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观下看语言
2017-05-10吴艳娟
吴艳娟
摘 要: 在“语用”观下,语言有着丰富的意味,就像“花”一样有形有色有味。如此美妙的语言更需要“委以重任”,在欣赏中学习文本的语言,锤炼儿童的语言,在各种运用中提高儿童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语用”观 看语言 用语言
参加省级课题《基于小学不同学段“语用型”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将近两年了,这两年来,从对“语用”的模糊认识到“语用”意识的逐渐植入,中间花费了很多精力,经历了一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漫长过程。渐渐地,习惯在“语用”观下读文本,在“语用”观下教文本,由此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在“语用”观逐渐明朗逐渐坚定时,我们体悟到了用语言的诸多好处。同时,看语言的角度逐渐发生变化,语言在我们眼中有了更丰富的意味。
一、语言是“花”
在语用观下看语言,语言可触可摸,有迹可寻,带着传承的印记,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文字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这千年的印记在简简单单的方块字身上刷上一层又一层历史的古铜色及文学的玫瑰色。这些丰富的色彩只有在“用”的时候,一层又一层地剥开,才能发现这些语言在来处如此的波澜壮阔,在去处又是那样于平淡中见惊奇,如同绽开的花朵,有其特有的形状及美妙的芬芳。
(一)语言有形
每一个文字都有特有的形状,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这些形状的形成有数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横竖的变化都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变迁。可以说,在教每一个汉字的时候,在老师的心中已经储满了文化。就如“山”字“水”字,那是五千年山河的缩影,在凝重古朴的甲骨文字中充满了神圣的崇拜,文字不断修正简化成今天的简洁中充满灵气的“山水”,可以说简单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涵盖了所有的山和水。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学生对汉字的形就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语言有色
语言是浓墨重彩的角色。每一个文字都饱含了情感色彩。语言所特有的这些内涵承载物有其特有的表达上的使命。当孩子们需要表达时,这些承载着各种情感的语言就大有用武之地。在学习表达的阶段,老师通过朗读把语言的各种颜色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也能通过声音模拟表达语言的情感色彩。在如此的练习当中,学生学会了或者熟悉了各种语言的情感属性,就能游刃有余地操纵这些有色语言表达情感。如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中,作者用充满感动的语言描写了盲女孩安静用双手合拢住一只蝴蝶后内心的感动,课堂上师生深情款款地细细叙述着盲女孩手的动作,揣测着盲女孩的内心,这些“神奇的灵性”、“美丽的弧线”、“缤纷世界”等语言正是表达了人物内心灿烂的语言,这样有色的语言日后将成为孩子们表达缤纷心情的媒介。
(三)语言有味
在语用观下品语言,越咀嚼越浓厚。语言的神奇在于哪怕再平淡的只言片语在特定的场景也有无尽的味道。老舍笔下的《猫》中“说它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它贪玩吧,的确……可是”很普通的语言,很平淡的词语,但是组合起来,却有老北京味的语言特色。丰子恺的《白鹅》中“鹅的叫声……”“鹅的步态……”“鹅的吃饭……”,这种简单机械的段落开头却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只死板、高傲,让人忍俊不禁的白鹅形象。语言的味道在各种形式各种表达中自然流淌,而读者却是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到其中或感动或欣喜或会心或有趣的滋味。
二、语言在“运用”中绽放美丽
学生阅读各种文章,就是进入各色的世界,各种的人生,体会感悟各种的情感,增强感受力。由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多样,语言内容丰富,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特色,那么多的语言类型就汇成语言的宝库,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海洋中畅游,为什么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呢?这是因为语言是为表达而生的,只有当读者与读物有了心的灵犀时,当读者产生表达的意愿时,读语言的那颗心才会活络起来,用语言的那支笔才能点燃语言的灵光。这时的语言才是身披战袍的战士,是赋予神圣使命的使者。由此,被赋予不同表达任务的语言才会在叙述观察倾诉情感中绽放精彩,在欣赏咀嚼不断雕琢中散发清香。
(一)欣赏文本的语言
小学阶段需要识记的汉字三千多个,需要阅读的课文几百篇,需要背诵的古诗词上百首,在如此丰富的语言熏染中,却只有那些被学生欣赏过体验过、感悟过实践过的语言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痕迹。那么,学生如何欣赏文本中的语言呢?
1.体验式进入语言
走进文本世界,实际上就是进入别人的心灵世界,看作者们用什么样的表达形式表达情感、叙述发现和思考。作者们运用不同的框架构筑他们的心灵建筑体,而学生要学习的是模仿作者的构筑方式,同时搭建一个自己的语言建筑体,在搭建过程中磕磕绊绊,错误百出,没有关系,孩子们在搭建中逐渐从生疏到熟悉再到创新。如学习《赵州桥》,让学生很有收获的是课文中“中心句+展开”的构段方式及过渡句的用法,学生仅是读一读、说一说还不够,必须动笔模仿写一写这样的段落,在体验中学会一种很实用的构段方式。
2.感动式咀嚼语言
阅读理解文本语言,需要在阅读中被文本感动,在咀嚼语言中满嘴咂香,语言才能慢慢地渗透进孩子们的思维中,成为自身语言的一部分。在咀嚼中文字慢慢幻化成图画,图画在孩子们心中活动起来,这是再直观不过的体验,当图画和文字融为一体,中间没有任何障碍的时候,学生就会获得把图画表达变成文字表达的捷径。在咀嚼中文字化成声音,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回响。声音是另外一种图景,语言通过声音直达心坎,是一种直透心灵的沟通。在这种充满感动的咀嚼中,孩子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得到强化。
(二)锤炼儿童的语言
儿童语言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课内和课外所积累的。在阅读初期词汇贫乏,语句零散没有深度,很多所学语言因为使用率不高而忘记,也因为对语言不够敏锐而无法准确运用,那么如何锤炼儿童的语言,在雕琢中重构并提高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呢?
1.有效吸纳语言
语言与语言之间是有联系的,抓住语言间丝丝缕缕的勾连,牵一词而动一串,就能避开学一个忘一个的窘境。课题组黄老师执教《坐井观天》,仅“井沿”一词就引发了谈古论今的探索,从字形的演变到字义的拓展,“‘沿是边的意思,边和沿组成一个同义词,从‘边沿迁移到‘边际,从‘边际到成语‘无边无际,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后读‘草原无边无际”。从一个词牵扯出一串词,吸收量骤然变大,也因为这样的联系而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得非常深刻。同时,词语间的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给学生留下整体的印象,也让学生养成整体学词记词的习惯。
2.尽情释放语言
虽然在学生的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储备,但是这些储备只是零散的、无序的,散乱在脑中无处寻觅的语言,只有在需要时才能被学生回忆起运用上。习作是最好的重构所积累语言的方式,在习作中学生可以尽情地释放储备语言和情感。在习作初期可以通过仿写来表达,仿写是为了更有序地表达真实感受。仿写源于文本,却产生超越文本的语言。如学完《荷花》一课,让学生观察桃花,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桃树林中的感受,学生写道:我站在桃花丛中,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就是一朵桃花,穿着粉红的纱裙在阳光下静静地享受这大好的春光。小蚂蚁爬过来,给了我一个甜蜜的吻,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学生有了足够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之后,语言感受力大大增强,更会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有个性的表达。即便在习作中语言贫乏,语段无序,下笔无语,苦思冥想无所获,此时带着索求的心再去文本中寻找语言,学语言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对语言的感觉就更强烈。
在“语用观”下看到的语言是千姿百态的。只有品味了语言的精美绝伦,尝试了语言的各种风姿,才能在寻找文本语言的途中快乐发现并尽情表达语言的美丽,在各种“运用”中语言慢慢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1]顾晓梅.小学生语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探寻[J].小學语文教与学,2017(1).
[2]傅雪华.“语用型”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小学不同学段“语用型”课堂教学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15-2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