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别假想危机

2017-05-10阿列克谢

海外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蒂娜克尔婚姻

阿列克谢

结婚,生子,女人味,一个好的家庭主妇——这套模板长期以来被定义为“好女性”的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的好女性似乎渐渐开始与这些所谓的传统标准渐行渐远。离婚危机、年龄危机……社会强加给各个年龄段女性的危机感,让现代女性压力重重。近来,在欧美娱乐圈兴起了一股“庆祝离婚”的浪潮,鼓励广大女性活得洒脱,与所有假想敌说再见。

庆祝离婚指南

庆祝离婚在美国和欧洲已成为一种时尚。美国作家克尔蒂娜·加拉格尔说:“离婚是不亚于结婚的一件大事。”“庆祝离婚”的时尚就始于她的书:最初在美国流行,后又流传到日本,最近开始风靡欧洲。通常,在庆祝离婚的派对上,“新娘”和血腥的前夫雕像举行分手仪式,然后将前夫雕像烧掉,寓意着新生活的开始。

伦敦居民珍妮已经离婚近一年,但一直陷入伤痛无法恢复。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离婚后生活一团糟,让她备感痛苦:“我经常失眠,总是感到身体不适。有一次,在上班的路上我竟无缘无故地在地铁里突然大哭了起来。但令我感动的是,一些陌生的乘客关心并劝我要坚强起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以走出离婚的阴影。”在美国,为了纪念离婚,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派对,并认为这样有助于“发泄”,摆脱消极情绪,最重要的是,从黑暗的生活中走出来。虽然这樣的派对在英国还较罕见,但珍妮愿意试一下。

她决定邀请朋友来庆祝她人生新阶段的开始。派对邀请了近150人,珍妮穿着漂亮的礼服,订制了一个比结婚时更盛大的蛋糕,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大家一起跳了苏格兰舞,唱着曾经在婚礼上响起的歌曲。这是珍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珍妮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忘记一桩不幸的婚姻。庆祝派对帮她认识到这种失败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生活还要继续前进。

克尔蒂娜·加拉格尔是第一个想到要庆祝离婚的人,此前还没有人这样严肃地考虑过这件事。

克尔蒂娜想到这点也是偶然。在90年代后期,克尔蒂娜写过一系列关于离婚妇女指南的书,其中一部名为《离婚后,101种让他痛苦的方法》,还有一部名为《女人的复仇》。她的第3部作品于2003年发行,其中详细解释了如何在分手之际举行一场欢庆派对,这本书非常受欢迎,因此克尔蒂娜决定落实“庆祝离婚”这个主题,成立了一个帮当事人筹划离婚派对的公司。

克尔蒂娜说,一场这样的派对能让当事人在经历失败的婚姻后彻底放松下来,并公开向大家宣布他们的新生活、新感情即将开始。“人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她说,“我们需要庆祝生命中里程碑式的各个仪式。婚礼也是一件大事,那为什么不能庆祝离婚呢?”在美国,离婚率高达53%,俄罗斯则为51%。

很多人开始受到克尔蒂娜的启发,现在在美国找一家庆祝离婚的策划公司已经不是件难事。此外,还有专门为这类派对提供产品的公司。英国的一家网店,专门出售分手派对上用的鞭炮和胶带,上面写着“离婚”的字样,还有各种带有类似字样的雕刻品和刺绣品。另有网店专门出售分手派对手镯,供当事人佩戴的手镯上刻着“单身快乐”的字样,供当事人朋友佩戴的手镯上刻着“精神上支持”的字样。还有一种击打玩具,可以在玩具上插入前任的照片,然后将玩具挂在天花板上,用棍棒击打,直到照片被打成满地纸屑。

“不久前,有客人来订购蛋糕,蛋糕上要做一个前夫的奶油雕像,”加利福尼亚一家蛋糕店的老板雷蒙说道,“我认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当事人把生活中不好的一页翻过去。”

来自佛罗里达州的糕点师贝亚特丽斯·奥特罗在接受英国广播电视台采访时说,每月至少要做3-4个离婚派对蛋糕,客户订购最多的就是“‘新娘将‘新郎拖向垃圾桶”的造型,其次就是“血腥谋杀”造型:前任造型的蛋糕小人被“屠杀”,然后喂鳄鱼,或是在浴缸里截肢。正如克尔蒂娜在其书中写的那样:不邀请前任出席离婚派对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美国温迪·路易斯举行了靶场派对来庆祝离婚。她并不擅长射击,但她知道自己心底积压了过多的痛苦,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她便将结婚礼服当成靶标进行射击。

“你能看到她向衣服射击时的表情,十分痛快。”离婚派对策划人葛林达·罗德兹说道,“几年前,她为结婚典礼专程赶往拉斯维加斯筹备,现在她专程赶往那里筹备离婚派对。类似订单越来越多。”

据罗德兹称,选择射击派对的人越来越多。类似受欢迎的庆祝方式还有跳伞,打高尔夫,去脱衣舞俱乐部等。她的一位顾客,乘务员玛丽·蕾妮,在离婚派对上将婚礼时穿的婚纱破坏后扔在烤架上,上面放一根烤肠,寓意前夫和这场失败的婚姻将一起被烧毁。

也有和平分手的离婚派对:加利福尼亚居民米歇尔和贝塞拉,在结束24年的婚姻时,两人共同庆祝。“这是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来一起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场派对,我甚至还想再举办一次,”米歇尔说,“就让它成为我们的快乐绝唱吧。”

在日本,庆祝离婚的仪式与美国非常不一样:没有热闹的派对,而是严谨、严肃的分手仪式。东京商人樱井弘树与前夫在浅草寺附近举行离婚仪式,他们分别骑两辆自行车到达仪式地点,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庄严肃穆地站在大家面前举行离婚仪式。仪式上,还有一段简短演讲,阐明了导致婚姻失败的原因和具体事件。然后一位来宾(最好也是离异者)宣读祝贺辞。在仪式结束时,两人要拿着一个青蛙头的木锤(在日本,青蛙代表着变故)在众人的掌声中敲碎订婚戒指。“当我看到戒指被敲得粉碎时,立刻感到释然,甚至不禁想感叹:好漂亮!” 樱井弘树说,那一刻她真的感到很快乐。

婚姻和高跟鞋

结婚,生子,女人味,一个好的家庭主妇——这套模板长期以来被定义为“好女性”的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的好女性似乎渐渐开始与这些所谓的传统标准渐行渐远。

现如今,全球的离婚率越来越高,超过了40%。为什么长期以来婚姻是决定女性生活的首要因素?小说和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女性的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婚姻的好坏——一个农妇,嫁给了一个商人,立刻变身为一个有钱的女人,令身边所有的亲戚羡慕不已;一个女贵族,爱上了一名军官,与他私奔,最后沦为可怜的穷人。很早以前,婚姻被定义为所有妇女获得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途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当然,现如今,女性还是可以选择嫁入豪门,将婚姻作为社会地位的跳板,但这样的婚姻似乎更脆弱。而大多数现代女性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婚姻对她们来说,不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手段,而是与心爱的人正式结合的唯一手段。婚姻的漏洞就是,每个人都可以结婚,无论他们对婚姻持有何种态度,许多人只是这样做。事实上婚姻并非只是脸谱网上晒出的一张结婚证,更是一个美丽的承诺和对爱的能力的考验。

如果问娇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约90%的传统造型师的都会说:“紧身连衣裙,领口略低,高跟鞋和精致细腻的妆容。”但事实上,这种打扮根本无法让女性在现代社会工作。你尝试过一整天都穿着细脚高跟鞋、铅笔裙和不舒服的蕾丝内衣在狭窄的办公区跑来跑去,还要每天早起半小时,让丈夫一睁眼就看到已经精致着装好的自己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所谓娇妻标准就像一个模板一样牢牢地套在广大女性身上。但近年来,女性变得更加灵活,她们不再一味追求57厘米的腰围、裸露的背部和及腰的长发。运动鞋、牛仔裤,精干的短发,一个随性妆容甚至是不化妆,逐渐让她们意识到这样也可以性感迷人。她们开始自由表达自己,无论是绿色、粉红色还是黑紫色的唇色她们都愿意尝试。虽然仍有人给穿运动鞋或短发女孩贴标签,但她们已不在乎别人的异议。

以前,想要成为一名“好女性”,会煲汤或热爱艺术似乎是她们自我肯定甚至是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她们要浏览成百上千的食谱、清洗鱼鳞妙招和几十种清洁地毯的方法等,忙碌于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的家务中。当然,为了成为人们眼中的“出色女性”,她们也不得不将工作之余的所有空闲时间用来做家务,甚至被迫放弃工作,但如果没有工作,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就缺少了更多自由表達自己的机会。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性在家庭关系中不再是厨师和女佣,她们和男性一样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好女性”的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其实,丈夫和孩子有时可以很好地照顾好自己,他们可以把脏衣服丢进洗衣机,按一下按钮便可。而且,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她们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烹饪出的菜肴也不会那么可口,只有当她同样快乐时,才会花很多时间在煲汤上,尝试用各种方法做菜。

洗衣做饭不再是女性的责任,如果她们不会做家务,在以前一定会面临被人视为无法照顾好一个家庭的危机,因此无法被社会认可。这些社会一度强加给女性的责任,促使她们不断蜕变。事实上,这些所谓危机可能只是女性追求自由权利道路上的假想敌人。婚姻不再是女性必须选择的生活方式,尽管现今仍有人给大龄未婚女性贴“剩女”标签,但即便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勇敢女性坚持不婚,因为独立使她们更富有。

告别危机感

在当今社会,人们给予女性的危机感不仅包括婚姻、工作、情感,还有年龄。很多女性都对年龄有一种焦虑感,因为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不在指定年龄完成结婚这件事,就会被时代抛下,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的社会边缘群体。

“25岁女孩危机”“30岁的女性危机”“中年女性面临的5大危机”……在互联网上,类似标题的文章随处可见。这些假想敌究竟是什么?

人们认为女孩20多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因为在父母和家人的时间表上,30岁就是一个女性结婚的最后期限。

职场上普遍存在的“年龄恐慌”:职业女性在事业转型时,看到招聘要求中越来越多的“35岁以下”会倍感焦虑,担忧前景,也会在生孩子和升职的心理冲突中纠结。据统计,80%以上的女性都对年龄有恐慌,尤其是35岁左右的女性最为严重。

职场年龄恐慌与社会发展速度、人才过剩和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女性没有真正释放自己,总被各种社会舆论压力束缚。然而,一直活得充实、专注于自我实现的女性大多不会因为年龄而恐慌。女性在面对年龄增长时,不防换个角度思考。首先,向内反省,问自己为何恐慌,借此梳理人生,看自己的人生路是否走偏?如果你没能从事热爱的职业,却担心改行太晚,不妨现在就趁早去做。其次,要懂得优越的物质生活虽然是努力的方向,但过分看重有害无益。与其耗费精力与衰老做无谓的抗争,不如修炼内心来告别危机感,自信、温雅、知性的魅力不受年龄所拘。

女性的“自我标准”危机也是一种假想危机。可能很多女性都会以父母的意志为轴心,从工作到情感到生活,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标准来完成的。这就导致她们最大的危机在于,按照别人为自己制定的标准行事——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有怎样一段婚姻,怎么过日子……如果这些都由父母或其他人来决定的话,这就意味着她们根本没有自主权。

形成自己的标准,完成对自己的解放。25岁、35岁、45岁、55岁……都可以是一个女性在心理、思想、自我和亲密关系中全面升级的时刻。女性应该知道,自己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魅力,只有这样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真正摆脱危机感,打败生活中的假想敌人。学会不断自我肯定,以及向能够肯定自我的人群寻求肯定,在努力中不断重新定义自己。

面对离婚带给女性的危机时,则更是要洒脱和自信。在英国,女性对待婚姻和感情的豁达心态令人为之一振。她们可以在与前夫签下离婚协议书的第二天就卖掉戴了十几年的结婚戒指,晚上邀一帮姐妹在酒吧欢庆,庆祝自己从婚姻的枷锁里成功出逃。玛丽在发现同居男友劈腿后毅然决然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两年过去了,她早已从失败感情的阴影中走出,并收获了另一段甜蜜的爱情。与英国单身未婚女性相比,英国离异女子在婚恋市场上并没有明显劣势,她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没有因为曾经离异的经历而打折扣。相比之下,俄罗斯离婚女性的境遇就显得较为悲伤。从打算离婚的那一刻开始,夫妻双方,甚至两个家族之间大吵大闹,最后关系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离婚的整个过程更是让双方充满泪水和痛苦。离婚女性,不论本人条件多好,她的命运在别人眼里马上变得悲惨起来。单身母亲更是面临难以再嫁的艰难生活及独自抚养孩子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日渐脆弱的婚姻关系,是该选择捍卫还是洒脱放手,这是世界女性都必须面对的难题。在离婚的问题上,英国女性之所以有如此洒脱的态度,其背后是社会的普遍宽容和法律的绝对保护。虽然英国人以保守自居,可其整个社会鼓励个人主义,英国人也普遍崇尚自立及自我的独立个性。

特别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开始在英国盛行,越来越多的英国女性有机会彻底从家庭的传统禁锢中解放出来,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选择自由。结婚或离婚完全变成个人的事情,别人没有权利也不会想给出意见。其次,英国法律更倾向保障妇女和子女的权益,在离婚财产分配时女性通常会获得更多利益。女性在抚养子女、照顾家庭上的贡献也成为她们获得更多财产分配的砝码。这就为她们离婚以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英国的社会福利分配制度也充分考虑到女性的权益,单身妈妈更是受到政府特别照顾。她们不但可以申请失业救济、婴儿补贴和住房补贴,还能依据抚养孩子的性别、数量等获得政府分配的住房。相对于英国,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在这方面仍处于转型阶段,离婚率也不断增长。离婚率的攀升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提升。随着其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独立,女性已经可以有权利和能力向某段关系勇敢地说“不”。这不得不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译自俄罗斯网站]

猜你喜欢

蒂娜克尔婚姻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中外画家笔下的人与乐器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对婚姻的忠诚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总是配不上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
顶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