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5-10吴典肖燕怜

今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电影传播

吴典 肖燕怜?

摘 要:国家形象这个话题近几年十分火热,国家形象也就是构造出的国家品牌,被等同于国家品牌形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强大,我国十分注重国家品牌形象上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文本分析法,分析在政府把控下的主流电影中商业资本的注入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国家形象;商业资本;建构;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672-8122(2017)04-0027-02

国家形象是一个抽象宽泛的概念,它是由一个国家自身内部对自己的认知、定位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国家对它的认知印象的结合,是一系列讯息引进和输出所产生的结果,是一个“对国家认知的总和”[1]。

一、电影: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优势媒介

“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和媒体。”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交往、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在国际舞台上对国家形象进行塑造与传播。另一方面,各方媒体的传播,从最初的西方媒体在报道关于中国的新闻时欺瞒事实,颠倒黑白,如2008年3月14日西藏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不真实报道损害中国国家形象,严重影响当地华人生活。到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让占世界百分之七十的人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赢得了世界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与肯定。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传媒的倾向性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并且,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递给受众的,它们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相比较广播、报纸等偏重报道事实的传播媒介,电影以特定的叙事方式,在虚构的完整故事中反映出制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评价,电影中的故事包裹着观众,尽管各种艺术手法与技术手段使电影中的世界变得破碎与断裂,但是观众还是从《蜘蛛侠》等电影中认识了“勇敢、爱与命运拯救”的美国,从《初恋这件小事》中了解“青春、活力”的泰国,从《假如爱有天意》等影片中了解“温情、暖心”的韩国,从《罗马假日》中了解“浪漫、多情”意大利。我们在试图认识一些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时,所依靠的就是大众媒体所呈现的形象,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影像就成为了认识世界的一个普遍手段。

二、资本:观众:主流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

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是创作群体主体性表达,创作者对国家价值观的认知与评价通常在叙事中反映,电影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甚至声、光、影等的运用,都是创作主体目的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根本目的是在传播中影响与引导观众对特定一国的知觉,传播目的是否实现可以通过叙事方式与票房来衡量。

1.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商业化主旋律电影叙事特征

现在电影类型多、数量大,因此本文在写作时以较有代表性的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国内最具认可度的金鸡百花奖为例,分析入选作品的文本内容建构。金鸡奖、百花奖是我国电影三大奖中的两奖,金鸡奖被称为“专家奖”,百花奖被称为“观众奖”,这两奖代表了中国电影届的价值标准。

其中2010年的作品《建国大业》获得了百花奖,深受观众喜爱,在历届众多的获奖电影中称得上是让人为之惊叹的电影。《建国大业》本身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制作的一部献礼作品,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但是过去以往的红色电影基本都是给人以沉闷、枯燥、无趣的印象,很难得到普遍大众的认可,《建国大业》的获奖足以说明主旋律影片的主流化获得的观众的认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中的伟人走下神坛,成为了一个个平凡有个性的人。《建国大业》里毛主席在听到冯玉祥将领遇害消息一脚踢翻水盆时,周总理怒发冲冠时都更加具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感。这些情绪爆发既是人物真实情感的写照,同时又是国家形象的真实写照。“电影的效力主要发生在情感层面,有影响力的电影可以操纵观众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英雄所感受到的,并使他们对他的动机产生认同”。

在角色性格中添加防卫机制,将为他们的性格增加心理深度。“观众已经从多年观看电影的经验里变得相当有洞察力,他们侦测这银幕上角色那沧桑的面容是否有任何影射之处,并且不断地分析着这些角色,试着找出他们动机中隐藏的根源,以及他们存在于他们表面行为之下的心理冲突”。

2.主流电影叙事方式与票房收益二者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比于《建国大业》的成功,2009年之前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无法做到电影文本设计与票房兼得。

无论最初第一届金鸡奖的《生死抉择》中李高成在国家利益和自身亲情的抉择中展现出的对党和国家利益的忠诚;还是《毛泽东在1925》中对我国革命抗战历史回顾;《英雄》中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描刻。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设计、以及故事背景中的生活特性都展现了中国在不同时代的面貌和精神。影片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性格、鲜明的故事背景所展示的角度都是中国形象中的一部分。虽然都积极正面的展示了中国的形象,但电影绝大部分票房不高,口碑也不佳。

虽然影片所建构的中国形象坚韧勇敢,但在观众眼里却没有解构出影片想要表达的信息。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因为市场不活跃,价值观僵化,在表达主流思想上并无过多润色,这样模式下的主流影片给人一种政府主导、政府出资制作、政府组织观看的政府化印象,无需考虑票房特征。在这样情境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伟人光环太重,反面人物则相反。这样的影片,在受众效果上更多的是“教化”而非“共鸣”。因此,这类影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大多数年轻观众对革命历史的隔膜,他们对这类电影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寓意,在感知态度上并不积极。

两个因素影响了主流电影叙事方式的改变。(1)国家政策扶持,资本的涌入。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2010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2014年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从税收、资金、土地、金融等多个方面扶持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2015年9月1日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改变了中国电影“无法可依”的处境,被媒体称为“中国电影第一法”。

在政府各项政策扶持下,我国电影产业一片飘红。已经成为金融投资者们乐土的电影产业在生产时考虑到商业利益、市场需求,对电影内容的设计会尽量贴近观众审美、参演人员的选拔参考在观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影片的各种营销方式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之前的主流影片不曾考虑到的。

(2)观影群众性别、年龄的变化[2]。从图1中可以看出,女性观影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图2表明观影年龄主要以青少年为主,85后人群成为目前电影观众的绝对主力。85后人群更加的有思想、价值观更加的多元化,受教育水平更高,对于影像的函化效应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要有所减弱。因此电影为迎合受众,在文本中会更多的设计一些女性偏好的浪漫故事情节。在歷史剧方面,由于85后人群对于改革开放抗战等历史认识程度不深,在这类电影的设计中,制作方在原本较为干枯的故事中虚构一些情节增加故事吸引力,同时方便青年观众更好的解读历史。

三、共鸣互动:主流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前,国内的整体价值观较为单一,因此影像所创设的“拟态环境”较为封闭,受众电影文本中所蕴含的主流意识接受认可度较高,这种情境下的函化受众无力抵抗,函化内容也较为单纯。而改革开放冲击了原本单一的价值观,在新的多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像中,多元主义价值观开始显现,中国大众对于影响创造的“拟态环境”逐渐由封闭转向开放。受众的主动性带来了涵化效果的分化,原有的单向度的“教化”转变为双向度的“互动”。我们经常所说的电影走不走心,就是电影文本是否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表达主题能否获得受众的青睐。这种来自于受众的层面的反馈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传播主体的商业生产行为,传播主体只有摒弃单一的“教化”模式,转而与受众产生“共鸣”才能发挥涵化的最大效用。

从早期的只关心影片方的表达主题,到后来的注重观众接受度和审美偏爱,再到后面的电影营销,主流电影已经与商业市场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影视机制。这种既有主旋律情怀,又有票房收益的场景自然是各方人士喜闻乐见的,需要强调的是,资本冲击下的主流电影可以迎合市场,但迎合市场所把握的度需多加衡量,否则主流电影难以担纲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重任。

参考文献:

[1] 胡晓明.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智研网讯.2013年中国电影院线消费群体概况分析[EB/OL].中国电影观众观影行为调研报告,易观智库.

[3] (美)威廉·尹迪克.井迎兆译.编剧心理学[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4]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祁林译.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法)罗兰·巴尔特.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

[6] 马睿,吴迎君.电影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电影传播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