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艺术性追寻兼谈书法的人文意识

2017-05-10刘东欢

今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法

刘东欢?

摘 要:书法具有人文的性质。作为个人精神的外化,书法艺术关乎艺术家的胸怀、气质、品格等。当代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展厅文化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进而重新审视书写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并提出书法学习者应该贵在虚静、笔墨文心、不忘初心,以期在时下书法学习中能够对书法爱好者带来些许启示。

关键词:书法;人文意识;展厅文化;书家品质

中圖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57-02

一、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些基本状况

1.可取资源丰富

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供我们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优秀作品,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洗礼,历久弥新。作为艺术的宝库,我们可以从历代先贤的优秀书法作品中汲取营养。

书法艺术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在时代演变以及书家创作理念中更加完善。篆书有《散氏盘》《毛公鼎》,李斯《峄山碑》,汉《袁安碑》、《袁敞碑》等作品。隶书如古拙憨厚之《张迁碑》,清劲秀雅之《礼器碑》,秀丽多姿之《曹全碑》,以及秀逸神飞之《石门颂》。楷书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阴符经》,颜真卿《多宝塔碑》《勤礼碑》等。行草书以魏晋“二王”为宗,以苏、黄、米、蔡四家为典范,又有明清傅山、王铎、黄道周等可供取法。

可见,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供我们学习的资源极为丰富。正缘于历代优秀书家的积淀,促进后学者为艺术的发展而奋勇向前。

2.社会环境自由

当前社会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所提供给的环境是自由的。自由的社会环境将促进艺术家自由地书写与创作,从而促进艺术健康发展。

社会环境自由将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心情,书家可以保持自由的书写状态。在书写的过程中,时时与古人会晤,感受古人的风采与情思,体味“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生命状态,感悟“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笔墨韵致。

社会环境自由也促进了书法社会活动的蓬勃发展。现在,书法展与雅集等活动空前繁荣。如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中青展、楹联展以及各类专项展,各地省市书协举办的省展、市展,以及以某地区古代优秀书家为题举办的纪念展,此外,为了宣传个人书法作品风采而举办的书法个展等,可谓不胜枚举。

3.书法传播便利

网络等新媒体促进了书法信息的传播,客观上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古代书法作品大都为文人士大夫收藏,而古代交通甚为不便,难免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所制约。现在除了收藏家,故宫博物馆以及各地区、省市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十分丰富。各博物馆、美术馆不定期举办书法展览,如不能亲至,亦可在网站查看相关内容,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优秀作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丰富了书家的审美体验。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微信高效、便捷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播,形成书法艺术新生态。如今众多博物馆、美术馆、书法家协会等机构拥有官方公众号,我们可以从中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作为一种新媒介,它及时地向公众发送各类信息,为我们能够及时了解书法界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二、展厅文化影响之下书法创作所面临的问题

1.过度拼接与拼凑

随着书法热的兴起,书法展览层出不穷,蔚为大观。相比古代书法书斋式的书写状态,现在书法展览兴盛,书法作品挂于展厅之中,呈现出一种展厅文化。

展厅文化之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品读作品,它将呈现给我们不同于书斋式的视觉体验。置身展厅之中,我们将直观地感受到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同时,展厅中书法作品呈现出一些普遍性问题,如拼接、拼凑等。

拼接,即一幅作品由不同的小幅作品或不同的颜色组合拼贴而成。通过对纸张大小处理以及颜色自由搭配,使作品在形式上较为美观。书法作品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形式的美观,更重要的是书法作品的内质,即作品传达出的蕴味。

比较拼接,拼凑的方式相对较多。首先,对于一幅作品,书写者将内容在字帖中查出后直接抄写。这种方式较接近原帖风格,但不免割裂书写的时间性。然后,更有书写者直接借鉴他人作品,照本宣科。章法上或许有调整,但非创造性的书写。最后,书店中呈现出各种集字字帖,如集王、集米等字帖。一方面促进了书法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书法创作者主动性的缺失。对于书法专业学习者,这种变相抄袭的方式对其书法的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当创作真正来临时,择笔濡墨,集字成联,只会贻笑大方。

2.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展厅文化之下,在书法创作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形制上,作品大小、颜色处于一定的程式之中。展览征集之时对作品形制有一定的规定,如不超过八尺等。同时,在展厅之中可以看到纸张大小一致、颜色搭配相似、章法安排一致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色彩上吸引着我们,令人眼花缭乱,却少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内容上,书法作品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相似性。在大型展览中,作品征集数量多达数万件。在这些作品中,很多作品内容一致,如董其昌论书、东坡论书、蔡邕书论、世说新语选录、古诗数则等,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使欣赏者对于作品产生相对模糊感。

书体上,展览作品中,行草书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行草书作品中,以“二王”为代表的书风统摄着整个展厅。在此审美状态之下,难免会给予欣赏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受,久而久之,会造成欣赏者对于展览作品的审美疲劳,从而影响作品在展览体制之外所具有的真正的视觉传达效果。

3.急功近利

展览本身顺应时代发展,促进书法的交流与传播,弘扬优秀的传统书法文化艺术。在展览发展的过程中,作品拼接与千篇一律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的问题即急功近利的思想情绪。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谋取职位的需求,有评选奖金的需要,亦或有其它的目的性。这种目的不是合目的性,而是为了目的而目的的需要。

置身展览体制之下,相当一部分书写者,对于一幅作品书写几件甚至几十件,且形式上或没有调整,凡展览一概投之。就此而言,学习书法难道只是为了展览的奖项吗?毋庸置疑,这种方式和书法本身的追求相距何等之远,如果思想被展览与奖项占满,那么,学习书法又有什么意义呢?学习书法仅仅是为了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吗?

书法在古代大都为文人性的艺术,如苏东坡、黄山谷、赵松雪、董其昌等书家都是文人性的书法家。现在书法学习者多为偏技术型书写者,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展览而制作“作品”并非创造作品。正由于书写者对文学等其它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少,从而导致书法文人性的相对缺失。甚至有些书写者对于书法本身的史论研究甚少,又何谈文人性书法呢?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书法学习者在当下所应具备的文化品质。

三、书法本心

本文以为,书法的文人性集中体现于书法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与文化修养,本文谓之“书法本心”,即贵在虚静、笔墨文心与不忘初心。

1.贵在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虚静所传达出的是书写者本心所具有的书写状态,亦或说人生状态,即心境的空明与宁静。

前些年,陈传席鉴于当时书法界状况曾提出“书法需要正大气象”。对于何为“正大”?彭新国做了明确解释。他说:“所谓正大就是指作品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大气磅礴之美,能够表现出一种深切而宏大的民族文化气质和时代精神风貌。[1]”由此可知,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正大气象应该包含民族文化气质和时代精神风貌,同时也应具有个人文化气质与精神风貌。

书写者的气质与胸怀呈现于外,而虚静作为本心之状态,本乎内质。虚则通,静则明,书法学习者本应该保持内心的虚静与空明。若学习书法仅为了提高知名度,那么,在浮躁的人文环境之下,将很难守住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也很难听到书写者心灵本真的声音。心灵本真的声音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才能够明晰,书写者只有保持虚与静才能够使得作品呈现出通与明。通,通于自然;明,明乎造化。自然与造化赋予人们自由的神思,同时也给予人们自由的书写状态,从而使得书法作品生于人文,脱于自然,合于物象之内,同时又超然于物象之外,达到超逸神飞的艺术境地。

2.笔墨文心

文心,本为做文章之用心。刘勰曾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2]”文章如此,书法艺术亦然。

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暂且不谈能否达到人书俱老的书写臻境,在任何书法学习阶段,学书者都应秉持一颗文心。所谓文心,即学习书法不可管中窥豹,应细心揣摩、匠心独运,最终笔参造化、一任自然。

学习书法,不能仅仅为了书写而书写,若仅如此,终为笔墨所累。这种书写方式不能脱于情思、任笔为体,从而未能达到独运于自然的书写状态。与此同时,书写者应细细体味古人之神思,想古人之所想,明古人之所明,进而把对古人的情思融于笔端,实现与古人的精神会晤,最终达到灵魂契合。这种状态是在匠心独运之下所呈现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即与古为徒,不知何以为古,何以为我。

3.不忘初心

书法艺术是一场修行,书法作品重要之处在于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化。书法作品中蕴藉着人文精神与人格精神,是书写者胸怀、气质与人格的外化。在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应保持本心,不忘初心。

书法是对内心世界的描绘,是心灵轨迹的传达,是内心气质、品格发于笔端而跃然于纸上的超然升华。身处尘世之中,难免被各种姿态吸引,从而阻止书法前行。为此,应坚定脚步,避免外在的嘈杂与喧嚣迷乱内心的安宁,进而保持书写者为自由书写所具有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书法学习是一场修心的过程。不仅要保持虚静之心,而且还要拥有笔墨文心,更应具有不忘初心。如此,学书虽任重而道遠,但志坚且意韧,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光阴的磨练,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 彭新国.又一个正大书风时代即将来临[J].书法,2015(2).

[2] 王志彬.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等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一
书法三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