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能力探究
2017-05-10赵彩萍
赵彩萍
一、序论
学生作文自主评改实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作文评改新机制。“评”主要指老师、学生之间和自己对初写成的文章的评议。“改”则是文章初稿完成后經过加工、润色直到完全定稿的所有工作。它包括修改作文的错别字、病句、标点、中心是否鲜明集中、选材是否恰当典型、语言是否流畅形象等。作文评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领域,往往侧重于写前指导,却忽略对作文的评改。教师在作文批改中经常是一改到底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传统的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形式,漠视了学生这个评改主体,又不能给予学生评改时间、评改方法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没有在深层次上激发学生的评改积极性,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视完成作文为终极目标,导致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低谷,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低下,写作水平提高缓慢。
如何解决这样的现状呢?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而调动学生主动性,关键便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导法
引导方法就是要授之以渔,以讲理论,举例子来说明修改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修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教师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指导学生怎样修改。
学生的作文,内容主要包括中心和材料,作文必须做到中心明确,观点正确,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改前,要让学生了解作文主题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材料是否典型等。形式包括语言、体裁、结构等,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特点,语言的修改包括字、词、句段的删改,对于学生文体混乱的情况,教师就相应文体的课文及文体知识引导学生们改,使学生作文得到更完美的表达。再一要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样能清楚地看到评改前后的差异。具体要求:①会用批改符号;②会眉批,能改正错别字,改正病句,能评析词语用得优劣;③会旁批,能看出优美语句,并能赏析,能对文章开头结尾、段落层次、总体结构等进行点评;④能够根据不同文体来下总评语。能够评出作文的优缺点;⑤会评讲,能看出别个同学评语的准确与不准确,并能提出正确的建议。
具体修改步骤如下:
第一步:自改,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这一阶段,重在改。在此之前,教师可选上等作文和下等作文各两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修改上等作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作文的成功之处,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分析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接着批改下等作文,除找出闪光点外,主要针对失误的地方,指出改什么,怎么改,从中找到修改作文的方法。而后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对自己的文章就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并能在修改中获得提高。
第二步,小组批改,按照老师提出的评改要求和方法,学生集体评改文章,这一阶段重点在评,而不在改。可以评某位同学的文章,也可以评选来的文章,让学生讨论进行评改,力求评改全面、深入。而后老师总结评改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使学生对作文评改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第三步:互改,学生相互批改,可以同桌前后桌,互改,也可以相当水平的同学互改,或两班对改,学生按照以上方法独立修改别人的文章,这一阶段的重心依然在“评”,“评”的过程,既是对他人文章的欣赏又是一种“批判”。本次评改除按前面所说有针对性,就内容与形式批改之外,还要写下评语,评语要客观,要多鼓励,指出优点,引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并能针对性地指出不足,以便改进。评语后还要签上自己的姓名,以示负责。教师抽查,肯定批得好的地方,指出批得不足的地方,并鼓励表扬批改好的同学。
第四步,再次自改,互批后发给学生本人,让学生自己再批一遍,吸取其它同学的意见,本阶段重在改,在改的过程中再次思考文章的构思写法,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既扩大了阅读面,又提高了分析能力,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给他人“评”实际是对自己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一次检验,而“改”自己的文章,学生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
其实,作文批改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人格修养。作文即做人,教师若不再唱“独角戏”,让学生成为评改作文的主角,就会加强其责任感,培养其合作精神,增强其成功的信心,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磨励其做事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改作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健全了学生的人格修养。
因而,我们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将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评改作文,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引。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欣赏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如此教师省力,学生受益,能力提高,教学有效,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