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2017-05-11张凤连
张凤连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固守课内阅读,轻视课外阅读。重建正确的阅读观,海量阅读夯实基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培养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阅读观 海量阅读 兴趣 习惯 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42-02
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一直饱受批判,甚至被怒斥“误尽苍生是语文”。时至今日,新课改又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语文教师挖心搜胆,莘莘学子焚膏继晷,可是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学生的语文素养依然令人汗颜。下面,笔者就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以海量阅读夯实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1~2年级5万,3~4年级40万,5~6年级100万)。145万貌似数目巨大,但平均而言,也只是每天阅读670多字罢了。按照小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速度,每天的阅读量只够读区区2分多钟。假如,我们把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延长到10分钟,也就是每天约3000字,6年就可以有648万多的阅读量。据相关资料介绍,美国的小学生的阅读时间是校内1小时和家里半小时,如果进而像美国的小学生同样的阅读时间,那么阅读量又是怎样的可观呀?可能有人会质疑,学生会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完成海量阅读吗?既然美国的小学生能做到,中国的小学生又何尝做不到呢?其实,早在1982-1985年黑龙江拜泉县育英小学等三所学校验证:三年课内外阅读总量平均每人300多万。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韩兴娥老师已经坚持十几年的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充分证明海量阅读是切实可行并且成效显著的。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阅读有数量才有质量,要在数量中求质量。”浅水养不了大鱼,薄土种不成大树。没有海量阅读夯实基础,岂可奢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前提
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然而,现在的语文教材广受非議,选文数量太少,内容大多呆板乏味,过于成人化,说教味太浓,比较抽象枯燥,不大契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难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不受学生喜欢,甚至被潘新和教授炮轰为“破灭了他们本能的言语之爱”。因而,在课外,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们去大量阅读适合小学生读的课外书籍。比如,中低年级学生适合阅读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等,高年级学生可以以诗歌、童话、儿童小说等等。当然,其他凡是小学生喜欢的也无不可读。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说:“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为什么要强调关注阅读兴趣?“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如是说。只有孩子喜欢的,他才会去用心阅读。而他用心去阅读了,才有可能达成对孩子的教育熏陶目的。
三、以培养语感为核心
语文素养众多构成要素之中,笔者认为,最为奇妙又隐秘的素养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它不能仅靠天赋,也不能只靠背诵记忆字典里的字义获得,需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才能逐渐领悟并习得。莫言说,“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而所谓的对语言的感觉,只能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他又举例说,“沈从文未必能写出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如果一个句子不通顺,沈从文马上就会感觉到,并会凭着语感将它修改得很通顺”。可以说,语感是衡量语文素养高低的主要指标。学生读得越多,理解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性都得以逐步提升,语感也随之增强。有了良好的语感,又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高呢?否则,课程标准的理念难免沦为笑谈。而小学正是语感养成的起始阶段,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夯实基础,那么养成良好的语感定能事半功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精神发育的奠基时期,由此看来,抓实课外阅读,切实提(下转第66页)(上接第42页)高语文素养,为孩子精神的健康发育保驾护航,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白金声.中国语文教育五千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2]潘新和.不写作,枉为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2).
【本文为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扎实有效推进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2014M08】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