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传统伦理道德,塑造学生人格

2017-05-10吴丹

速读·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礼仪人格

吴丹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具有丰富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的总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在认真研究传统道德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发掘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具有代表性的和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发掘利用时,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赋予这些道德内容以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如:古人强调只有先“修身”,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说这是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他们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成是人生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被视为大丈夫的人格尊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无一不反映出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格的重视和追求。人之可贵就在于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这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一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追求人格的进步将更大程度、更大范围被人们肯定和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应为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道德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增强这种道德感受。

不过,话好说,做起来并不容易。在这方面,如果只是用说教的形式,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怎么办?我首先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择其精华讲授这方面的一些内容和践行这方面的人物、故事,课后又要求学生去搜集这方面的人物故事,在班会上进行演讲,并形成文字,张贴于教室里的“学习园地”内,相互交流,并每人至少写一篇体会。当然,这是长期的工作,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的问题,修身养性是一辈子的事,要求学生时时记住。

二、诚信待人,学做真人

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古人把诚信看作区分人兽的重要标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交流的日益频繁。“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既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人无信不立”,有谁愿意同一个无信之人交往呢?在国际关系准则中,守信是基本的原则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重视以诚待人,以信立身来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为“信”不分大小。在这方面,我还是采用上面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扪心自问,自己在这方面有哪些做得不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反思。当然,这不需公开,自己明了就可以。

三、克勤克俭,纯洁心灵

勤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前提倡合理消费以刺激生产发展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节俭”这一道德观念被有些人认为似乎已经过时。不俭何以养德?以俭养德是中华民族向来崇高的准则,它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当然,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物质产品很丰富,没有必要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适当节制物欲,可以纯洁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远志向,而且在节俭习惯的养成中,人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意志也得到了锻炼。提倡节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帮助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这项教育常挂在嘴上,经常提醒学生,绝不可一堂课了事。

四、孝敬长辈,天经地义

剔除愚孝这类封建意识,孝敬作为调整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同父母之间的伦理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而且有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貌。其实,懂得孝敬是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意识起点。我们民族历来提倡知恩图报,报恩体现一种人生的责任。教育学生从爱自己的父母、报父母之恩做起,推而广之,懂得“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培养学生仁爱、宽广的胸怀,帮助学生克服自私恶习,增强人际交往和协调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在孝敬长辈方面是怎么做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同学间相互采访家长,看看学生有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得不够的,做得好的可以在班上说,做得不够的可以私下交流。也提倡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采访,搜集一些做得好的事例。另外,教师也时不时地拿出一些做得不好的事例到班上展开讨论,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醒。

五、崇尚礼仪,养成习惯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开展交流与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进行礼仪教育要在生活小事中训练。首先使学生明其理,然后载其道。要让学生明白:礼仪是治国安邦,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行为表现:从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上可看出其道德水准的高低,学会生存就要学习礼仪。事实上,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礼仪。

中学阶段学习社会礼仪,最基本的要求是诚挚,切忌虚浮。俗话说:诚心换真情,八两兑半斤。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向别人问候、致意、祝愿,还是请求别人给予关照、帮助的礼仪,所表现的态度都要诚挚。我们在教育中注意用真实的事例为蓝本,使学生明确,诚挚的问候是真情,诚挚的致意是心意,诚挚的祝愿是心愿;请求别人给予关照要表现迫切的需要,在表现方法上,无论是语言、语气,乃至体态、眼神等都要得体、适度,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礼仪的人,留给别人的人格形象就是高大完满的,只有内心体会深刻了,才能形成自然得体的礼仪行为习惯。要让礼仪道理转化为学生的礼仪行为,必须坚持反复训练,严格要求,使之成为学生生活的自我需要。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包罗万象,仅一纸文字是很难说清的。作为教师,要不斷地挖掘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用于修身养性、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教师的一项艰苦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礼仪人格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