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生活化浅谈
2017-05-11王清
王清
摘 要 习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自主习作——“穿越”时空,走进生活;“粘贴”情感,体验生活。习作评阅动态化,让学生受益匪浅——尊重主体,珍视独特感受;多维分层,完善综合评价。
关键词 小学习作教学 生活 桥梁 架设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138-02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是习作之本。”“能写文章算不了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形象的比喻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先进理念。也就是说,习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因此,只有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架设起“生活”与“习作”的桥梁,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才能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自主习作
当前,小学习作指导生活化的程度不深具體表现在: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教师本身缺乏为习作指导而进行生活体验的积累,以及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指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意识;习作指导忽视师生的阅读生活;习作指导缺乏语言的指导,尤其缺乏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创造语言的意识,等等。缺乏生活化的习作指导是造成习作指导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怎样做到习作指导的生活化,让学生自主习作呢?
(一)“穿越”时空,走进生活
例如,指导“童年趣事”这篇命题习作时,为恢复同学们的记忆,先出示班级同学“活动和学习”时候的照片,让学生口述这是何时何地做何事的情境,然后让学生畅谈还有哪些童年生活片断让其难忘,以及难忘的原因。因为有许多事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通过“照片”这种刺激物的唤醒,学生的记忆通道就畅通了。只有让学生记忆库中的东西还原,再现出来,才有可能达到“材料组合最优化”。习作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无论用何种方法指导学生,都要注意:“习作教学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我们应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困惑出发指导习作,让习作指导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粘贴”情感,体验生活
例如,在一次“元旦”庆祝前夕,教师发现:学生对学校“元旦”举行书画比赛的庆祝活动的安排似乎兴味索然,于是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元旦”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不出所料:就是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四百多个字,且感情强烈。看来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则情动而辞发,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如果教学中强加以“快乐的元旦”命题习作,教师绞尽脑汁指导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细致,学生的情感依然如一潭死水。参加“元旦”书画比赛没获奖的、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何来“快乐”可言?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强颜欢笑”编些父母买新衣裳给自己穿之类的“喜事”,不说具有个性,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习作评阅动态化,让学生受益匪浅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
(一)尊重主体,珍视独特感受
例如,习作《最难忘的一件事》不少同学的开头都一样:“在我缤纷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经历过许多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有一件事却留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时常想起它。”接着写以前学骑自行车的事,得到启示:要敢于战胜困难。学生的习作进入了一种公式化的写作泥沼:祖国语言丰富多彩,难道只有那么几句话可以作为你习作的开头?生活中经历的事这么多,你就只能想到“骑自行车”这么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你就只能得出“要敢于战胜困难”这个启示吗?同学们在我的讲评启发下认真修改习作,语言、内容、立意都有很大的改观。有一位同学仍写学骑自行车这件事,但他的启示与众不同:“看着自行车的刹车,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有些人禁不住诱惑而刹不住道德和良心的底线,最终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的启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小事中得出不平凡的人生哲理。
(二)多维分层,完善综合评价
例如,有一次习作课,我安排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拣拾垃圾、净化校园,学生活动热火朝天而且感触也很深,于是,我让学生以“一次拣垃圾活动”为题写一篇习作。习作写完后,我发现不少学生只是像记帐似的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但为什么要拣垃圾?乱扔垃圾有何危害?这次活动有什么意义等等并没有点出来,于是,我把评价重点确立在“明确写作目的”上,在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时,提示:书写认真工整吗?是不是把拣垃圾的过程写具体了?有没有写出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或体会?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增强了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李冰霖.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J].小学教学参考, 2006,(Z4).
(责任编辑 楚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