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2017-05-11刘刚
刘刚
大豆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大豆的病虫害对大豆的正常生长危害很大,严重时减产损失达30%以上。
一、加强栽培管理
1.播种
播种期过早或播种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发生,应考虑适期晚播与注意播深。一般土表0~5cm土温基本稳定在6~8℃即可播种,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宁可稍晚播而不能顶湿强播、不要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种大豆。根据品种特点,合理密植。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4~5cm,如应用播后苗前除草剂时,可适当调整播种深度,因过浅时,易造成药害,但又不能过深。
2.施肥
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用比例要适当,避免单纯过多施用N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以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使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
3.中耕
中耕至少要进行二次,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块根据苗情及早进行,改善土壤通透性,地温提高,促使新生根大量形成。对连作大豆地,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中耕培土一次,可以堵塞食心虫羽化孔,使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其出土量或机械杀伤大量的幼虫、蛹、成虫,减轻虫食率。每次中耕前要全面掌握豆田草情、病情、虫情,用以确定配装必要的复式作业。
4.辅助措施
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较灵活的辅助措施,如遇连雨年份就要加强排涝、注意草情,后期出现大草尚需人工去除。
5.豆后麦茬早翻
豆茬地上种早熟小麦,争取在8月上、中旬以前收小麦后及时翻地(三江平原地区)可将豆茬地食心虫的幼虫、蛹杀伤,使成虫不能出土、产卵,这对压低食心虫为害效果明显。
二、农业防治
1.合理进行轮作换茬
对土传病害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潜根蠅、二条叶甲等),通过3年轮作即可减轻危害,。
2.清除病株残体
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经过耙、压、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有效减轻第2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3.加强栽培管理
(1)合理密植、不能顶湿强播②增施有机肥料,配方施肥。
(2)中耕培土堵塞食心虫羽化孔使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其出土量。
(3)辅助措施。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实际情况,采取较灵活的辅助措施。
三、大豆病虫害主要有
1.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以若蚜集中在大豆和黑豆的生长点、嫩茎、嫩叶、叶柄和花絮上刺吸危害。严重危害时,导致大豆生长停滞,茎叶卷曲,植株矮小、叶片脱落,果枝少结荚少,千粒重低,甚至整株死亡。该蚜还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及分泌蜜露,引起霉污病和病毒病流行。
防治措施: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形成湿润而不利于蚜虫滋生的田间小气候。二是黄板诱蚜。在田地周围设置黄色板,即把涂满橙黄色的66 cm2塑料薄膜,从66、33 cm宽的长方形框的上方将涂黄面朝内包住夹紧,插在甜椒地周围,高出地面0.5 m,隔3~5 m插1块,再在未涂色的外面涂以机油,这样可以大量诱杀有翅蚜。三是药剂防治。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时,用氰戊菊酯有效成分60 g/hm2或吡虫啉有效成分45 g/hm2或抗蚜威有效成分120 g/hm2,对水喷雾防治。
2.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可染病。初期茎基部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防治措施:一是加强田间管理。上茬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中的茎叶及周边的杂草,减少虫源;提倡轮作,最好进行水旱轮作;育苗移栽的,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21 d以上。二是选用抗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进行灭菌。三是药剂防治。可用4%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对水喷雾;或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恶霉灵、多菌灵1份+克线丹1份+干细土200份充分混匀制成药土进行防治。
3.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食性单纯,仅危害大豆。大豆食心虫是咬食豆粒的小红虫。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蛾子,飞到豆荚上产卵,7~8月份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
药剂防治:可选用菊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每亩用25%氰,辛乳油20—30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喷药时要注意雨天对药效的影响。为保证防治效果,建议采用机动式弥雾机喷雾,并禁用一些高毒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