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

2017-05-10李雪怡

今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朗读者

李雪怡?

摘 要:《朗读者》在央视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它以独特的内容形式成为当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节目通过朗读这一最简单的口语传播方式,将文化之美通过朗读、仪式感和语言符号传递出来,让观众领略到节目所传递出的真挚的情感。这一切是《朗读者》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以及如此高的口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朗读者》;传播美学;文化与情感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02-02

《朗读者》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5分,与节目有关的人物和话题也在微博热搜上不断出现,节目中出现的相关书籍也上了一些网上书店的热搜榜单。第一集的节目视频播放量1453万次,网媒关注度280万条,微博话题量3.2亿多次,节目收获各方面好评不断。为什么在媒体形态如此多样的今天,这样一档朗读节目能够受到如此的关注?在笔者看来,《朗读者》吸引观众的原因在于“美”的力量,从传播美学的角度来看,《朗读者》注定是一场人与文字的美丽邂逅。

一、朗读之美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传播活动的发展。从早期的口语传播时代到如今的电子传播时代,每个发展阶段的传播活动叠加组成了今天多样的传播形式。但是在众多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灵活和最常用的传播手段。

朗读是指把一段文字有感情的读出来。因此,在朗读之前必须对这段文字有所感悟,才可以对它进行再一步的加工。通过朗读,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所朗读的文字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朗读者本身在朗读过程中传递出的情感。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沟通与相互了解的渠道,被作为种种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载体。我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理解事物,生产和交流意义,通过语言才能够共享意义[1]。这也是朗读在当今社会中任然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下快餐文化时代,电视和网络上的综艺节目以游戏类、谈话类和歌曲类等娱乐节目为主。受众通过大众媒介不仅有娱乐的需求,还有获取知识的需求。娱乐尽管可以在观众心理上形成一时的满足感,但是长期以娱乐为主,就会造成部分受众心灵上开始感觉到空虚。获取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充实观众的心灵,使之成长,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在娱乐为主的综艺节目盛行的今天,《朗读者》这一类文艺类综艺节目开始进驻大家视野并被广泛关注的最主要原因。

二、仪式之美

美的事物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美是凭着欣赏者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2]。观众只有先感受到了美,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才会继续观看下去。

《朗读者》从头至尾,充满的仪式之美。节目的录制场所,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大一点的主舞台,屏幕上呈现出书柜的样式,让整个演播厅像书房一样,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这是主持人开场和嘉宾朗读的场所,这样的舞台没有绚烂的效果,但是确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平静,让观众专注到朗读这件事情上。舞台的另一部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访谈室,这个房间有两个沙发,与一般的访谈节目侧身而坐不同,访谈时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而坐,就像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畅谈自己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这两部分有一扇门相隔,关起门来讲故事,打开门来读文章。

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愿上的高度一致[3]。正是由于通过这扇门的走进走出,在节目中形成一种仪式感。通过仪式感,朗读者实现了从感动自己到感动大家的一种蜕变,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一种升华。

节目另一种仪式感是,在嘉宾朗读的过程中,所朗读的文字以书籍为背景出现在屏幕的右侧,文字下面的下划线随着嘉宾的朗读而移动。这一设计充分利用了视听媒体的所有特性,把看与听结合了起来。嘉宾在朗读时画面是相对不动的,或者伴有些许的走动。如果画面只是拍摄嘉宾的话,那么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画面未免有些枯燥。文字的出现不仅弥补了这一点枯燥,观众可以随着嘉宾的朗读阅读文字,也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朗读的文章,促成在情感上的一致。

利用视觉上的呈现,结合受众需要一种温馨、静谧的心理需求,仪式所呈现出的直观美让以个人为单位的观众增强群里认同感。仪式可以直接触动观众的感官,让观众享受仪式之美。

三、语言符号之美

一档节目吸引观众以后,内容才是真正留住观众并让其认同节目传播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唯一因素。《朗读者》作为一档以语言为主要元素的节目,除了朗读之外,节目至始至终都体现着语言符号之美。

在一般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只是起到介绍和引领作用。节目主要主持人介绍嘉宾,介绍节目环节,保证节目顺利、流畅的进行下去。但是在《朗读者》这个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不仅起到了介绍和引领作用,而且成为了节目的一部分,是节目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位朗读者。通过主持人自己的理解为每一期的主题词配以最恰当的诗词歌赋,或简单温馨的语句。让观众在嘉宾朗读之前先在内心奠定一个基调,有了平静的心态才能让嘉宾的朗读更能深入观众的内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个人审美情感活动。情感活动是审美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们总是乐于接受那些引发个人审美情感活动的信息[2]。节目所表达的情感,只有打动观众的内心,观众才能发自肺腑的接受这个节目传播的观念,感受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美的享受。

第一期的节目主题词为“遇见”。在节目开始时,董卿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董卿的这个有关对遇见的描述,不仅引出了第一期节目的主题,也说出了整个节目的意圖——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就会以特殊的形式和大家遇见了。

主持人在开场时奠定基调的这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在《朗读者》开始之前,观众可能刚看完新闻、比赛或者其他综艺,或刚打开电视、手机等准备观看节目,这时观众还处于一种相对躁动的状态中。在节目刚开始,主持人用几分钟的时间介绍主题,不仅可以引出本期的内容,而且用这几分钟的时间,用优美的文字,配以柔美的鋼琴声,让观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用更平稳的心态去倾听他人的朗读,进而打开心扉,感受故事背后的朗读所带来的感动。

四、情感之美

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人与文字的遇见往往是偶然的,在阅读之前,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哪段文字会吸引你,并在你脑海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每个人的阅读量都是有限的,嘉宾如果只是直接朗读文章,由于我们的阅历不同,对一些事情的感悟不同等一些因素,部分观众可能无法与这些文字产生共鸣。《朗读者》通过与嘉宾的温情对话,把嘉宾身上的温情故事伴随着朗读呈现在观众面前。

回归生命之美与魅,使人感到在宇宙如同在家、在家如同在宇宙,是当代传播活动追求的至高境界[4]。电视传播的魅力就是在于让观众在自己家里也能知道文化的变化发展,就像亲自参与到其中一样。有些文字张力很强,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字中所暗含的血脉喷张,有的文字轻柔的像那暖暖的春风,微微吹过,带给我们温暖的想象。但是有的文字则需细细品味才能知其精华。

郑渊洁朗读的是自己写的童话《父与子》,而对于综艺节目的观众来说,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所以童话对于他们而言吸引力就不是很大了。所以在朗读之前,董卿对于郑渊洁有一个简短的采访。在采访中谈到了他小时候与父亲之间的事,谈到了他创办《童话大王》时与父亲之间的事。他父亲问他说:《童话大王》你能写道什么时候?他说:你和我妈活到什么时候我就写道什么时候。他父亲说:你写到什么时候,我和你妈就活到什么时候。就这样,在朗读的时候,郑渊洁朗读了《父与子》中的子篇,他的父亲朗读了父篇。受传者在信息接收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并在心里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5]。

经过之前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当观众听到《父与子》时,会不自觉把童话的内容和刚刚讲的故事对应起来,也会把刚刚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对应起来。通过故事,文字就有了背景,有了血肉,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与理解。

“自己人”效应使得观众对朗读者的认同度大大提高,同时《朗读者》为观众重新定义了朗读,它不再是每个人小的时候为了背课文的朗读,也不再是为了参加某个活动或者比赛带有目的性的朗读。节目把本应最熟悉、但是现在却越来越陌生的朗读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朗读者》通过凝聚文字的力量,让观众遇见生命、遇见感动、遇见爱,温情而不做作是《朗读者》被观众反复回味、被媒体争相报道的最主要原因。

麦家朗读的是自己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朗读这封信之前,他说:“我今天要给大家朗读的是我写给我儿子的一封信。这里面的我其实,既是我,我觉得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你的母亲。我自己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最难的、也是最应该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变成大众的感受,让特殊性变成一种普遍性。我觉得我在写给儿子的这封信里面,是表达了某一种普遍性的。”在采访中和朗读时,观众明显的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父爱。就像麦家自己说的,让特殊性变成一种普遍性。《朗读者》这个节目就是把嘉宾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情感的特殊性,转化为每个人身边都存在、都会发生的普遍性。把感动通过朗读传递给屏幕前的每一个人。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性,节目组在一些大城市都设立了朗读亭。观众可以在其中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朗读,体会节目中朗读的过程。

五、结 语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节目要从当下社会中受众的心理出发,进行策划和制作。同时要注意在传播的各个环节都要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受众才会接受并喜爱上这个节目。听一些精心准备的文字,品一些感动了他人后再来感动我们的故事。《朗读者》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感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更是以此为契机打开我们对于朗读、阅读,以及文学、知识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李岩.传播与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3.

[2] 李玉秀.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美学[J].东南传播,2006(5).

[3] 钟妍.媒介仪式中的有声语言传播[J].东南传播,2012(8).

[4] 张涵.当代传播美学纲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5]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3.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朗读者
《朗读者》的舞美、音响
“朗读者”许渊冲
走心之作《朗读者》
央视《朗读者》在京举行媒体见面会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