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专题片可视性策略探析

2017-05-10孙文峰

今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

孙文峰?

摘 要:党建专题片的直接功能就是对党员进行党性和先进性教育,但是,党建专题片要遵循电视宣传创作规律,适应受众日益变化的需求。否则,节目吸引力不强,党员干部群众不爱看甚至不愿看。笔者以创作党建专题片《回家》为例,认为以受众的审美意识和心理体验为出发点,充分调动电视各种表现手法,把政治性理念艺术化、把思想性的内容形象化,才能提高党建专题片的可视性,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关键词:党建专题片;思想性和可视性;叙事个体化;个性化;情节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91-02

党建专题片具有鲜明的党性,这是它与一般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党建专题片在宣传党建典型,加强党员教育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它所反映的是各级党组织推荐或评定出的典型,这也就意味着编导在题材选择上往往是被动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汇报材料,照本宣科,就会造成党建专题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从而丧失了可视性,陷入既不能感动群众,又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窘境[1]。2016年3月,笔者接到湛江市委的任务,担任党建专题片《回家》的总编导。笔者虽然长期从事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创作,但创作《回家》这样一部宏大政治主题的党建专题片,对笔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回家》反映了湛江市委创新党建工作思维和党员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使一万多名失联党员重新回到了党组织温暖的怀抱,荣获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奖。要把这样一个宏大而又严肃的主题通过电视语言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就必须跳出以往党建专题片制作中宣传程式化的窠臼,寻求真实性和可看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笔者在片中尝试借助多样化的电视表现手法,增强了片子的艺术感染力。《回家》在2016年7月1日庆祝建党95周年之日播出,在湛江党员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该片被评为2016年度湛江新闻奖一等奖,并推荐参加今年广东新闻奖评选。结合《回家》创作的具体实例,笔者就党建专题片如何增强可视性做了如下几点的探索:

一、宏观叙事与微观描述相结合

党建专题片传统的创作手法是强调主观宣教功能,其结果容易造成作品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陷入叙事重说教、结构偏直白的俗套之中,导致党员干部群众不愿意收看,教育效果也难以保证。《回家》作为“命题作文”所反映的内容很多,有党员如何失联、如何“回家”、如何“安家”、如何发挥作用,具有着较浓的工作经验汇报色彩。笔者在创作中敢于突破“定点选题”所带来的束缚,在创作中突出宏观叙事与微观描述相结合,专题片的“有我叙事”和纪录片的“无我叙事”相结合,选取典型的、有影响性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以微观引出宏观,有效契合了当前“从严治党”的宏大主题,全面、真实、形象、生动地反映湛江抓“党员回归工程”取得的成效。

二、思想性和可视性相结合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党建专题片在决定制作片子时就已经确立了它的传播目的、收视对象以及在预期中所要达到的媒介效应。因此,党建专题片一般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怎样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严肃的话题变得平民化,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笔者在坚持真实性的创作理念的前提下,在《回家》中排除过多的主观意念,不留痕迹,以平视的角度和态度去拍摄去接近失联党员,并结合调动电视的各种元素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如实地记录了失联党员真实状态和生活原貌。

1.叙事对象个体化、个性化

采访作为一个细节,承担局部叙事功能[3]。2016年3月開始,笔者带领制作团队辗转北京、南宁、东莞、广州和湛江五县(市)五区,采访了50余名失联党员。这50多名失联党员来自于各行各业,失联的经历遭遇各不相同。笔者在采访拍摄时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方式,对拍摄对象的情况进行充分挖掘、细致捕捉,注重通过细节反映、运用故事来引入。笔者不给采访对象定调子、念稿子,事先与采访对象充分沟通需要了解的内容,再通过对话交流、现场访谈的方式,由采访对象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情自然流露,真实展示生活的原汁原味与人物的原形原貌。如南三镇非公经济党支部党员朱真康,一个七尺大汉,当他谈到自己的失联经历时是这样说的:党是我们的母亲,伟大的母亲,我曾经三次被湛江市评为先进优秀党员,几十年我相当于一个孤儿流浪一样,没有母亲那样的悲惨。说完这段话,泪水夺眶而出,一个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和“回家”的渴望跃然画面,令人感慨万千,催人泪下。《回家》在2016年7月1日庆祝建党95周年之日播出,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播出的当晚,立刻在湛江党员干部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和热议,他们纷纷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给湛江市委组织部表示点赞。来自基层的党员认为《回家》中受访的回归党员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来自党员电教部门的同志赞扬《回家》是党建节目的创新,用这样的手法拍党建节目太给力了;广东省委组织部有关专家对《回家》的创新手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这样的采访能给受众强烈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冲击。

2.叙事讲究情节化

《回家》虽然是党建专题片,但作品借助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念说教,不是大段大段地引用工作材料作为内容主干,而是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人物故事,用形象的,生动的一件件事例,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带入电视所创造的意境中去[4]。节目播出后,一些基层党员认为《回家》不沉闷、可信、可亲。笔者在片中巧妙安排和调节全片的观赏节奏,在片头、片中、片尾分别用故事化的文字和语气对内容进行提示、过渡,并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以达到吸引观众收看的目的。

一是在片头设置悬念。片头是一个从非洲打来的电话开始的,电话的内容笔者引而不发,只是在杨杰伟刚果(金)经商的画面配上了这样的解说词:杨杰伟,一个远在非洲做生意的商人,今天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给组织部门打电话,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样的开头让观众意识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心理期待应运而生,内心必然会产生看下去的冲动[5]。

二是在片中拍摄寻找失联党员过程中,大量采用同期声、跟拍、抓拍、长镜头等多种拍摄方式,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引领观众静观事件的发展。运用长镜头推进叙事进程,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如用长镜头、跟拍吴川市黄坡镇那罗村党支部、遂溪县遂城镇个体协会党支部全体动员,走街串巷,全力寻找失联党员的过程。在声音的处理上更多地运用“同期声”,而且多采用“声画合一”的方式,使画面具有可闻性,给人逼真的参与感、现场感,从而真实地还原了湛江基层党组织在寻找失联党员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

三是片尾与片头、片中相对应,进一步渲染情感和意境,以此达到表现主题、感染观众的目的。在《回家》结尾,笔者站在今天的时间轴上,再次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解说词对他们找到组织或“回家”以后的情况做简短的一两句交代:陈垦如找到了自己原供销社的老伙伴、支部最后一名失联党员冯德聪;李思源开始踏上了尋找那罗村党支部最后一名失联党员的征程;在非洲经商的杨杰伟启程回国向党组织报到;周肖华和她的歌咏队员在为“七一”演出紧张地排练。随后,解说词完毕,《党啊!亲爱的妈妈》原唱与歌咏队员的歌声融为一体,这样的结尾使《回家》主题深刻,情感丰富,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感触。

三、解说词与画面相结合

党建专题片大多数的表现形态是以解说词为主配以画面,画面的安排与调整服从于和服务于解说词。党建专题片解说词凸显的是宣教功能,功能定向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镜头和同期声的作用。笔者在《回家》中让解说词、画面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说词不“越界过位”,而力求通俗,避免了口号化、标语式的宣教,形成了平实的叙事风格。

1.解说词不独立成章,而是用同步的画面和现场声效叙事,给观众呈现出完整信息。比如,拍摄遂溪县遂城镇个体协会党支部寻找失联党员画面,支书和支委的同志顶烈日、穿荆棘、过田垄、进东家、出西家,最后却空手而归。整个寻找过程,没有一句解说词,全部运用同步画面和现场声效完成了叙事抒情、塑造形象的目的。

2.通过解说词的过渡和连接,使画面的剪辑更加流畅,为下面情节的展开做好铺垫。比如《回家》里的一段解说:吴川市黄坡镇那罗村党支部过党组织生活时,在册的108名党员最多时来的人不到一半,党支部书记李思源常为此伤脑筋。加入了这一段解说,使情节没有过多的牵强 自然而流畅地转入了寻找失联党员。

3.合理运用解说词能够使画面叙事功能更强。比如解说:党组织千方百计寻找失联党员,失联党员满怀深情回应组织召唤。79岁的老党员黄亚养在报纸上知道消息后,不禁老泪纵横。与这段解说相匹配的画面是老党员黄亚养屏声静气地听儿子读报,解说词传达出画面难以表达的情感和理念,受众在画面中联想到不同于画面表面的信息,解说词在这里起到了渲染和引导的作用。

四、客观真实性与语态亲和力相结合

党建专题片由于承担着宣教功能,配音往往形成了居高临下的语态语调,高亢、严肃、庄重,令观众容易出现审美厌倦感和被说教的逆反感。笔者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要求播音员根据《回家》故事化的风格和解说的作用特点,配音吐字用声用气的状态都接近自然说话,客观、恬淡,口腔相对松弛,使作品语态富有亲和力,故事性更强。

党建专题片要让党员群众想看、爱看、愿意看,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性、思想性与可视性的关系,不渲染不说教不掩饰,遵循电视创作规律,研究党建专题片的叙事技巧、表现方法,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只有融党性、思想性于艺术可视性之中,才能创造出广大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权.浅谈党建专题片中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J].党建杂志,2008(6).

[2]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20(1) .

[3] 冷冶夫.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J].学术研究,2004(4).

[4] 杨敏.提高党建电视专题片的可视性[J].新闻前哨,2006(9).

[5] 刘红平,胡明华.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J].青年记者2010(16).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个性化
基于OBE的Java程序设计个性化教学研究
基于“三教改革”的个性化智慧教学研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肝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XPON终端个性化参数存储优化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