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还是这样的董卿
2017-05-10蒋肖斌
蒋肖斌
阅读分享:诚如董卿所说:“为什么要学诗?因为诗词就在那里,生生不息千年。”就像有人問世界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诗词也是如此。诗词并不是文字游戏,更重要的是能否被蕴含的精神所滋养。
“原来你还是这样的董卿!”看着《中国诗词大会》,很多观众发出惊叹。连选手都引用诗句来夸赞,“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很多人佩服董卿对诗词的信手拈来,和嘉宾、选手无缝对接。当谈到毛泽东诗词“天若有情天亦老”时,她念出石延年和元好问的另外两个版本,“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和“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当看到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更容易记忆而给古诗词谱曲时,她又念起了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名篇《我记得》。
“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做好主持人,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董卿说,一种是长期的,“平时你在看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你在台上的整体面貌;一种是短期的,就像老师上每一堂课前都要备课,主持人拿到节目后,就要看你能为节目做些什么”。
在2015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筹备时,总导演颜芳就找到董卿,想请她担任主持人。当时董卿在美国的学习计划尚未完成,但看到节目组递来的厚厚一本彩色打印的诗词题库,她决定暂时留下来。
“尽管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但最初肯定不是冲着收视率去做的,如果比收视率,还有比春晚更高的吗?甚至一开始还有人有疑问,这样一个诗词类的节目,会不会曲高和寡?”董卿说,“但对我而言,工作21年了,这些都不重要,节目内容对我的吸引力非常非常大。主持这档节目,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学习诗词,也学习为人。”
在录制《中国诗词大会》期间,董卿每天都抽出专门时间,和出题老师一起把当天的题都过一遍;在台下,她反复细看“百人团”中每个人的资料,跟其中很多人也有过单独交流。董卿记得,“百人团”中有一名“诗词背包客”,驾车寻访了唐诗宋词中提到过的240多个地方,遍访名山大川。这样的故事被董卿记在心里,在恰当的时候讲述,让今人生活与古人诗词相遇。
“能脱颖而出成为攻擂者的选手,不是仅凭一点兴趣爱好就行的,需要长期积累。我经常会被选手过人的记忆力和才华折服。”董卿说,“只看诗词储备量,很多选手都有上千首,但最终,最可贵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诗词,而是你有没有体会到诗词中的精神与情怀,诗词有没有完善你、滋养你。”
董卿出身于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热爱文史,最爱读的书是《古文观止》《二十四史》一类;母亲则偏爱西方文学,给孩子开的书单是《茶花女》《呼啸山庄》……和很多人一样,董卿的第一本诗词读物是《唐诗三百首》。董卿记得,爸妈在家没事就是看书;上小学时,父亲会要求她在课外书里但凡看到成语、诗词,都要抄在小纸片上,贴在小书桌上,“他回家要检查”。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了,但董卿和诗词与文学的缘分都将继续。“其实诗词也好,文学也好,这些东西本来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现代人太忙了,忽略了它们的存在。《中国诗词大会》不过唤醒了大家的记忆。”
董卿笑言,如果不是主持人,说不定也想站在“百人团”的位置上。她为自己设计的开场白是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也许我年龄稍长,经历过一些事,更需要一种好的心态,雨天无妨,晴天也很好。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卖鱼猫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