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不爱上学习都难
2017-05-10
对于一直在中国接受教育的我们,上课的模式一向都是固定而略带乏味的:老师在讲台上自顾自地灌输知识,学生有的听得昏昏欲睡,有的则干脆开起了小差,自娱自乐。偶尔有老师提问,大家也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答非所问。
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我们孩子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加真实地去审视孩子所经历的教育,我们搜集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摘录了其中—部分分享给大家。
德国:不存在预习功课
德国的小学会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反复练习从一加到二十。老师不会直接教学生怎么算,至于要用手指还是脚趾去算,那是学生的自由。孩子算出答案前,老师和家长都只会在一旁陪伴。
因为在德国的教育理念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借着长时间的接触和思考,让孩子找出与问题相处的办法,也等于让他们不断自我挑战。
一位德国小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明德国的教育哲学:“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身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帮助他们创新思考。同时,我们应该牢记:老师的存在不是为了教给孩子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
芬兰:没有跟不上进度的学生
芬兰人有一句话,叫“没有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而提到“教育先进国家”,很多人也会首先想到芬兰。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芬兰,老师至少要有硕士学历,待遇也仅次于医师和律师,而且在教学现场所拥有的弹性和权限也很高,这是让芬兰优秀人才投入教育职业很重要的诱因之一。
芬兰的上课时数和课后复习时数都低到让我们难以想象,但是他们也有考试,且以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题目为主。这样的题目才是能成功引领学生挑战并建构逻辑思维的题目。
以色列:讨论是教育的起点
犹太人的教育画面通常是:小学生们分成好几组,面对面坐着、正在认真讨论。
老师这样强调讨论式教育的优点:“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找答案。”即使在大学里,仍然采用面对面讨论的方式授课。
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了不输给对方,会产生一种微妙的竞争心理,所以会试图用更好的理论来说服对方,也会更努力深入思考。
犹太人非常乐于挑战、重视过程甚于结果,就算失败了,也几乎不会有挫折感,并且勇于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也正是他们能席卷诺贝尔奖、掌握世界经济脉动的重要因素。
法国:你的想法就是正确答案
除了外语和数学,法国中小学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以“申论题”的形式出题的。评分的标准在于对题目的理解力及逻辑推论能力
会考的哲学考题非常灵活,包括:
“幸福是否只是一闪而逝的东西?”
“现在的我是过去的總和吗?”
“梦想是必要的吗?”
“如果可以从过去脱离,我们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
既没有范围,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深入思考,根本不知道该从何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