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偶走向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2017-05-11吴小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南充木偶市场

摘 要:木偶是木偶艺人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认识功能和独特的戏剧文化形式。木偶走过悠久的历史,历久弥香,今日却渐入难以为继的险境,是走完全原生传统艺术道路,还是走进市场发展的规则,是一次重要的抉择。基于对南充市川北大木偶的发展现状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木偶能否以“静”带“动”,从而推动木偶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木偶;市场;南充;川北大木偶

一、南充川北大木偶历史文化背景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木偶的产生历史源流悠久,普遍观点认为“源于汉,兴于唐”,但在论及木偶艺术发展的起点过程中,段洪波先生认为“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开始,出现了祭祀,并由此催生出巫术的产生,而巫术中的祭祀仪式,以及‘偶像伤害术'所使用的偶人正是木偶戏的源头”。刘霁,姜尚礼先生认为木偶源于商周时期的俑,俑是一种专供陪葬用的明器,是人的模拟物,所以又叫“偶人”,即对偶于人的意思,目的是替代生人或动物来殉墓,供死者的神灵使用。至战国时期出现了乐俑,西汉则将乐俑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三国时期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歌舞杂戏的木偶表演水转百戏。随着人戏的发展成熟,木偶吸收人戏的优秀的发展因素,发展为木偶戏。至宋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杖头傀儡、“水傀儡”。元、明、清木偶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川北大木偶也应运而生。

据口碑,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时,将大木偶艺术带到了川北仪陇县,后来,青氏又将此技艺传给了杨三合。1914年仪陇县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了杨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或称“李家班”。此后,大木偶流传于川北一带,故而得名川北大木偶。川北大木偶属于杖头木偶,所谓杖头木偶,就是用竹杖或木棒支撑木偶的躯体,表演者一手握住竹杖或木棒,像撑伞一样把木偶举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兩根铁签,从而让木偶比划各种动作。

1949年以后,仪陇木偶剧团、南充市木偶剧团相继成立。199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南充市木偶剧团更名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南充市川北大木偶发展现状

川北大木偶是川北地区传统文化和民俗精神的延续,代表着大巴山的文明和历史。如此与乡土情结紧密相关的艺术传统,现在的巴蜀人是否还记得呢?“川北大木偶的木偶剧离剧场演出越来越远,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尤其是年轻观众,木偶剧成为了他们消费中最寂寞的一类。”在采访中四川大木偶剧院院长李力说。同时,年轻人对于木偶剧的态度,大都是“木偶剧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由此可见,“观众断层现象”成为了阻碍川北大木偶发展的现实问题。在采访中李院长也表明:“木偶剧如何走进年轻观众的心里,这个问题值得琢磨。”为此,四川省大木偶剧团积极开拓市场,在剧目编排和舞台效果上也积极地融合现代的技术,以木偶为主的儿童剧和综艺节目《灵秀峨眉》《峨眉韵》等相继推出,使剧目迎合市场的情况,更新剧目与旅游结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许多游客惊叹不已,但对于观众断层这一问题上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聊起了木偶艺人,她谈起了在她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情:朋友的老家在四川东部的一个偏远山区的村庄里面,在那里有一位住在土屋里的老年鳏夫。他年轻时也是一位走村串乡的木偶艺人,会作会演,在当时还颇有名气。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幻和年纪的增长,木偶戏的观众少了,表演少了,他的生活日渐窘迫。但是,这位老人家一直不愿意放弃木偶另谋生活之路,他在等,在等一位可以学会他所有手艺的年轻人,这一等就白了头,弯了腰,结果也没有等到。问及这位老艺术家现在的生活时,朋友是这样回答我的:依靠国家对艺人的补贴生活,孤苦无依。听到此处,笔者的内心很受触动。这么一位手艺精湛、能说会唱的老民间艺人,为何晚年是如此境况?如果木偶艺术持续辉煌,是否能将他的生活条件改善呢?是否能有徒弟侍奉左右呢?是否能到晚年不至于手艺失传吗?木偶艺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到社会群体对于传统艺术的艺术感知力,小到传统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面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单方面从木偶戏本身去考虑是不够的,应该要从多角度去探索木偶艺术的可能性,要擅于化整为零地去思考。可以通过市场来带动社会对于木偶艺术的认知需求,让木偶艺术生活化、亲切化、可触化,摆脱“高阁”之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将木偶艺术碎片化,让木偶戏的主角木偶,带着独特的地区风采和艺术表现被观众带走,让木偶走进观众生活,为木偶艺术代言。

三、木偶走向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木偶,从来都是作为木偶戏舞台上的明星存在着,观众也是通过木偶的一移一动一抬一举等动作,来感受木偶艺人的情感,而木偶艺人更是倾注心血去设计和制作木偶的艺术形象。木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木偶戏的代表。当人们看到木偶的时候,可能不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剧目中的经典故事桥段和动作范式。对木偶戏表演会出现下意识地回味和口头传播,情到深处时,更会进行动作再现。

在木偶设计的过程中,木偶艺术家在形象上极为考究。对于不同的传统剧目,木偶的形象是要追溯剧目的源流,从服装的样式和图案到人物面部表情和妆容的塑造,都要符合剧目的历史状态,凸显地域文化差异,传达人物性情。木偶的艺术形象是一种“静态的对白语言”,让“静态的语言”带着“动态的文化”走进市场,能否成为一条走进大众的巧径?

自2005年以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了投资的热点。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5516亿元,2012年,增加值为18071亿元,同比增长16.47%,2013年增加值为21351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2014年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015年增加值2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根据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文化产品消费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相关的推测,到2020年,按实际需求测算,中国城乡实际文化消费将达到29460亿元,如果按照恩格尔系数与文化需求的关系计算,文化需求将达到29460亿元。而目前文化产业的供给规模为21000亿元,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达到8460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市场需求,笔者认为,木偶艺术是时候走下“高阁”,走进大众了。通过多种途径与文化市场结合,以“静”带“动”,从“市场归属”达到“文化归属”,从初级的市场竞争过渡到较高级的文化创新,从而使木偶文化能在保持自己独特底蕴的同时,不断地走进市场,走进消费者身边,最终走进生活。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日趋完整,但濒临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应重新审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提升文化自觉。”面对现代文化市场的纷繁嘈杂和高效的更新换代,木偶艺术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临近危机。但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传统艺术来说,一味地走向市场,抛弃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无疑等于自我灭亡。在推向木偶走向市场、走向人前的过程中,要坚持复兴木偶艺术的传统工艺精神,结合地区特色文化思维和底蕴,让木偶艺术越走越远,越走越近。

完全复兴木偶艺术,市场成本将会很高,会不利于木偶艺术市场的长期发展。那如何能做到既降低成本,又能保留传统的木偶文化?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推动木偶文化的发展中,要倡导文化旅游(指游客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感知、了解当地文化内涵的过程,将当地文化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形式和有机载体),通过地区传统文化源流与木偶艺术设计结合的结合,创意地区文化旅游,催生木偶艺术在各类型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渊源。

其次,进行创意设计时,定义消费目标群体。对于中老年人、青年人、青少年、幼兒等不同的年龄阶段和高档、中档、中低档的消费群体,要根据其喜好、消费能力、文化水平和使用途径的不同,进行产品的设计。例如:中老年人会比较注重物品的收藏价值,青少年会比较注重新奇性,幼儿较注重生动性。基于不同的消费心理,进行创意产品的思考和设计,提高消费率。

再次,对于制造材料,在面对特定的消费阶层时,在制作的过程中,善于寻求木质替代品。例如:大麻、竹木、木质复合材料、塑化木等,降低生产成本,平衡消费价格。

最后,任何非物质文化的表达和传承,都要做到“活态文化传承”,使非物质文化动态化、活态化。在木偶文化的表现和传承上,要注重与木偶戏表演结合,使“动”与“静”融合,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消费,消费之后有话可讲,在无形中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要鼓励民间木偶老艺人放宽传承要求,使想学之人、要学之人都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木偶,从而触动年轻人学习木偶艺术的诉求。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的研究处于稚嫩的状态,木偶文化走向市场,是当前市场发展下的不可逆的趋势。将独特的木偶文化转化为有效的市场资源,并衍生出以此为中心的木偶文化产业链,能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木偶艺术会被全方位分解研究,当前木偶老艺人所面临的无传承人的情况,也将得到有效地缓解。

木偶走向市场,必然要探讨的是木偶本身的问题,将木偶多方面地进行剖析研究,让木偶文化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市场之上。木偶走向市场,并不是盲目地随着市场的潮流,而是从木偶文化本身出发,渐入市场,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增加色彩。

四、结语

在当今产业化、市场化的文化发展现状下,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并不是口头上简单的一句口号能完成的,要对传统艺术保持尊重和敬畏的同时,让它遵循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木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能完全跟随市场的脚步前进,它的发展也需要与文化发展的步调保持一致,使市场发展与文化内涵达到内在的统一,市场中有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文化中有现代市场发展的轨迹可循的状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任何传统艺术的发展都要追随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仅南充川北大木偶要紧随时代发展趋势,随时而变,创意创新发展,其他地域的传统木偶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积极地寻求艺术性、历史性、当代性的发展,木偶才可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最终不至于在悠久历史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刘霁,姜尚礼.中国木偶艺术[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

[2]段杨波.中国木偶戏源流[J].中华文化论坛,2011,(04).

[3]唐国良.文化的坚守与突围——川北大木偶知行录[J].四川戏剧,2015,(01).

作者简介:

吴小丽,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南充木偶市场
儿歌作品:姊妹节里等你来
TheDifferencebetweenOrientalandOccidentalThinking PatternsinTranslation
小木偶找智慧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木偶的眼泪(一)
抗战前后南充群众运动简述
木偶复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