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也是一种爱
2017-05-11童红云
童红云
摘 要 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推进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 新课改 自学 潜能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58-02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数学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数学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二、学法指导,自主探索,使学生能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过程,更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并且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地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学。
三、启迪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会学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举。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生喜欢想象、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初尝成果,体验成功,使学生乐学
成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无形动力。当学生们得到成功了,他们的情绪会很积极,就会更加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将成功的体验升华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更高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加快乐地去学习,让学生越来越乐于学习。
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也是未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因為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自主学习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鄂福浩.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8.
[2]郜舒竹.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