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
2017-05-10王业义
王业义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坚持“以读为主”的同时,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个性差异;倡导研究性阅读,营造研究性阅读的氛围与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选择阅读课文的讲授切入点和读、讲顺序,保证阅读教学的讲授效果;打破传统教学的籓篱,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质量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小学生如何品味语文作品、感悟情景、熏陶情操,是保证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关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没有小学生参与阅读,感知语文作品、品位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交流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无从谈起语文作品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将语文作品的阅读权利归还给每一位小学生;要切实摈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呼应”式的“串讲”和“越俎代庖”式的解读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阅读潜质和“天然”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全过程,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在亲历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启迪心灵、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以读为主”的同时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读”,“读”远甚于教师长篇大论的“讲”重点、“找”文眼、“抓”中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作品尤其是课标要求的精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课前“预读”、课中“细读”、课后“复读”,在“预读”中认识生字词,了解作品的意思梗概和主要情节,在“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邃哲理,在“复读”中回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景之美。另外,在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语文作品的“预读”、“细读”和“复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阅读当量”。对于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强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教会他们怎么“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所有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倡导“研究性阅读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兴趣是阅读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究语文作品的语言、情景和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靠积极的努力获得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阅读法”,研究性阅读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填鸭式”或“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籓篱,为小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的“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地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1.组织研究性阅读小组,营造研究性阅读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全组成员共同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位同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提出看法、发表意见、施展才能。这样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防止少数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在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学生在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练习,教师只占极少的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
2.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首先让两位小学生分别读一读自己写的观察日记《爬山虎》,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议,看小作者写的观察日记有没有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板书课题,告知学生:“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怎样写爬山虎的脚?”这样小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地了解、探究叶圣陶先生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哀乐声中朗诵周总理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情景的一句话。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谈话:让我们随首都人民一起到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语文作品的情境之中,为进行研究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会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设计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要善于扣住重点词、重点语段、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什么事使“我”惊异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父深受人们的爱戴?“我”有什么感受?这句该怎样读?“爱戴”和“爱抚”意思有什么不同?其次,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有的在文章已经明确,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有的要通过查工具书作进一步的梳理、理解。
4.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小学生研究性阅读。通过自主研究和分组交流,小学生获得的知识有可能是“真”“伪”并存。因此,对于小学生初步研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深化理解。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部分,学习交流各组研究的问题: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的?“我”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是怎样做的?我”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是怎样想的?等等。学生在讨论研究时忽略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关系,教师就要加以点拨:“我”焦灼不安的内心说明了什么?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抓住重点,扣住课文的中心思想,领会人物的外表与内心的关系,体会到邱少云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5.选择阅读教学讲授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非让小学生“一读了之”,教师恰如其分地讲授既是对“读”的有益补充,又使“读”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根据课文类型和训练重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既要抓住教学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讲授《将相和》一文时,可以由此问题切入: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廉頗以为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是真的靠一张嘴就位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廉颇之上的吗?——是呀,蔺相如到底凭的是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追根求源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就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又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教师可以采取变序读讲: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找过渡段);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学习第二段);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又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学习第三段);再回复到过渡段: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中的“更”的?这一段和上下文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第一、四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恰如其分地选择所讲授课文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研究性阅读的兴趣,增强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束缚,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滕双.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7(5):35-36.
[2]李海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算,2013(23):73-(70).
[3]李晓燕.议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读与算,2013(23):70.
[4]张玲.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2016(18):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