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問題何在 企業稅費竟是利潤4倍

2017-05-10黃聰

台商 2017年3期
关键词:問題經濟企業

黃聰

回顧和總結過去的2016年經濟運行情況,「企業稅負」恐怕可以說是年度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與此同時,2016年是政府減稅的力度最大的一年,僅「營改增」一項減稅金額就達到5000億(人民幣,下同)。

但為什麼,製造業等企業的「稅負痛苦感」反而上升了,並由此使得「企業稅負」成了2016年最熱點問題了呢?

「10年前,我們企業100元的收入中,稅費占了1 0元多,利潤8元多,稅費是利潤的1.2倍左右;到2016年,稅費上升到12元,利潤卻只有3元,稅費是利潤的4倍。企業稅費負擔很重。」

近日在上海市政協召開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稅費負擔重成了上海市政協工商聯界別委員的熱議話題。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凱泉泵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凱文就算了上面這筆賬。

不少政協委員表示,企業稅費負擔重制約了企業發展,尤其是研發投入。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福卡經濟預測研究所所長王德培認為,政協委員們談稅費負擔重符合實際情況,國家是應該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財政部在近期提出簡並增值稅稅率,不少專家也建議借此降低17%增值稅稅率。

稅費成本高

2017年1月15日,上海市政協工商聯小組討論2017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不少委員在談到振興實體經濟時,反映了企業稅費負擔重這一問題。

林凱文所在的上海凱泉集團是一家大型綜合性泵業公司,是中國泵行業的龍頭企業。

林凱文認為,現在實體經濟想要盈利,是越來越難,他算的這筆賬顯示,勞動力成本上升,如今企業稅費是利潤的4倍,與10年前相比利潤空間收窄。相同的測算結果也出現在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熊貓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池學聰的企業上。

對於企業利潤空間一路下滑的原因,林凱文表示,10年間勞動力成本提高了3倍多,而企業生產效率卻只提高了1倍,企業生產效率明顯低於工資增幅,而員工工資中用於繳納社會保障的費用(五險一金)高達40%。

池學聰說,員工工資中社保費用的占比是高。雖然員工稅後才拿到1萬元出頭,但企業卻需要支付1.7萬元。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凱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宜善表示,現在不僅稅費負擔重,土地成本也越來越高。10年前上海的一畝地只需30萬元,現在差不多需要100萬元。

建議降低製造業17%的增值稅稅率

在實體經濟越來越難背景下,不少企業呼籲降低製造業17%的增值稅稅率。

「現在增值稅是大頭。17%的稅率,再加上教育附加費等接近19%,因為按照企業增值部分進行收稅,不管企業有沒有賺錢都收,這不太合理。」林凱文表示,以公司每100元收入中12元的稅費成本為例,增值稅占稅費比重超過一半以上,約為60%,其次就是社保費用和企業所得稅等。

2016年營業稅改增值稅全面推開,林凱文的公司也享受到減稅紅利。林凱文表示,受惠於營改增,公司進項抵扣增多,2015年減稅大概300萬~500萬元。受惠於上海降低社保費率約2個多點,企業減費約200萬元。不過,林凱文認為,在實體經濟利潤空間不斷縮窄的背景下,這些減稅降費對企業來說是「杯水車薪」。

大陸現行的增值稅稅率有17%、13%、11%和6%四檔,稅率檔次過多,實際操作中企業類似業務適用不同稅率,不利於公平競爭。

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近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稱,下一步要完善增值稅改革,簡並現有的四檔增值稅率,優化優惠政策。史耀斌稱,製造業可抵扣進項額大,17%的稅率並不意味著稅負高,未來是否降低還需要統籌研究。下一步在落實好現有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著力完善稅收制度,研究新的減稅降費措施。

為了振興實體經濟,不少學者也建議降低17%增值稅稅率。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認為,在全面營改增之後,要及時將重點轉向增值稅稅率的簡並,將增值稅的普通稅率從17%下調到13%左右,同時擴大可抵扣項,讓政策的春風能惠及最多的市場主體。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可以設定10%的增值稅基本稅率和5%的低稅率兩檔。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新業則認為,增值稅稅率可以由17%降至9%。林凱文說,如果增值稅稅率能降低到11%,公司一年能減輕6、7千萬元的負擔,企業利潤增加,這樣才能投入更多的錢用於創新研發。

企業應如何度過寒冬

企業是經濟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大陸還是最為核心的稅源,因此企業的盈利與發展,對於征納雙方來說均為共贏的格局,在這一點上雙方應看到利益的一致性。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認為,從稅收環境看,有三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一是企業的稅收公平問題。

目前由於市場、法制及徵管三個方面均在完善的過程中,並不能保證每個企業在徵稅上是完全平等的。有的企業依法納稅,而有的企業偷稅漏稅,自然交稅的企業稅負痛感指數很高,因為其不僅僅是稅收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一個交稅的企業與一個不交稅的企業完全無法競爭,因為彼此的成本是不一的。「關於這一點,國稅總局已在通過『互聯網+徵稅』等手段去改善徵稅的效率,特別近期還將推出金融賬戶信息的盡職調查,以推動收入的合法性及完稅。」李旭紅說。

二是企業沒有有效運用稅收政策。

由於工作關係長期接觸企業,李旭紅發現大型的央企或省屬國企尚無法完整地利用各項稅收政策,中小企業就更是一片茫然。「前段時間,我調研時接觸到一家製造業,其今年擬購進一棟價值幾千萬元的不動產,可是並不十分了解不動產的抵扣政策,筆者提醒其通過合法途徑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是關鍵,仔細算下來這一個事項便可節省好幾百萬元的稅金。」李旭紅表示,重組的問題則更為嚴重,百分百控制的母子企業之間資產劃轉時劃出方增值部分不需繳稅,而接收方僅需就賬面價值繼續提折舊,「這個政策要用好了,給企業降低的稅少則幾百上千萬元,多則上億元。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李旭紅建議企業應該重視對高端稅務人才的培養,未來資金及稅務應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兩項源泉之一。

三是稅收政策的引導功能。

李旭紅表示,稅收政策原本便是宏觀經濟決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任何一個國家均具有政策引導的功能,鼓勵的加以減稅,抑制的加以重稅,因此,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調整其產業結構及商業模式以適應這樣的政策導向。當然,每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其政策導向是不一的,因此稅收政策也是不一的。從更開放的角度看,未來企業的平臺應該是世界的,甚至是無國界的,「國與國之間在競爭與協調中達到資源配置的更高效率,這也是增進人類社會福利的必然之路,國際貿易如此,國際稅收亦然。」李旭紅說道。

猜你喜欢

問題經濟企業
青年問題忌失焦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李稻葵 中國實體經濟未來5~10年將有質的提高
研發投入低於非家族企業 家族企業轉型困境
「十三五」與台商的「路」
李稻葵 未來中國經濟應該是U型增長
正確解讀 洞察分析 問題反映與解決能力
余永定 中國經濟正向通縮區間發展
王小魯 收入差距過大 根在市場限制
張維迎 國企主導下 民企間不可能有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