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
2017-05-10杨雯
摘 要:文化差异是影响人们交际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是有效交际的保障。因此,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是外语教学实践的重点。据此,本文主要介绍英语文化教学,包括文化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传统的外语教学实践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忽略语言文化教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和熟练的语言技能,但缺乏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和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文化教学的概念
文化教学致力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学是指教师讲授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府机构、文学艺术等背景知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但由于不直接参与交际,具有局限性。
英语教师普遍意识到文化教学不仅仅是讲授英美国家的文化现象或介绍一些文化事实,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寓文化于英语教学之中,方可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文化事实,往往会造成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循守旧、不擅变通,因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原理,懂得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掌握了英美文化和语言,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地进行交际的境界,这才是文化教学的真正内涵。
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才能更好理解和使用语言。实际上,文化语用失误更容易对沟通交际造成不良影响,心理语言学家Wolfaon(1983)指出“与外国人交际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倾向于容忍发音或句法方面的错误,而把违反讲话规则视为态度不友好,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应寓语言学习于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中,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有利于:
(1)提高社交语用能力。社交用语常出现在对他人的称呼和问候方式上。对他人的称呼受到交际环境的制约(如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的关系)。
(2)提高文化认知能力。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西方人喜欢赞赏别人,若交际对象也是西方人,那么他们会自赞接受赞美,并表示感谢;而东方人面对别人的赞美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谦虚。因此,提高学习者的文化认知能力有利于促进跨文化间的交际。
(3)提高对不同价值观的认识。中西方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交际中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观念上的冲突。如西方人经常抱怨中国人侵犯他们的隐私。而这些隐私在中国人看来却是完全可以公开的信息。
综上可以看出,文化在外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就是为了排除影响语言交际的因素。因此,不同阶段的语言学习应融入不同层次的文化学习,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实践能力。
三、文化视阈下的外语教学目标
国内外学者就文化视阈下外语教学目标展开全面系统的界定,Lado指出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国际交流。Nostrand等人建立基于文化的语言教学理论框架,帮助学生从学习文化事实过渡到具备分析、比较、综合不同文化的能力。他们认为文化教学可帮助学生在社交场合表现得体,辨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方式。国内学者胡文仲、高一虹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储备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加工社会文化信息。
学者们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反映文化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突破母语特定文化交际的模式和范围,培养学生对文化规约的认同和尊重的态度,帮助学生在交际中实现从适应过渡到跨越。因此,文化视阈下外语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其中,语言能力指学习者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和听、说、读、写、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指学习者能够运用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完成真实语境下交际活动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超越了具体的语言和文化群体,学习者能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因而教学内容应以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因此,在文化视阈下的语言教学中,通过对目的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学习者能够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交际。同时,在学习中深入理解语言普遍规律、文化构成与发展规律、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等。在文化视阈下的语言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基础,语言使用和文化交流为知识的实际应用提供平台,跨文化意识在知识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最终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文化视阈下的外语教学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教学也不例外,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会有调度依據,并能发挥各个环节的最优作用。
1.实用性。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各种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实际教学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选择与真实交际活动密切相关的方面讲授,如日常生活中的问候方式、称呼方式、餐桌礼仪,职场语境下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从而达到“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又从语言的角度学习文化”目的。
2.以理解为目的。以理解为目的的原则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应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文化知识的导入是文化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它是文化理解的基础。文化理解是指学习者能够以客观、正确的态度看待、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总得体的行为方式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往。在文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简单模仿,应通过分析和解释目的语文化等手段使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及异同之源等。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何知识的习得都要经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符合知识学生的规律,又符合文化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还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语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拓展其人文科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教学中应避免出现中西文化失衡或“中国文化失语症”,即片面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而“母语文化”缺失。“中国文化失语症”是从丛教授提出的,“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却有着一种共同的片面性……对作为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从丛,2000)。由于忽视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的中国人,很多时候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丧失了平等对话的能力。高一虹曾提出“生产性外语学习”,它既不同于“削减性学习”(学习者由于母语文化归属受到威胁而放弃母语文化,认同于目的语文化),也不同于“附加性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接受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保持母语及母语文化归属不受威胁),它是指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外语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不可缺失,文化教学不可失衡,发挥两种语言文化的互相促进作用,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五、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要想培养既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探索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其相对理想模式的构建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oran,P.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際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杨雯.建构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山西青年,2016(7):104.
作者简介:
杨雯,女,河北邢台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特殊目的英语和语篇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Y201510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