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区小麦纹枯病发生与综合防控探究
2017-05-11魏祖强李国萍
魏祖强?李国萍
摘 要:平桥区农民历来有种植冬小麦的习惯,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672万hm2左右,小麦生产丰欠直接关系到河南省粮食安全。通过多年基层农技推广调查,分析总结小麦纹枯病的成因,并提出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促进小麦的生产,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桥区;小麦纹枯病;发生;综合防治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穿境而过,辖区农民历来有种植冬小麦的习惯,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672万hm2左右,小麦生产丰欠直接关系到河南省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群体增大,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平桥区麦田常发病害,轻则影响养分输送,重则导致小麦后期倒伏,形成大量枯白穗,致使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笔者通过多年基层农技推广调查,分析总结小麦纹枯病的成因,并提出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促进小麦的生产。
一、病原概述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近年来在平桥区发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麦田常发性病害之一。可导致病株茎蘖死亡,或造成麦株养分与水分运输受阻,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粒数、粒重减少,常发区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40%。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 CAG-1称禾谷丝核菌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AG5称立枯线核菌AG4和AG5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菌的区别 前者的细胞为双核,后者为多核;前者菌丝较细,生长速度较慢,后者菌丝较粗,生长速度较快;前乾产生的菌核较小,后者产生的菌核比前者大;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证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經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二、发生规律
1.纹枯病病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1)冬前始病期:麦苗2叶期见病,主要在基部叶鞘上,播后多雨年份,冬前田间病株率可达5%~10%,早播田超过20%。(2)越冬静止期:随着气温下降(10℃以下),病情发展缓慢或停止。(3)横向扩展期:春季随气温回升,田间病株增加,此期雨水越多,病害越重。(4)病害侵茎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麦株拔节后,病菌侵染茎秆,形成花秆。(5)枯白穗表现期:重发田块或病株,病害烂茎,在4月底5月初出现枯白穗;特别是雨过骤晴,并持续一段高温干热风天气,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现更快。秋冬温暖、春季多雨潮湿天气利于发病;春季多倒春寒,冻害重、病害重;氮肥用量大、病害重;播种早、用种量大,冬前生长量大,侵染早,冬后发生重;草害重,病害重;地势低洼田病害重。
2.发生危害特点。一是发生面积大,一般年份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70%,重发年份发生面积达80%以上。 二是发生危害程度每年不等,一般年份枯白穗率1%~2%,小麦减产10万t左右,重发年份枯白穗率3%以上,小麦减产15万t以上。三是品种间差异明显,周麦18、新麦18、郑麦9023对纹枯病抗性好,病株率和白穗率都较低,周麦16、豫麦70-36、太空6号、对纹枯病抗性差,其他品种抗性一般。四是年度间差异明显,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重发生年份与轻发生年份有很大差异,重发生年份白穗率是轻发生年份白穗率的几倍至十几倍。 五是田块间差异明显,单施氮磷肥的田块较测土配方施肥田块发病重,病株率、病指、白穗率明显升高,一般分别提高10~20、4~7、0.3~1.0个百分点。
三、田间诊断
病菌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叶片几乎不发生。苗期受害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出现褐色斑点,后扩大成梭形或眼点状不规则形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病斑可沿叶鞘向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形成黄褐色花秆。条件适宜,病斑还可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病株中下部叶鞘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缠结成团,最后可形成大量散生的、近球形的褐色颗粒。
四、影响因素
1.菌源量。小麦纹枯病病菌是土传真菌,近年来小麦纹枯病连年重发生,土壤中菌量连年积累,菌源量大。
2.品种抗性。通过多年调查,目前周口市主栽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性较差,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
3.气候条件。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大,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
4.施肥技术。种植小麦时,仍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只重视施用氮磷肥,不施钾肥或施用钾肥不足,以致使小麦的抗病性降低。
5.播期播量。一般年份,10月5—15日平桥区的小麦播种60%~70%,播量187.5~262.5kg/hm2,播期偏早,播量偏大,致使小麦冬前旺长,群体大,个体弱,小麦抗性降低,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利于病害发生危害。
6.拌种与管理技术。播种时药剂拌种面积小,常年药剂拌种1.67万~2.33万hm2,仅占种植面积的36%~50%;2月中旬至3月上旬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关键时期,仅40%~50%的田块早春喷雾防治1遍,喷液量少,防效差。
五、防治技术
在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应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早春及拔节期药剂防治为重点,种子处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种高产抗病品种。据多年调查,周麦18、新麦18、郑麦9023、偃展4110等品种抗病性强,且高产,应大面积推广种植。
2.测土配方施肥。据调查,田间合理施用氮肥,控制偏施氮肥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增产和增收的作用;在控病方面,田间施氮量与病害之间呈正相关。在土壤缺钾地区增施钾肥,还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作用,能明显促进生长和增产。但应该注意钾肥不能过量施用,否则会抑制氮肥的吸收,影响产量。
3.适期播种,精量播种。冬小麦在平桥区的适播期为10月20日前后,播量150 kg/ hm2。要适期精量播种,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避免早播、播量大造成小麦冬前旺长,群体大,个体弱,抗性差,田间通风透光差,造成病害发生。
4.抓好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有2个关键时期,一是小麦播种时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建议应用2%戊唑醇干拌种剂或湿拌种剂100 g拌种100~150 kg小麦,或2%适了时20 mL拌种10 kg小麦,不仅可起到防治小麦纹枯病等多种病害的作用,还可促进小麦出苗生长,达到苗齐、苗壮、增产等效果。二是早春开展小麦纹枯病防治,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应用井冈霉素或三唑酮,或烯唑醇等喷雾防治,喷液量的多少决定防治效果的好坏,一般喷液450~750 kg/ hm2,防治1~2遍。纹枯病严重田块,分蘖拔节期要采取“大剂量、大水量、提前泼浇或对水粗喷雾”方法,确保药液淋到根、茎基部等发病部位,提高防治效果。
作者简介:魏祖强(1972—),男,大专,农艺师,信阳市平桥区肖店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