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用诚信涵养一座城
2017-05-11何玲
◎文/本刊记者 何玲
2月3日是农历鸡年首个工作日,家住南京溧水区的市民杨小飞早上5点多从家中出发,转4趟车耗时近3小时,到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献了两个单位的成分血,以此作为自己特有的“开年仪式”。“自己原本是普通人,能通过献血这样的方式救人于危难之中,就有那么一点不平凡了。”杨小飞笑着说,“现在献血还能和诚信挂钩,就更有意义了!”
杨小飞所提及的献血与诚信的“联姻”源于南京市2016年11月1日起,在公共交通领域试用的“市民诚信卡”项目,诸如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见义勇为等社会公益活动,获得各级劳动模范荣誉的“诚实守信好市民”,在借用公共图书和公共出行等公共服务领域可享受优待服务。
“让诚信的好处,处处看得见、人人用得着”从来都是南京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南京以创建全国首批信用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信用惠民工程不断深入、信用信息应用逐渐扩大、金融领域应用逐步活跃,诚信正在成为金陵城的“新名片”。
探索惠民模式市民诚信卡让信用红利触手可及
深冬的南京,温暖的公交伴随着刷卡的“滴滴”声,为市民们挡住了身后的寒风。不过,近来不同了,原来“滴滴”的刷卡声中,不时插入了几句“欢迎乘坐”。
难道小小刷卡器还会“区分对待”?
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市信用办主任马巧生笑着回答了记者的疑问,“一般市民在刷市民卡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读卡器会发出‘嘀嘀’声,只有在刷‘市民诚信卡’会才发出‘欢迎乘坐’的提示音。这是我市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能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善有善报’的社会氛围,并通过正面激励弘扬诚信精神。”
据了解,为打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南京对符合条件的“诚实守信好市民”开通“市民诚信卡”。拥有“市民诚信卡”的市民在许多领域能享受“诚信福利”,比如乘坐公交、地铁出行时可享受4~5折优惠,在金陵图书馆办理读者证时免收抵押金。
“南京为符合条件的好市民开通‘市民诚信卡’,是政府着力打造诚信社会的有益尝试。加强诚信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到窗口行业、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小到每个公民都要积极参与,自觉将诚信理念转化为自身行动,共同营造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优质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南京市民黄玉红拿着自己的“市民诚信卡”告诉记者,“这张卡片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
记者注意到,这张集社保、银行、身份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市民诚信卡”与普通市民卡在外观上并无不同,只是在信息中加注了个人信用信息。南京市信用办对诚实守信好市民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如果查实相关人员本人有失信行为、其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单位有较重或严重失信行为,将随时取消资格。据了解,目前,南京市认定符合办理“市民诚信卡”的“诚实守信好市民”已近1.6万人。
“市民诚信卡”带给人们的除了方便和实惠,还有关爱和温暖。
“可以说我们是这场诚信和献血‘婚姻’中的受益人之一。”南京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市民诚信卡的惠民领域越来越广,为人们提供的优惠和便利越来越多,激发了市民参与诚信建设的热情,南京市血液中心献血者近两月已增加1000余人,远超过同期水平,为全市度过‘冬季血荒’提供充足的血存量。”
从提出在市民卡加载信用信息数据基础功能到“市民诚信卡”工程顺利实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项紧迫而又艰巨任务的实现得益于“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的模式。
“南京是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人信用档案的基础上推进市民诚信卡工程的。”马巧生介绍说,“该工程是从公共服务领域试用起步的,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参与。随着“市民诚信卡”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一些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纷纷跟进,和市信用办、市信息中心等协商,达成了在医疗、金融和商贸等领域进一步扩大诚信激励的共识。”
记者注意到,2016年12月,南京印发《关于在我市文博场馆试用“市民诚信卡”的通知》,启动相关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将诚信激励政策受益人群拓展到没有失信记录的普通市民、将“诚信卡”使用场景扩大到全市所有文博场馆;近日,南京市相关医院启动“南京信医贷”试点前期工作,以信用数据应用为基础、金融机构授信为核心、信用管理为保障,运用社会资源、市场机制共建“市民诚信卡”,实现患者“先看病、后付费、一次性结算”,不少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正在积极争取参与。
“上述措施将推动诚信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企业资源实现主动精准投入。在南京,多方共赢、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新格局正逐渐形成。下一步,我们还将把‘市民诚信卡’的优惠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同时不能让一个诚信市民落下!”马巧生坚定地说。
转变监管方式全程信息管理让百姓放心消费
农贸市场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清晰可见;所有经营户(商户)的摊位前,都贴着一条微信二维码,并印有“扫微信、查信息、可投诉”,市民扫码就能查询他们的信用等级、菜品信息等;所有菜品的进货票证实现电子化,通过手机APP,市场管理方就能进行查验;在食品安全检测室,通过“你点我检”窗口,即可实现对可疑食品进行监测……这是记者近日在南京栖霞区仙林菜市场所看到的场景,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让经营户更诚信,消费者更放心。
“南京率先创建了‘商品交易市场远程信用管理系统’,农贸市场领域试点全程信息化管理模式,这项工作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马巧生坦陈,“该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市场主体信息归集新机制,以信息化手段为市场主体精确‘画像’,以信息化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通过公共网站将各类监管信息形成立体信用形象,在经营网点现场公示,形成强有力的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够帮助市场主体主动维护、充分应用自身信用形象,凭借良好信用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记者打开微信,扫了扫经营户姜汉艮的摊位前贴着的微信二维码,摊位注册号、信用等级、经营项目、资金数额、联系电话、投诉举报等信息一目了然。该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民来买菜,扫码就能知道姜汉艮所有可以公开的信息,他的信用等级是最高级A,说明完全符合市场管理要求,买他的菜放心。
据栖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平介绍,“商品交易市场远程信用管理系统”是由市工商局与栖霞区政府共同出资打造的,该项目于2015年6月立项启动,栖霞区农贸市场为整体运行试点区。2016年1月开始,这一系统在栖霞区仙林、金尧、丁家庄、南湾营4个菜场上线测试,包括微信扫码、进货票证电子化等功能。目前,已在全市40多家菜场引入“商品交易市场远程信用管理系统”,开展了农贸市场综合信用监管。
“现在有了这个二维码,我们买的放心,吃的也安心了!买的菜可以现场检测,即使回家后才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找到经营户,投诉、处理起来也都很方便。”正在该市场采购的赵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仙林菜市场实现电子化管理,预包装、散装、肉类、蔬菜等进货票据全部实现电脑录入,方便保存,并同时实现与多个市属数据系统平台的共享,市场配备了大型现场质量检测设备,构建了信用约束下的立体监管、实时监管新架构,以及可视化监管与移动监管的新方式,让各项监管环节更加流畅和相互补缺。例如该市场连接了市商务局的市肉蔬追溯系统,与南京众彩物流、南京粮油等批发市场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
据了解,仙林菜市场现有170家经营户,95%的信用等级为A。市场方面每月根据平时巡查结果、经营情况对经营户进行复查,最低等级为C的经营户,市场方会提出警告;同时在微信程序中更新信息,方便市民查询,同时督促经营户。
通过整合政府监管力量,现场采集、验证、应用信用信息,南京运用“信用监管”让消费者获得更多产品服务质量信息,也让经营者优胜劣汰、有效竞争,大大减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016年9月2日,栖霞区仙林美居农贸市场在栖霞区市场监管局的具体指导下,利用监管平台日常管理数据分析,经过公开选举,最终选出二十户“诚信服务好”“商品质量好”“服从管理好”“环境卫生好”“遵纪守法好”的8月份“五好文明户”。(南京市发改委供图)
拓展信息应用“互联网+”开启联合激励新模式
近日,南京市民张先生拿到了江宁区新房的钥匙,高兴了没几天,他就开始有了新的烦恼。原来,张先生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一家IT公司工作,自己和女朋友几年攒下来的积蓄都用在了买房子上,接下来准备装修房子还要筹备婚礼,手里现金便一下子紧张起来。
原本打算向亲戚朋友开口借钱了,但是张先生忽然看到招商银行发出的消息,“只要借款人在南京有家、有房、有工作,就可以申请最高30万消费信用贷款”,张先生抱着好奇心用手机扫描了办理的二维码,花了十秒不到填写了一些基本信息。第二天中午,张先生便收到了招行的客服电话,并告知其可以获得30万元贷款!
“30万的贷款审批效率比申请一张信用卡还要快!”张先生说,他的贷款申请在十五分钟内就线上报送到了招行信贷审批中心。不久后,就收到了招行贷款审批通过的短信通知。
招商银行推出的“消费贷”只是将“信用变现”的一种方式。随着消费金融市场潜力逐渐被发掘,各具特色的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2016年3月13日,南京银行首个基于手机端APP的个人消费类网络信用贷款产品——“南京e贷”正式上线运营。
据南京市信息中心处长殷小军介绍,“南京e贷”由南京银行与南京市信息中心合作,依托南京市信息中心的公共服务数据,结合南京银行专家系统模型和大数据分析,通过“我的南京”手机APP渠道推出的基于手机移动端的创新消费信用贷款。凡信用记录良好的个人客户均可申请“南京e贷”,额度最高可达30万元。
与其他信用贷款不一样的是,“南京e贷”的全流程均可线上实现,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轻松贷款。“‘南京e贷’采用自助授信、自动审批、自主放款的模式,所有步骤均在线上完成。在‘我的南京’手机APP端,实现了额度预评估、正式申请、审核结果实时查询、额度及用款明细查询等功能。在额度申请上,支持7*24小时在线实时申请,同时基于用户的实名认证,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和‘动态验证码’,确保申请人身份的真实性。额度审批上,基本实现审批结果的实时反馈,额度启用及用款实现网银端的全线上客户自助化。”殷小军边演示边说。
“基于实名认证基础上的‘我的南京’APP服务,成功运作‘南京e贷’产品,目前信用贷款13亿元,并由南京银行配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联合信用激励,创造了我市‘互联网+信用’的信用信息应用与联合信用激励新模式,我们还进一步强化了相关信用信息数据基础、扩大受益人群,让更多诚信市民和企业受益信用建设工作。”马巧生说。
打造“诚信南京”夯实基础助力城市行稳致远
无论是信用惠民工程的落地,还是分类监管、联合奖惩的实施,这些举措都离不开信用建设“基础工程”的有力保障。
2016年 12月 6日 ~8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信息标准制定工作第三轮讨论会在广州召开,作为全国仅有的5个信用工作国家标准编制单位之一,南京参与其中。
“在广泛学习、分析、总结我省、我市以及外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顺利完成了《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公示规范》编制的阶段性工作。文本清晰、方法可靠、示例详实,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等各方领导和专家的积极认可和较高评价。”回忆起当时的会议情况,殷小军倍感欣慰。
这样扎实的“功底”与南京信用建设工作的起步早、落地实密不可分。
据了解,南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于2002年,为保障信用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南京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南京市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行动计划》等信息归集、失信惩戒方面的综合性信用管理制度性文件,以及多项部门和行业信用建设制度规范。特别是各区明显加快了信用工作制度规范的建设步伐,形成了信用信息归集、应用与分类监管、联合奖惩等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
其中,南京市于2008年启动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依托“一网三库一平台”,强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南京已完成市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在库可识别自然人总量约为1100万人(包括暂住人口约200万人);完成市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二期升级改造,在库有效基础数据企业46万户;强化“诚信南京”网站社会查询服务功能,实现企业基本信息和23类重点职业人群资质信息在线查询;开通市政服务大厅信用信息查询窗口;初步实现与人民银行信贷库的信用信息共享。
“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有效发挥信用数据枢纽作用,为各部门、各区信用信息互换、共享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全市各部门依托市信用信息中心统一提供的综合信用信息,在工商、质监、财政、环保、招投标等领域落实跨部门联合奖惩制度。”殷小军说。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2016年,南京市印发《南京市“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信用工作要成为“十三五”时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新支撑、全市改革工作的新品牌;2017年,在刚出炉的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诚信南京”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相信随着信用步伐的加快,南京将逐步建成“守信得益、失信惩戒、诚信自律”的社会环境和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