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017-05-10李文甫

今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专业

李文甫?

摘 要:在当下的传媒教育格局中,地方高校是比重最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传媒教育应时代要求而生,既是其发挥高校职能的一种表现,也是其求诸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它们兴办的传媒教育处在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夹缝中,并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种种欠缺,就业市场反馈尚不如意。这需要地方高校找准地方感,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找准专业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知识体系;找准行业感,使人才培养真正与行业要求接轨。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媒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37-02

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催生了传媒的出现。今天已经是信息膨胀、信息爆炸、信息掌控社会的时代,传媒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壮大并进一步助推了信息量狂飙突进式的增长。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发展、公众文化信息需求多元化、国家对文艺界传媒界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更高要求的时代语境里,传媒业更是迎来新的机遇,“十三五规划”写入了相应的发展目标与愿景,大力鼓励和推动传媒业的新发展。传媒在社会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业界需求的急速增加,顺理成章地要求传媒人才在量与质双重意义上的供给。

近年来,传媒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基本上可以分为几个板块,一是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传统专业强校,二是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实力强劲的综合院校,三是分布在各省市尤其是省城以外的地方院校,四是不断崛起的民办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数量最多、占比最大、分布地域广泛的地方高校,纷纷开设传媒专业,有效缓解了传媒人才的供给矛盾,但这一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进而寻找出相应的策略,是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应运而生: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繁盛

1.高校自身职能的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的传统三大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地方高校以“地方”冠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发挥,都与所处地域息息相关。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布局中,地方高校的大量存在是平衡教育资源分配的需要,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又意味着它们天然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造福地方、回报地方的重任。在当前的媒体发展浪潮中,地方也有多种多样的人才需求,传统的尤其是具有喉舌身份的报刊、电视台依然需要专业人才;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地方的新媒体平台也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也面临着新媒体化的转型或者补充。但是,国内知名高校的传媒毕业生,往往聚集在传媒业发达的大中城市。一方面是大中城市的人才过剩,一方面是地方有求少应的需求缺口。地方高校开设传媒专业,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了自身应有的职能,满足了地方相关的人才需求。

2.高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发展到今天,高校传媒专业渐呈泛滥之势。不分原有学科背景、不分主打行业领域,国内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已开设了传媒专业,师范、林业、石油、农业等等专业属性较强的院校,已经成为传媒教育的生力军。这既折射出当下社会传媒业的红火,正是传媒业的繁荣促进了高校传媒教育的繁荣;也反映了在这一潮流当中潜在的失序。单纯的指责是无意义的,况且这原本是地方高校发挥自己职能的一种表现。中国高校的拨款机制、竞争日渐激烈的招生市场,都让高校难以满足于既定的格局而寻求不断的扩张,小而美只是理想,大而全尽管颇受批评,却成为地方高校更为稳妥的生存法则。进入门槛相对不高的传媒专业,遂成为高校办学的一个新兴领域。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求诸发展,传媒专业都成为地方高校热烈拥抱的对象。

二、进退维艰: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尴尬

1.在办学格局中的尴尬

地方高校的主体是新世纪以后升格为本科的一批新兴院校。这批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底蕴较为欠缺,在升格为本科后其办学模式多模仿综合大学,但因校情不同,这种借鉴的意义相对有限,造成它们在办学定位上常常游移不定。具体到传媒专业教育中,地方高校在历史底蕴、办学实力、师资设备、生源质量等全方位落后于专业院校以及知名综合院校。与此同时,又因为体制原因以及体量相对较大,它们在资金的投入力度、办学方式的灵活性上与新兴民营院校有差距,成为一个进退兼难的夹心层。

2.在办学条件上的尴尬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自筹经费能力较弱,在知名校友较少的情况下,校友捐赠办学也在操作上存在不小难度,与知名高校相距甚远。在当下火热的“双一流”建设中,优胜者依然是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底蕴深厚、实力强劲的老牌高校,办学历史较短、积累较弱的地方高校的入场券门槛高得多。经费的不足限制了地方高校在各专业的投入力度,诸如传媒这类新兴专业在获取学校经费上就存在劣势,导致这一层次的高校在办学条件上欠缺甚多。而民办高校因为多有强大的企业作为依托,只要保证足够的回报,经费投入并不是問题,且往往以更为扎实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作为吸引生源的手段。所以,四川传媒学院能够在官网上宣称“斥巨资购置高端专业器材”,拥有“西部地区首台3D高清8+1电视转播车”“西部第一录音棚”[1];河北传媒学院则早于2011年10月获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成为全国首批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2],这些是许多地方高校还做不到的。

3.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反馈上的尴尬

如何培养传媒人才,是各院校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多借鉴专业院校与知名综合院校,但基于不同的师资力量、设施设备、行业氛围、学术资源、生源质量,照搬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不同,实际的培养过程与培养效果也就形成差异。传媒类专业同时涵括科学、技术与艺术,看似容易上手,要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却并不容易。许多院校将传媒人才的培养偏重在“术”上,着重于让学生习得实际的操作能力,但是往往忽视了其“学”的方面,忽视了扎实的学养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在学生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进入岗位后后劲不足,发展空间狭窄。也存在着尽管重视“学”与“术”的齐头并进,但实际操作上容易成为“两张皮”而各自为政。且因为地方高校生源质量总体不高,学生在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上常常难以与学校的培养理念以及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更不必说,市场需求总是领先于传媒教育的培养理念,高校对行业产业的后知后觉,导致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评价与接纳度都不高,进而也就对高校传媒教育失去认同感。

三、传而有道: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发展策略

1.找准地方感

所谓地方高校,一定要有深刻的“在地性”,既要有大学的格调,以精神高塔的风范引领地方的气质和品味,又要有服务者的谦逊,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嵌入地方之中,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如学者所言,“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院校传媒教育与基层媒体和文化产业搭建桥梁”[3]。这意味着,地方高校首先有自己的坚守,成为所在地方的精神旗帜与文化高标;又具备真诚的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自身与地方荣辱与共、兴衰与共的本质,将地方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将地方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当一所大学真正与地方融为一体,地方必然也会真诚地拥抱高校,这才能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传媒教育本身具有的极强操作性,更是决定了它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所在地域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民俗,才能够在本地传媒圈以至本地社会舆论中獲得话语权。当然,这种地方感并不等于地方高校的传媒教育一定要将视野限制于一地,而是指其应有的一种恰当的传媒姿态。

2.找准专业感

在当下地方高校的传媒院系中,学生普遍有重视技能课、忽视其他类型课程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形成,一方面出于学生的认识偏差,另一方面也在于学校自身没有找准专业感,对何谓传媒专业、如何办好传媒专业,没有站在一个高度来看待和理解。然而早有学者在呼吁:“传媒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更要重视能够升华技能的理论素养,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内在精神世界,避免技能与思想、道德的背离。”[4]传媒专业学生的素养结构中,技能运用的确是最看得见的地方,抓学生的技能也是最立竿见影的。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这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所在,因为见效慢、学生自身接受度不高而被院校所忽视。找准专业感,意味着二者不可偏废,如同一对翅膀,哪一方面的失衡都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影响着地方高校传媒学科自身的发展。当下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树立一个良好的对内对外形象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传媒领域需要面对的新课题,这就要传媒教育的举办者提高认识,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强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知识体系,形成具有穿透力的理解能力,进而才可能在各种信息的整理与传播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进而发出自己独有的声音。

3.找准行业感

不同于基础学科的各个专业,传媒专业是非常强调学以致用的,要求学生的能力结构足以对接行业需求,进入相关的岗位后能够快速上手。这就对各高校的传媒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都需要积极响应行业发展,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现象、新趋势纳入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中。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往往较为滞后,需要切实改善和提高。师资结构上,毋庸置疑应坚持“双师型”的思路,培养和引入一批既有较强理论素养又具杰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传媒界优秀人才为学生讲学或教学,在岗的教师也需要积极研究学界与业界的前沿与进展,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呈现在课堂内容之中。课程体系上,既重视通识课程、理论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学养和人文素养,又重视实践课程,让学生勤动手、爱动手,切实养成良好的操作能力。“即便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也要强化实践意识、专业意识,否则,新闻院系的人才产品将难以受到业界的欢迎。”[5]第二课堂是学生练兵的好场所,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以工作室、微企等各种形式支持学生锻炼和提高,让行业的思路与方法真正走进学校。

参考文献:

[1] 四川传媒学院官网介绍,http://www.scmc.edu.cn/html/about.html.

[2] 河北传媒学院官网介绍,http://www.hebic.cn/zjhc/xxjj/.

[3] 高有祥,张西静,李政.“威斯康辛理念”对我国地方院校传媒教育的启示[J].现代传播,2016(6).

[4] 杜仕勇.传媒教育的表面繁荣与内心焦灼[J].青年记者,2016(34).

[5] 张昆.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专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