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心育特色学校 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2017-05-11严世高魏青燕
严世高 魏青燕
关注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本校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孜孜不倦地探索并努力铺就“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具体做法
(一)坚持德育为先,锻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评价学生时以“一好”代替“三好”,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事实上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品德未必差,而某些成绩好的学生在道德方面却是“劣等生”。青少年阶段是道德观和世界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只有遵循德育规律,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那么德育是如何实施与开展呢?
首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能充分课文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校每个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还规定每位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进行登记,以便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和家长进行交流。第四,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学校广播宣传、黑板报宣传等。
(二)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性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重视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风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机会,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生的心灵才会更加充实。
(三)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处在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这就决定了他们最根本的心理特点是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状态。它突出表现在青少年从心理到行为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他们追求独立,却有能力自立;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和认可,但由于知识、阅历和思维的局限,难免出现错误和幼稚的言行;他们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却害怕被人批评……进入青春期之后,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出现危机,导致消沉和自我封闭;有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因素干扰,常常冲动,与同学发生对抗;有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把精力都放在穿着打扮之上;有的学生上课无所事事,却耽于幻想……作为一名教师,理所当然及时介入,加强心理辅导,为这些学生排忧解难,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于产生困惑,迷失方向。比如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校友录,孩子们在校友录上敞开心扉,谈自己成长的喜悦和困惑,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虽显稚嫩,但却真实。教师们可以从中走近每个孩子独特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烦恼。学校还开设了校长信箱、校园广播、心理课程,心理教师以书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以广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以课程的形式呵护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心理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体和群体心理辅导。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真正强大的“心理教育场”。
(四)关爱弱势儿童,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我校为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外出打工的家庭特别多,不少中小学生都是随祖父母和亲戚生活。为了及时摸清留守儿童的信息,我校在开学之后就组织班主任进行了调查,及时建立起了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如今,我校已经建立起“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并制定了相关制度。我校将周三定为留守儿童活动日,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棋、看书、上网、打篮球、打羽毛球,等等,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第二个家,入校门如同入家门,身边虽无父母、校园却有亲人。
对于那些家庭贫困的寄宿学生,我们也予以照顾,给他们办理了国家贫困寄宿补助。至于后进生和智障生,我们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
(五)搞好后勤工作,为学生提供生活保障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在食堂和宿舍管理上狠下功夫,指派专人负责,实行规范化管理。宿舍管理员全程监管住宿生的生活,并写有寄宿生管理日志,平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自立能力。食堂管理员,每天在开放时间要准时到岗,维持现场秩序,对于浪费粮食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本学期,为保证学生在校园里平平安安,学校指派专人巡视校园,并聘请了专职保安,同时还实行了轮流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两名老师分别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巡视校园。正是由于平时的工作做的细致,我校至今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生在学校里相处融洽,师生关系也十分和谐。
(六)丰富课外生活,营造出一个人文校园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出一个人文校园。我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时事,与时俱进地开展一些符合校情、学情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宣传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和征文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载体,为学生搭建了活动交流的平台。学生特别喜欢校园广播站,在这里他们可以播报自己的文章,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祝贺过生日的同学,收听重要的一些讯息。校园广播站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每年元旦我校中学部都要举办元旦晚会活动,小学部举办吹蜡烛、钓鱼等趣味活动。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一个充满朝气的校园。
二、面对的困惑
(一)對留守儿童的关注
我校的留守儿童,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所谓。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性格发展不健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留守儿童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二)对问题学生的关注
现在大部分学生有家长宠着、惯着,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减弱。面对犯错的学生,作为老师,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那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只是一味苦口婆心地劝说,无济于事。老师们很无奈,家长说你应该很有礼貌地对我孩子说话。专家说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方法,更多的途径。学生说你凭什么批评我,我恨你。老师们很困惑:我们为了什么,我们在证明什么。别人都想得开,只有自己钻进了死胡同。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效果的时候,除了发火,我还能做什么?
三、再次思考
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唱主角。
(一)为人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给留守孩子以更多的关爱。一是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当孩子取得成绩,做了好事,应给予奖励;当孩子做了错事,违反了纪律,要多引导,少训斥,使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二是要利用电话、书信等形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感情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三是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掌握子女在校表现,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二)学校要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倾注关爱。一是要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情况,实行分类管理。二是要对留守学生建立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办法,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学生的情况。三是要通过举办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等形式,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四是要开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学生真正感到学校集体的温暖,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五是要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自尊、自立、自强能力。六是要主动积极地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整治学校周边环境,阻断不良风气对学校、对学生装的影响。
(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是每个家庭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留守子女教育规模大,数量多,问题重。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需要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 楚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