟档案的实验课程(包括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效果评估等)。采用通关游戏的设计方式,按照难易程度将实验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关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值,才能进入下一关,教师可以通过后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达到实时监督。在这种游戏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性更高,也解决了在现实实验过程中指导、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四)有效利用在線教育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要有效利用我国的在线教育平台。爱课程是由国家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以档案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文书学”为例,黑龙江大学倪丽娟教师将本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实验课程演示视频等教学资源的共享,授人以渔,供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查看、学习,打破了以往课堂只讲一遍的弊端,还定期设置了合理的答疑与讨论环节,主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强化文书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线教育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师与学生的内涵与外延,档案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可积极在此平台上推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结合大数据实行个性化培养
传统的档案学专业授课按照统一的计划和标准执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无法针对其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更加注重档案学专业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线下进行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普及,线上将教学内容碎片化设计与重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的可记录性和信息加工处理的功能,形成针对学生学习进度与学习内容的大数据,推算和量化出学生对于档案学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精确分析出知识盲区,科学地为学生规划出学习的智能化方案,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其潜能,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将互联网与各专业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如何规避互联网在教学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学生自制力差、学习氛围缺失、习惯难以改变等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它必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们应积极迎接这一挑战,主动促进互联网与教学的融合,打造高校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
[2]陶侃.微时代视域中期刊编辑的碎片化学习[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5).
[3]赵淑梅.档案学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2,(1).
收稿日期:2016-09-01
作者简介:于元元(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学校课程联盟机制研究——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为例”;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课程联盟机制研究——以档案学学科为例”(2015A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