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说“别弄坏了”我们在说什么

2017-05-10苏妈

孩子 2017年5期
关键词:蒙氏蒙特餐具

“你相信吗?全校孩子这学期总共只摔坏过1只玻璃杯。”

第一次带苏宝去参观蒙特梭利幼儿园时,发现蒙氏教室里塑料物件很少,大部分教具是木制的、小而美的东西。比如木质拼图、感官板、数学工具。苏宝爱玩的“硬币筒”(锻炼精细运动能力的教具),也是木制的,颜色还是学校老师手工漆上去的。

苏宝的老师和我解释说,蒙特梭利学校的老师和孩子把学校的教具称为works,而不是toys. 為孩子把一件质量良好、打磨光洁的物品拿在手里时,才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价值。

教具选用经久耐用的木质物品,而不是一次性廉价塑料玩具,这本身就是大人交给孩子的一份责任。在接触这些物品的过程中:

1.孩子能感受到大人的信任和尊重。

2.孩子学会了“爱护物品(老师原话是handle things with care)。”

很多大人经常说:“孩子总是不小心”,或者禁止孩子接触一切“可能弄坏”的物品。这学期我和苏宝一直在蒙特梭利幼儿园上体验课,我从没听见老师说过一次“当心”“别乱碰”这样的话,教室里所有教具都是孩子触手可及的,而且每个孩子都对使用工具有种天然的自信。

“当心”“别弄坏了”这样的话,既没有尊重孩子独立的意识,也没有教会孩子怎么使用和爱护物品。它唯一的作用是,给孩子传递一种负能量——你不行,你很可能会弄坏。而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损坏物品,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他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如何使用、如何爱护和尊重物品。

蒙特梭利理念认为,谨慎是多数孩子的天性。孩子损坏物品的频率,比大人想象中小许多。大人在孩子面前小心地拿起、放下一件有价值的东西,有意识地示范给孩子看,他就会不知不觉模仿这种行为,逐渐学会如何使用物品,根本不需要大人不停地干扰和提醒。所以对父母来说,做比说重要。

当然,普通孩子刚刚进入蒙特梭利学校时,也会把水洒在地板上,玩过的玩具也可能很凌乱。这时老师只做这两件事:

提供充分保护和便利

苏宝在幼儿园最喜欢的游戏是“玩水”,比如用海绵沾水给玩具娃娃洗澡。老师每次看到有孩子要参与这个游戏,都会及时给他们戴上防水的围裙。学习用量杯倒水的时候,老师会在桌子上放一个大托盘,接住洒出来的水。同时教室里的家具和陈设也全都是有圆角化防撞处理,不会出现尖锐危险的物品。

把“错误”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假如水洒了,老师会说,我们一起来把地板擦干吧;玩具凌乱地扔在地上,老师会鼓励孩子们,一起来把它们分类放好;吃点心的时候,苏宝成了小花猫,老师会耐心地教她怎样自己洗手,怎样自己用纸巾擦手和擦嘴。这些“错误”,总是能被变为解决问题和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这也是蒙氏教育的巧妙之处。

一天上完课,我们离开时正好是午餐时间。我看到混龄班3~6岁小朋友用的餐具,竟然不是常见的塑料餐具,而是陶瓷的盘子、金属刀叉、玻璃水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怕摔坏吗?苏宝的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惊奇,笑着告诉我说:“你相信吗?全校孩子这学期总共只摔坏过1只玻璃杯。”

想起以前,苏宝如果端着玻璃杯喝水,我会小心地帮她扶着杯子。那天上完课回家后,我马上把苏宝的塑料餐具也换成了陶瓷的。我给她示范了如何使用她的新餐具,并且表示我相信她会爱护好自己的餐具。

之后一直到现在,苏宝还真的没有摔坏过碗。我想即使摔坏了,也可以学蒙氏老师,把这个过程变成我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

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都摒弃塑料制品。刚添加辅食的宝宝,耐摔的餐具更实用;设计得好的塑料玩具,我还会继续买下去。我只是认为,要给孩子更多机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独立使用工具和完成任务。

就孩子身上的品质来说,比起小心翼翼,我更欣赏胆大心细。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现居纽约。本文授权转载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小小苏” 扫二维码可关注。

猜你喜欢

蒙氏蒙特餐具
学前蒙氏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分析
看餐具,识鸟喙
中国少数民族蒙氏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初探如何将“蒙氏纪律”渗入幼儿常规教育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不用自带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