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德顺:有梦想,永远都不晚

2017-05-10芮希

大作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哑剧德顺雕塑

芮希

传说,当鹰活到40岁,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爪子会变钝,双翅的羽毛也会变得粗大而沉重,不能再自由飞翔和捕食。这时,它有两个选择:要么是回到巢穴,静静等死,要么选择新生。如果一只鹰选择了新生,那么它必须要忍着饥饿和疼痛,自己把喙敲掉,把指甲和羽毛拔掉,经过150天的漫长煎熬,让新喙、新爪、新羽重新长出来,这样它就可以再次翱翔在天空,获得30年的新生。有一种人也是如此,在坚持中改变,在改变中重生,比如,王德顺。

王德顺·素描

他身材修长匀称,在2006年进入古稀。他演了30年话剧和10年哑剧,却用“活雕塑”展示着自己的身体。他每天健身2小时以上,每周一次速滑。他的身体速度、耐力、体态都让年轻人折服。他说他的身体活着为艺用人体,死后为医用人体,一点儿也不浪费。他说虽然没多少人看他的表演,但他仍然渴望并热爱向人们展示他的魅力。他24岁做话剧演员,49岁研究形体哑剧,将中国的哑剧带上世界舞台。他57岁创造“活雕塑”表演,近年曾出演《天地英雄》《功夫之王》《飞越老人院》《重返20岁》《闯关东》《二炮手》《我的二哥二嫂》等影视剧。他就是影视演员、哑剧表演艺术家、“活雕塑”表演艺术家——王德顺。

不说台词的话剧演员

1970年,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当了10年话剧演员的王德顺,复员后被分配到长春话剧院。一次偶然的尝试让他发现,在舞台上,有些情节如果只用动作表演,省略语言,观众仍能明白,并且饶有趣味。于是,在演出中王德顺经常做出让同事感到古怪的行为——删掉台词,只做动作。

1983年的春天,由中央戏剧学院发起的“中国首届布莱希特讨论会”在京举行。会场上,人们正在为两位世界级戏剧大师——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國的布莱希特各持的理论派别一争高低。席间,一个中年男子站起身说:“如果大家感兴趣,就让我用表演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布莱希特,什么是斯坦尼。”争论立刻停了下来,只见他从容脱去外衣,透过里面的黑色紧身衣,隐约可见其精壮的肌体。很快,他的肌体进入状态。一会儿像是人在迟疑,一会儿又像是蛇在蜷曲。观众的呼吸随着他身体每一次的伸展挪动慢慢吐纳。突然,怀中的“蛇”猛然苏醒,狠狠咬向它的“恩人”。人心一凛,只见表演者成为了伊索寓言里的“农夫”——他在痉挛,痛苦中埋藏着懊悔。

掌声响起。国际布莱希特学会主席走上前,兴奋地握住表演者的手。通过翻译,他知道了这个中年人名叫王德顺,是来自长春话剧院的演员,而他表演的是自创哑剧《人与蛇》。

王德顺的表演引起了德国使馆一位文化官员的关注。他邀请王德顺去德国演出,但前提是要他演一台哑剧。一听能出国表演,王德顺激动不已,当即应了下来,可过后他却犯了愁:一台戏至少要一个半小时,而他现有的段子也就一两个,每个至多10分钟。于是,他忙和做导演的妻子赵爱娟商量。1983年,赵爱娟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时观看过奥地利哑剧演员赛弥·莫尔肖的演出——那是西方的哑剧第一次来到中国。凭着记忆,赵爱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为王德顺编排出了包含10个小节目的一台哑剧。

1993年,北京举行“罗丹雕塑艺术展”,王德顺看完展览后买了本画册。回到家,妻子翻看画册时忽发灵感:“你跟罗丹的雕塑同台演出吧!”于是,王德顺请雕塑家做了三件罗丹的女性人体雕塑——《夏娃》《永恒的春天》《哀求的女人》的仿品,自己模仿雕像的姿态。1993年12月1日,“活雕塑”在北京国际艺苑小剧场上演。王德顺说:“我与雕塑演对手戏,每隔一分钟换一个动作,一个多小时,用70多个定格动作组成一个故事,但我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演戏。”

“活雕塑”是王德顺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尽管这些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影视剧拍摄上,但在内心深处,“活雕塑”仍是他的梦想。王德顺认为,“活雕塑”艺术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不用动作,只剩姿态和表情,让观众看到人类最复杂的内心情感,他就站在那儿不动,让观众可以看得流泪。

有一种人生永远不会老

2015年3月25日,北京中国时装周上,已是银发苍髯的王德顺,光起膀子虎虎生风地走在T台上,台下的人在为他欢呼。这一幕迅速传至网络。几小时后,他不熟悉的话语在传媒上叫响——“让小鲜肉走开,你大爷来了”。连“90后”——他一个学生的儿子看了也嚷嚷起来:“老爷子真酷,果断粉了!”

“走秀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事后,王德顺悠然一笑。尽管一炮而红,但他深知市场规律——自己是“老戏骨”,却不算明星。

就在走秀半年过后,王德顺的作品《活雕塑——王德顺与他的形体语言艺术》出版了。

“我们起先以为与他搭配的雕像是铜的。按照惯常思维,如果是铜像,他拽着它一起演出或许能省点力气。但上他家时,顺手推了推雕像,才知道居然是玻璃钢的——也就是说,这位老人拉着它弯曲膝盖往下蹲时,全要依靠脚尖的力量。他的每一个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身体的每一关节都在迸发力量。”王德顺在30年前的模特学校招收的两位学生王旭与高婕激动地说。尽管他们深知,为演“活雕塑”,他们的老师是在60岁时下定决心每天坚持锻炼,来练就体能与身板的。

其实人们对王德顺也算不上陌生。从《天地英雄》《飞越老人院》到《闯关东》《二炮手》《我的二哥二嫂》,近年他一直活跃在大银幕和电视屏幕上。特别是电影《重返20岁》,王德顺扮演的角色李大海,更给观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王德顺在年龄面前从未低头。尽管早已须发皆白,但他的活法和人生状态没有任何衰老的痕迹。王德顺说:“我不看电视,更不打牌,那是浪费生命。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运动、健身、滑冰。”他每天在家附近的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他还参加了“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比赛”,顺利滑完3000米全程,国家体育总局为了鼓励这位八旬老人,还特别给他颁发了优秀奖。

王德顺·自述

1985年,我49岁,和我妻子一起带着17岁的女儿、11岁的儿子离开长春,来到北京,算是最早的“北漂”。

哑剧的舞台在北京,不在长春,哑剧的本质是喜剧。古罗马戏剧演出时有中间休息,需要调剂剧场气氛,就有扮成小丑的演员上台表演,轻松一下。但我这个人,天生就有一种悲剧情怀。本来人们以为我的哑剧是逗乐儿的,可我偏偏用它来表现哲理,表现生死爱恨。结果呢,普通市民接受不了,我只能到北京来,因为北京是文化中心,所以我到文化中心的中心——北大、清华、电影学院演出。

在北京,我们一家四口居无定所。有一次,我们寄居的朋友家来了亲戚,我们夫妻二人只好暂时出来。大概是3月份,我俩漫无目的地沿着长安街走,走不动了,就找个地下通道,坐台阶那儿,互相靠着过了一夜。熬到第二天,晚上还有演出,我妻子让我回朋友家看看是否有机会睡一觉。回去一看,人家出门旅游去了,我倒头便睡。睡到下午4点,我又往剧场赶。到了一看,舞台都布置好了,灯光也弄好了,我妻子呢,就在舞台边的长椅上睡着了。

这一晃就过了这么多年。

其实这次时装秀原本跟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台时装秀的音乐是我女儿做的,我女儿给他们现场打碟,服装设计师胡社光从我女儿的手机上看到我的照片,说这老头儿有点儿意思啊,这是谁啊?我女儿说,这是我爸。胡社光赶紧把这个照片给服装公司的总裁看,总裁叫高洁,她看了照片说:“哎呀,这是我老师啊!30年前,他是中国时装博览会时装模特培训学校的校长!”

高洁就给我打电话说:“王老师,我是高洁!”我说:“这名字我熟悉,但对不上号,想不起来了。”她说:“你来吧,来了看见我就想起来了!”她又问我身体怎么样。我说:“挺好啊。”她便说让我走一场秀!我说:“好啊。”走秀简单,模特也是表演形式,走台就是展示、表演,而我本来就是一个演员。

于是我就去了,到了之后,胡社光给我穿了个东北大棉袄。既然是时装走秀,可大棉袄怎么走?我问他:“你的主题是什么?”他说:“我小时候就记得我爸爸妈妈坐在炕头上,围着大棉袄,抽着大烟袋,闻着灶台的那股味儿,这股味儿老在我脑子里萦绕着,我老想把这个氛围表现出来。”我说:“那我明白了,你是想表现乡情。”

第二天上台前,导演也不问我想演什么,就说:“序幕是你的,尾声也是你的。”那我就演吧。开场音乐是暴风雪的声音,我一听,这是东北的暴风雪,我得表现在逆风中行走啊。演完这段,我想该演农民了,又演了个老头儿,突然变年轻了,表现年轻人的恋情……到尾声谢幕,我问胡社光:“我穿什么衣服?”他说:“沒有衣服啊,你光膀子上去吧!”我说:“光膀子上去警察要抓我,我可找你啊。”谢幕音乐一响,好么,《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音乐一响,浑身就热血沸腾,这不是东北汉子嘛!光着膀子就上去了。走了3秒钟。就这3秒钟,火了!

猜你喜欢

哑剧德顺雕塑
巨型雕塑
Influence of velocity on the transmission precision of the ball screw mechanism ①
写实雕塑
哑剧表演
旅途中的幽默
哑剧
槐花盛开的时节
自然雕塑
姬德顺 陈舒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