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纲五常”新解及其管理智慧

2017-05-10苗泽华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董仲舒智慧

苗泽华



“三纲五常”新解及其管理智慧

苗泽华

(河北地质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三纲五常”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等主次关系的重要规范,而五常作为世间人与人相处的价值取向是亘古永存的真理与法则。在不同时期,“三纲五常”有不同的寓意与规则。当今,“三纲”是建立在民主与法制基础上的新三纲。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领导与属下之间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以相互尊敬为前提,以责权利为原则,以学习沟通为途径,自觉履行双方的义务与权利。“五常”是“三纲”的基础,其中“仁”就是仁善,也是天地赋予人的良善本性,“仁”是“五常”的核心,以“仁”为基因,就能生发出“义礼智信”,从而实现“仁→礼→信→义→智→仁”的良性循环。挖掘“三纲五常”的新内涵与新思想,有利于人民更好地笃行伦常,提高道德素质,促进我国亿万家庭社会的和谐,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产生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管理智慧,真正从心性之源头创建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三纲五常;全球化;企业管理;智慧

一、“三纲五常”说文解字

(一)“三”的说文解字

“三”的繁体字是“叁”,“叁者,参也”。以正心参悟天地人之大道,领悟人生及自然之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三”则代表多数。道家和儒家均认为“天人合一”(即“天人地合而为一”)。道家所倡导的“三一”为“精气神合一”。宋朝“二程”和朱熹倡导儒释道三教归一,并建立了以儒家为主,兼容道教、佛教等多元的伦理道德与文化体系。如: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为“忠恕”、道家的核心价值观为“清净”、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为“慈悲”[①]笔者曾在拙著《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工业企业与生态工程良性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前言中写了一副对联:“忠恕心,清净心,慈悲心,心心相印,一心厚德去吾欲,天地生,阴阳生,雌性生,生生不息,共生载道成自然。”就是对儒释道及现实的生态环境有感而发。事实上,上下联的“心”与“生”相合,不就是“性”吗?性,包括天性、禀性和习性,忠恕、清净、慈悲皆是人性的反映与表现。。“三”也反映了在道家“道大”统一下的“天大、地大、人亦大”三位一体的思想。东汉许慎在《说文》曰:“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笔者认为:“叁”反映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规律。

我国与“三”有关的词语主要有:1)三才:天地人。2)三光:日月星。3)三皇:《三五历纪》的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泰皇;民间认为三皇是上古的三位帝皇,指伏羲(对应龙)、女娲(对应蛇)和神农(对应牛)。4)三星:福禄寿。5)三尊:君(皇帝)、亲(父母)、师(老师)。6)三宝:佛宝、法宝和僧宝。7)三清:道教中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又称太清道德天尊,民间称太上老君)和灵宝天尊(又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中国民俗中有“三六九往外走”,其数字“三”则代表“吉利、吉祥”之意。连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三”。阿拉伯数字“3”代表数,如:数学中1+2=3;2+1=3等。“3”的形状特像人的耳朵,能聆听天地万物之音,思悟天地阴阳之道。

(二)“纲”的说文解字

“纲”字具有以下含义:1)纲,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冈声。本义:提网的总绳。2)事物的关键部分。如:大纲、纲要、纲领等。2)《说文》曰:“纲,维紘(hóng)绳也。”《书·盘庚》曰:“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笺》曰:“张之为纲,理之为纪。”成语“纲举目张”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渔网之纲(总绳)与目(网眼)的关系,其寓意人们在处理复杂的人事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并想方设法化解它。

(三)“五”的说文解字

“五”的繁体字为“伍”。伍——天地交叉,人立。东汉许慎《说文》曰:“伍,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1]五——反映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五也是数,在一至九中,“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属阳,“二、四、六、八”等偶数属阴,五正好是阳数的中间数字,五也含有“中兴”“兴盛”“鼎盛”之意。军队中五个人一排为伍,组词如:队伍。“五,五行也”,中国古代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还有五方“东南西北中”;还有五彩“青黄赤白黑”。笔者认为:“伍”的左部是人字旁,右部“五”上边一道代表天,下边一道代表地,“乂”表示天地之间阴阳相互交错。

(四)“常”的说文解字

“常”字具有以下含义:1)裙子。东汉许慎《说文》曰:“常,下裙也。”2)规则,规律。《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伦常,纲常。如汉儒董仲舒倡导的“三纲五常”。4)平常、经常。常还表示“长久,经久不变或永久不变”等。

二、三纲五常的历史渊源与意义

(一) 三纲五常的历史渊源

1. 尧舜创立并力推五伦

《孟子·滕文公上》曰:“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所说的圣人可能指古代的圣人尧帝,契是尧帝时期的官员,主管民事、土地和教化等。尧帝作为古代圣王,确定了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舜帝一生笃行五伦,被后人奉为古代二十四孝之首。要推行五伦,实现这五种关系的和谐,仍需要纲常。纲常是认知事物主次,化解矛盾的人生道德律令与管理智慧。

2. 孔子正君臣父子纲纪创建儒家伦理思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与齐景公的对答揭示了君臣、父子之道,即: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八个字道出了君臣、父子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孔子一生倡导君臣父子之纲纪。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君臣关系,并有精彩的论述。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国人,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责任不仅在人伦纲纪中占据第一位,而且在现代管理“责权利对称”等基本原则中,责任仍是第一位的。不明确责任、不履行责任,就无法推行管理,人就无法立于天地之间,事业也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

《论语·为政》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②]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事实上,在孔子时期,并没有明确提出“三纲五常”。何晏引用马融的话,可能是马融的揣度或感悟。《韩非子·忠孝篇》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韩非子强调了单方面的义务,即“臣、子、妻”对“君、父、夫”的忠诚、敬畏、依顺与服从。《乾凿度》(上卷)曰:“《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易经》中的五常为“木火土金水”,儒家五常则为“仁义礼智信”,二者相呼相应、相辅相成。

3. 董仲舒倡导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重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和“三纲五常”等。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上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五行则是天道的表现。要顺应天道,实现天人合一,君王之德行应该符合天意。董仲舒综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学说创立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3]。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不能专起,其终不得分功。”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正统。后人多误解了董仲舒的三纲,强调“君、父、夫”单方面的权利。事实上,董仲舒不仅倡导“臣、子、妻”要服从“君、父、夫”,还倡导“君、父、夫”应该做“臣、子、妻”的楷模,在伦理笃行中率先垂范。可以说,“三纲”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特殊的道德关系,过于强调双方的义务或责任,而漠视双方权利的对称。《汉书·董仲舒传》写道:“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笔者认为,文中“谊”通“义”。班固在整理编辑的《白虎通德论》一书中对“五常”进行了释义,文中曰:“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诀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4]《三字经》中亦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4. 王凤仪先生的“三纲”

王凤仪(1864-1937年,名树桐,字凤仪,人称王善人),我国近代民间教育家、伦理道德宣传家、女子教育的开拓者。他在东北三省长期游学,通过性理疗法,讲病救人,兴办女子学校600余所。王凤仪先生认为:君为臣纲得率性,父为子纲得正心,夫为妻纲得修身。他所倡导的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重在以身作则。提倡“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天赋给人的性,地赋给人的命,父母赋给人的身”“性存天理有仁;心存道理有智;身尽情理有勇”[5]。

(二) 三纲五常的意义

1. 积极意义

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挖掘“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与新的内涵对塑造中华民族之性格、人格与品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6]。如:分清人际的主次,自我定位,下级服从上级,已尽本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个人气节与品德的培养;自我节欲,发奋立志,自强不息;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笃行义务与责任,立楷模,树榜样,倡导率先垂范,先忧后乐等[7]。

2. 消极影响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利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尤其过分渲染了君权、父权和夫权之权威,强调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服从,甚至是绝对服从,助长了君父夫对臣子妻的统治与压迫,却没有将“责”置于“权”之上,颠倒了“责权利”之基本原则,在助长君父夫绝对权威的同时,压制了臣子妻的正当权利,扼杀了人性及其自然的欲望与需求,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三纲五常新解与管理智慧

(一) 三纲新解及其管理智慧

纲——榜样,以身作则;表率,率先垂范;模范,楷模示范。传统“三纲”忽视了君父夫的表率、榜样与楷模作用,漠视了“责权利”的对立与统一[8]。事实上,“纲”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纲”反映了民主基础上的主次、主从关系,“三纲”则是在民主与人权平等基础上的职责划分——它遵循“责权利对称”等管理原则。尽管当今没有封建皇帝了,但君臣之道则被推广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只要有组织就有“领导者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是“君臣之道”的遗传与变异,是决不容忽视的。父子之道反映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种血亲关系是人类存续的重要基础。夫妻之道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夫妻不仅是一种合约,更是一种阴阳共生体,是家庭的重要载体。人生、事业、国家、宇宙皆生态也。不论是个人与家庭之和睦,还是组织与国家之和谐,乃至区域、种族与世界之和平,皆不是绝对的自由、平等关系,而是在复合生态系统运行中动态平衡与不平衡不断交替的运行状态。自然界的矛盾都有主次之分,君臣、父子、夫妻之道,皆是矛盾的对立统一[9]。当今,管理发展的趋向是伦理道德管理。这需要率先垂范,正己化人。如果领导能做部下的表率与榜样,父母能做孩子的表率与榜样,丈夫能做妻子的表率与榜样,凡事率先垂范,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于承担并履行责任,不滥用权力,则君臣、父子、夫妻之关系自然就趋向和谐了。而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和谐,需要遵循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五常作为人生大智慧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双方各自的责任与义务。笃行仁义礼智信,夫妻就和睦,父子就和气,君臣就和谐,从而达到“和为贵”之境界,如图1所示。

图1 从三纲五常到和为贵

(二) 五常新解及其管理智慧

“仁义礼智信”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古就有,其基本原则所依托的是天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儒家五常与道家五行相互对应,如“仁”对应“木”,“义”对应“金”,“礼”对应“火”,“智”对应“水”,“信”对应“土”。真正的仁者不仅秉承天地之性,爱己爱人,而且必然明礼,知晓“仁者爱人”的道理,从而做人行事合乎礼仪。知礼者必然“诚实守信”,也只有守信,才是真正地明礼,守信者合乎道义,勇于承担责任,包括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而知义者往往产生大智慧,通晓理义,将智慧化为生命中的正能量,真正的智者必然追求内心的仁慈。因此,“仁→礼→信→义→智→仁”在相生中实现循环,促进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共生,从而有利于复合系统的稳定与和谐。相反,不仁必然导致失信,失信是不智或愚蠢的行为,愚蠢自然容易失礼,失礼了还能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吗?五常也分阴阳,其阳相生,其阴相克。笃行五常,则相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朝着“善”和“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就相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朝着“恶”和“坏”的方向发展。如图2所示(其中,实线代表“生”,虚线代表“克”)。

图2 五常生克关系

1. “仁”及其管理智慧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孔子最早提出了“仁”的学说,作为“礼”的理论基础。孔子曰:“仁者,爱人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董仲舒认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并提出了“仁在安人”的思想。《说文解字》曰:“仁,亲也,从人从二。”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仁字从人二。”事实上,“仁”的左部首是一个“立人”,右部则是“二”,也就是两个人的关系,不论是君臣、父子、夫妻,还是兄弟、姐妹、朋友,还是家庭与家庭、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两两的关系。因此,世界再复杂,都可以一分为二,都可以从最简单的两两关系入手,化繁为简。在长期的思悟中,笔者将“仁”的右部“二”解释为:“二”字上边一横道代表天(乾卦,阳刚),下边一横道代表地(坤卦,阴柔),“仁”也反映了天地阴阳之间的和谐。

古语“仁者无敌”不是“仁者能打败所有的敌人”,而是在仁者眼里和心中根本没有敌人。当今的企业管理日益复杂,而“仁”则是处理复杂关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建功立业的法宝。“仁”不仅体现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还反映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害与生克关系,“仁”的实质是天地人的共生。因此,在企业中要推行“仁”,首先要“自爱”“克己”,并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利益他人,建立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系统。也可以说,“仁”是在尊重关怀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国的企业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发展,就必须继承弘扬儒家“仁”之思想,并强调“仁”之实践。“仁”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基础上的“自爱”,从“自爱”换位思考到“爱人”。可以说“仁”体现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维护生命”的思想,保护和维护地球生命系统是“仁”的至高境界。“仁爱”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健康、持续、和谐、良善发展的基础。中国著名的药店“同仁堂”的大堂对联“同声同气,济世济人;仁心仁术,医国医民”就体现了“仁”的思想。“同仁堂”正是出于对民对国的仁,才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久盛不衰、历久弥新。

2. “义”及其管理智慧

“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义者,宜也”。宜亦即合宜,是指人的动机与行为必须合乎道理与规矩,人坚持一定的规则与规范,做合乎伦理与道理之事。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也。”董仲舒曰:“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认为“义之法,不在正人,在正我”。儒家主张“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利并举”等。义是什么?义就是义务、道义、责任。繁体字的“義”有深刻的内涵,上部左右两点,左边一点属“阳”,表示“吉”,合乎道义的就应该做,做了就幸福吉祥;右边一点属“阴”,表示“凶”,不合乎道义的坚决不做,做了就会遭遇凶险与灾难。中部是“王”。孔子曰:“三贯一为王。”“王”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中间“一横”代表“人”,最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横则代表天地人,一竖则把天人地贯通、合三为一了,这就是天地人的共生系统。王下面才是我,我就是“自己”,“我”相对于“王”是个体。这引申出了“个人服从领导”“个体服从集体”等基本原则。个人不仅要支持王的“天地人合一”,服从王的领导,笃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同时也受到王的保护。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责权利是对称的,责任是第一位的,获取利益必须符合道义。符合道义并获取利益是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当然,追求利益,获取利益不仅要预测市场需求,遵守市场规则,还必须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在企业经营中,需要遵守于人于己有利而无害的基本准则,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更不能“损人利己”“图财害命”,从而陷入“拜金主义”的深渊。企业作为社会细胞必须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尽义务、尽道义,才能提高形象。企业表里如一,才是良善,才符合义,才能获得健康、和谐、持续、良善发展。

3. “礼”及其管理智慧

“礼”是儒家重要的礼仪与规范。它往往泛指各类礼仪、规制与规范。它起着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安宁和谐的作用。与体现人之内在良善的“仁”相比,“礼”则是“仁”的某种表现形式与外在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董仲舒认为“质文两备,然后礼成”,也就是说,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要协调一致,以仁做人才是君子之道,依礼做事才能取得成功。“礼”产生“秩序”,秩序的基础是制度,制度则规范人及组织之行为。“礼”的繁体字“禮”有深刻的内涵,左部“示”字是“神”,“正直为神”,人要有正直之精神,要学会敬畏与感恩;右部上边是“曲”,“曲”代表音乐,反映精神;下边是“豆”,“豆”是食物,反映物质。任何精神的产生与弘扬都是曲折的,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三个字合而为一,表示精神快乐与物质生活的幸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礼守礼”也是“神”的旨意。精神在物质之上,表示精神与物质相比乃更高层次,属于“形而上”的范畴,物质属于“形而下”的范畴。有了精神追求,才能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有了物质基础,才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辩证关系。

“礼”作为道德规范,建立在自律基础上,自律必须遵循规律、遵守规则、遵照规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礼就是企业秩序,体现在企业宗旨与价值观中,表现在公司章程及企业制度等方面。“礼”不仅是企业必须遵守的准则与礼仪,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延续的规制与秩序。在现代管理中,企业需要尊礼守礼,对内对外都要遵守礼仪。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生、共存、共荣、共赢与共享,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4. “智”及其管理智慧

“智”是儒家重要思想。“智者,才智也”,它是智力、智慧与才能的综合。《说文》曰:“智,从日,从知,知亦声。”《韩非子·显学》曰:“智,性也。”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孝敬注》写道:“智深识远曰智。”董仲舒强调:“为人必仁且智。”“智”字上部是“知”。《说文》曰:“知,从口,从矢。”其本意是“口口相传,像箭一样能相传致远”。“知”也有“知识”“知道”“知学”等含义。下部为“日”。《说文》曰:“日,太阳之精也。”“日”取太阳之轮廓,有阴阳之“阳”,“阳光”“吉祥”等含义。“智”是“知”与“日”合二为一,表示每天都要学知识、长知识、增见识,每天都用知识,每天都把知识转化为生命之力量。认清了知识之道就会产生韬略与智慧。“慧”是用扫帚经常反扫自心,即孟子所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而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

全球化需要战略管理,战略是管理的核心问题。战略管理最重要的是智慧与韬略,智慧是制定战略及策略的基础。智慧反映人的本性,仁善是智慧的基础。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人”,其实真正的高品位管理是正己化人,通过端正自己,率先垂范,从而教化他人,感化他人。这种富有人生大智慧的管理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人生自强不息,事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真正的大智慧是“仁者爱人”“以人为本”“正己化人”。

5. “信”及其管理智慧

“信”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当今,“诚信”也是做人、经商的基本规范。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曰:“信,言合于意也。”董仲舒认为“信在为人”,“无信”则“无仁”。“信”也是为人成仁的前提。《说文》曰:“信,诚也。”信,会意。从人,从言。字形上,“信”字左部是“人”,右部是“言”,表示“人言”。其本意为真心诚意。也就是说,人之言论应以诚实为基。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宋)周敦颐曰:“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是“信”之因,“信”是“诚”之果。“信”是人立着说话,以诚实的态度说话,堂堂正正地说话,说的是人话。人说话,能够履行承诺,才可信;说人话,千万不可妄语,要衡量履行诺言的德行与能力,才能取信于人。躺着或睡着了说的往往是梦话,坐着喝酒可能说的是醉话,梦话与醉话皆属虚妄,不可信也。

当今,经济社会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诚信”,经济与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行,也必然增加社会交易成本,而“诚信”则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做人之基,也是经商之本。“诚信”要求做人要真心诚意,心口如一;做事则要诚实守信,履行责任。离开了诚信,交易或经商往往出现尔虞我诈,增加双方或多方之间的防范成本。在全球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当今,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或斗争愈加激烈了,利益之争的强度与风险也增大了。因此,一个企业要应对复杂多变与竞争激烈的环境,并获得健康、和谐、持续、良性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取信于人,把利益与言行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企业通过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信任,获得良好口碑,从而提高企业良善形象,促进自身良性发展。

四、结语

“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是人生之大智慧。这需要不断学习、认知、领悟、体会,更需要长期弘扬、笃行、实践。“仁义礼智信”是贯彻“三纲”的核心理念与行为准则,离开了“仁义礼智信”,“三纲”必然走向专制、霸权、独裁,直至灭亡。企业发展也需要从“三纲五常”中不断汲取管理智慧。五常运转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三纲的对立统一,在共生中达到和谐的状态。“和”字的结构是“和=禾(食物、利益)+口(口舌、是非)”。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众口难调”。在激烈的竞争中,伦理道德是基础,利益分配是关键,规制规范是保障。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笃行“三纲五常”,就是要以良善心态正确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维护复合生态系统的循环、协调、持续与共生。企业在推进“三纲五常”中,要树立“忠恕”思维,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才能朝着和谐方向良性发展,从而在共生的基础上,走向共荣,实现共赢。

[1] 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73.

[2] 陈国庆.论语注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220-221.

[3] 邹顺康.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评析[J].道德与文明,2014(6):17-20.

[4] 邓球柏.“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1-5.

[5] 王凤仪.王凤仪言行录[EB/OL].[2015-12-09].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9/193378.html.

[6] 苗泽华.中华新儒商与传统伦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88-89.

[7] 刘学智.“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J].孔子研究,2011(2):19-29.

[8] 李君惠.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J].文史杂志,2010(3):22-25.

[9] 刘立夫,李玲.“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129-131.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Cardinal Guiding Principl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and Its Management Wisdom

MIAO Zehua

(School of Business, Hebei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China)

“The three cardinal guiding principl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e three cardinal guiding principles are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eror and subject, father and son, and husband and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good faith),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andling human relationships, are the everlasting truth and principles. However, in different era, the connotations and principles of “the three cardinal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are different. In modern times, the three cardinal guiding principles are the ones with new connotations based on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husband and wife, leader and subordinate should be developed, taking personality equality as the basis, mutual respect as prerequisite, nobil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as principles,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as the approach, and both sides should carry out their own obligations and right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ree cardinal guiding principles is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of which benevolence, the endowed good human nature, is the core, which can bring about the good cycling of benevolence, propriety, good faith, righteousness, wisdom, and benevolence. Developing the new connotations and thought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people’s sincerely carrying out ethics and improving their own moral qual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social harmony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milies in china, but also inspiring the business managers’ management wisdo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us setting up management mode and increas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from the origin of human nature.

the three cardinal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globaliz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wisdom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2.005

苗泽华(1964-),男,河北巨鹿人,河北地质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06AIJ0240040)

B234.5

A

1673-2065(2017)02-0044-07

2016-02-20

猜你喜欢

董仲舒智慧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碍眼与碍心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