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里诞生的新世界

2017-05-10卞娟

文教资料 2017年6期
关键词:童话

卞娟

摘 要: 《纳尼亚传奇》里丰富的神话因素、宗教情节和动物形象使丛书兼具现实层面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神学上的教育意义。通过介绍丛书作者C.S.路易斯与J.R.R.托尔金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童话”、“第二世界”、“亚造物者”等概念)、分析《纳尼亚传奇》的第六部作品《魔法师外甥》与《圣经·创世纪》之间在创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揭示出相比宗教典籍,童话故事对儿童读者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童话 第二世界 亚造物者

1.路易斯其人与其作《魔法师的外甥》

C. S. 路易斯(1898—1963)①,20世纪英国文学家、教授、文艺批评家、基督教护教者,一生著作颇丰,涉及童话、小说、文学批评、阐明基督教精义等各类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最受读者欢迎的首推七部描写“纳尼亚王国”的系列童话故事《纳尼亚传奇》。这套儿童奇幻小说一直被认为20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與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J. L.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并列为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童话作品。

《魔法师的外甥》于1955年出版,按照首版的顺序排在丛书的第六本,但实际上这本书是作者最后完成的,晚于第七本书《最后之战》诞生。此外,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看,该书排在第一本,是整个系列的源头,包含后续故事里的重要人物、情节、思想等,所以,整体而言,更好地理解《魔法师的外甥》尤为重要。可惜的是,当下国内对这本书的研究寥寥无几,截止到2017年2月底,以中国知网的文章收录情况来看,主题、篇名、关键词里出现本书的文章著作为零,为此,笔者深感遗憾。国内研究者的视线更多地集中在第一部作品《狮子·女巫·魔衣橱》上,或因被搬上银幕的缘故,前三作品更受研究者青睐,后四部作品无人问津,其反差之大,令人十分惋惜。

2.路易斯、托尔金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及丛书的宗教性问题

如何定性《纳尼亚传奇》?以下几个关键词可以说明问题:童话小说、儿童文学、奇幻小说、督教文学作品。无论从上述哪个维度来分析,都会受益匪浅。

关于这套系列,中国读者与研究者的评价不一,但主流批评依然集中反映其中的宗教性,从其他理论角度分析的不多②。也许是因为近年来,路易斯作为护教者的身份过于深入人心,所写的阐述宗教思想的文章流传深远,以至于中国知识界的很多学者更倾向于认为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忽视他的作家身份及在文学上的贡献。

从这套丛书不难发现路易斯的诸多创作理念。其一,什么是儿童文学?路易斯的好友、《魔戒》系列的创作者托尔金对于“童话”的阐述可以帮助说明此概念。它应该是一种“奇境”的创造。在文学作品里,作者创造出一个儿童的“第二世界”。所以,判断儿童文学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精灵、仙女,而是它有没有自成一体地幻想出来的第二世界。非常有趣的是,《纳尼亚传奇》的七本作品都符合这一基本特征,都属于“当代世界与幻想世界连通型”,“主人公从现实世界经由某种旅程或从某一个特殊地点进入‘第二世界”。

其二,路易斯既强调服务阅读对象——儿童的重要性,又一再提醒儿童作家坚持自我创作的难能可贵:只有写作家想写,表达作家感兴趣的主题,才能真正引起儿童读者的共鸣(Lewis, 1975)。按照托尔金提出的“亚造物者”概念(ibid.),作家应该展开幻想的空间,给儿童营造一个内在真实的奇幻世界,施展作家作为“亚造物者”的魔力。创作了《纳尼亚传奇》的路易斯就是这样一个“亚造物者”,他创造了“纳尼亚王国”这个想象的神奇国度,建立了一个给儿童无限想象的“第二世界”。因此,有着这样创作理念的路易斯怎么可能单纯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而创作《纳尼亚传奇》丛书?

其三,从写作特色来看,其文学性、可读性,还有布局的精美程度等诸多优点更是说明了这套系列丛书的价值所在。从1950年第一本作品诞生至今,丛书依然十分畅销,并且为广大少儿读者所熟知,凡是谈论英国儿童文学作品从来绕不过这套书的事实一再反映了这套书的难能可贵。如果仅从宗教故事的儿童版这一角度解读丛书,实在有点片面。

然而,相比《哈利·波特》、《魔戒》系列,《纳尼亚传奇》在国内的影响力似乎没有那么深远,但作为一套真正的文学童话,《纳尼亚传奇》的地位堪比经典作品《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是一套真正适合儿童且具有高超文艺价值的作品,其瑰丽的想象和严谨的结构丝毫不逊色于《哈利波特》与《指环王》,因此它十分值得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学习与模仿。这也是笔者重拾经典、并为之呐喊的缘故。

3.《魔法师的外甥》与《圣经·创世纪》之异同

按照托尔金的理论,我们生活的世界叫作“第一世界”,作家创作的故事里所描述的是“第二世界”,《魔法师的外甥》与《创世纪》恰巧勾画了这两种世界的诞生,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尤为能够反映出一点: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家笔下,什么样的世界都可能出现,它脱胎于现实世界,同时具有现实世界所没有的种种美好与神奇。

3.1上帝与阿斯兰的形象

两者的相似之处有:万能,拥有创造世界的神奇力量;仁慈,博爱,威严;对动物与人类同样友善。这两部作品都把造物主放到中心,与“万物是通过基督并为了基督而受造的”一样,纳尼亚王国的一切都来自于阿斯兰,所有动物、植物、精灵、人类都敬畏、服从并爱戴阿斯兰。根据路易斯的解释,阿斯兰一词原来的含义就是狮子③,至于为什么要选用狮子作为造物主的形象,作家并没有进一步解释④。但是神奇的是,小读者的来信提到了一点:儿童比大人更能敏锐地发现故事里的阿斯兰就是上帝⑤,这说明作者创作的形象非常契合儿童的心理,能够通过阿斯兰这样的动物让儿童读者感知并理解到上帝的真正模样。

3.2创世的方式

世界的诞生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而来?基督教教徒对此有过无数的争议。《创世纪》里记录的是上帝从混沌黑暗中创造了世界,从混沌中建立了秩序,花了六天世界才建立起天地、万物、人类和其他一切,这样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就是创世的经过。类似的故事也反映在《魔法师的外甥》当中,阿斯兰的歌声唤醒了纳尼亚王国,于是自然形成,动物苏醒、开口说话,树木能走,万物齐生,纳尼亚王国有了统治者,人类担任王与王后。正如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样:“当你聆听它唱歌时,你就听见了它所创造的事物;当你环顾四周,你就能看见这些事物。”(刘易斯,2014:74)纳尼亚王国就这样诞生了。

《创世纪》里写道“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与《魔法师的外甥》第八章里的“黑暗中终于有了动静。远方,一个声音开始唱歌”(刘易斯,2014:74)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帝创世的方式都是通过声音,没有华丽的魔法,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只有一片寂静里突然出现的声音,这更加符合儿童心目中的设想,也更容易令人理解。正如路易斯给儿童读者的回信里所说的,“纳尼亚的创造,就像上帝的儿子创造世界一样”(路易斯,2013:140)。路易斯的宗教思想会不经意地融入他的文学作品当中,所以在这个为儿童创作的系列故事当中,内心纯净的儿童更容易读出其中的宗教意味,虽然这并非出自作家的本意。

3.3新世界的结构

《创世纪》当中描述了人类的出现是由于上帝,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并且委派人类“对非人类受造物施行上帝的统治”,人类所扮演的是仁慈的“代管人”的角色。《魔法师的外甥》当中除了魔法师、小男孩、小女孩、白女巫这几个外来者以外,同样来自原来现实世界的马车夫夫妇被阿斯兰选中为纳尼亚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和王后,这也是一个人类管理世界的模式。阿斯兰说:“我们要建立一种秩序,使得在数百年内这里都将是快乐世界的一片乐土。”(刘易斯,2014:104)他对年轻淳朴的马车夫夫妇说:“你们将统治所有这些动物,要公正行事,当敌人入侵时保卫它们的安全。”(刘易斯,2014:105)尘世虽然由上帝/阿斯兰所造,但他并不生活于其中,更不会像世俗的王那样掌控一切,因为新世界里生活着由他所创造的万事万物,并且它们由人类代为管理着。

3.4罪恶的阐述

关于罪恶的存在,基督教教义当中多有阐释。正是因为上帝限制了自己的无所不能,把世界委派给人类去经营,所以才让罪恶滋生。正是因为罪恶的存在,人类才应该更加相信上帝的力量。关于这一点,两部作品里都有所反映,比如《魔法师的外甥》当中,白女巫象征着罪恶的强大与无处不在,她的出现甚至早于纳尼亚王国的诞生,她的罪恶给纳尼亚王国带去的伤害持续千年之久,她时不时地出现在系列故事当中,影响了一批作恶的人和动物追随其左右。在这本书的最后,阿斯兰说:“我跟你们说的那个女巫已经逃到北边的山里去了;她会在那儿住下来,靠邪恶的魔法越长越强壮。”(刘易斯,2014:132)在《狮子·女巫·魔衣橱》里,正是白女巫统治了纳尼亚王国,使纳尼亚陷入了冰雪世界,永远寒冷下去。在《创世纪》当中,引诱夏娃的蛇正象征了世界当中的罪恶,它狡猾无比,善于钻入人心,抓住一切机会诱惑世俗的人,同时,它也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动物,象征着罪恶从世界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了。这些说明了罪恶是一种常态,但是,唯有心怀善良之人才属于上帝/阿斯兰的国度,最终胜利的永远都是正义的一方。

4.分析与结论

虽然《魔法师的外甥》与《圣经·创世纪》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本质上毕竟不同,前者是幻想类童话故事,是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虚构的小说;后者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宗教典籍,甚至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础。总的说来,以下两点区别能够帮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对于少儿读者来说,《魔法师的外甥》更胜一筹。

其一,故事的主人公不同。正如标题所指出的那样,《魔法师的外甥》里的主人公是魔法师的外甥迪格雷·柯克及小女孩波莉·普卢默,他们俩只是普通的人类小孩,这样的人物设定会给预定的读者群——广大儿童群体一种身份上的认同感和阅读上的代入感。在故事当中,这两个孩子经历了很多冒险,但最终完成了任务:“主人公回到现实当中——一个美满的现实,但却是一个没有魔力的现实。”病重的妈妈吃完小男孩带回来的苹果之后痊愈了,生活当中的重大问题得到了解决,小男孩又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当然,这样的生活里没有阿斯兰、纳尼亚王国,也没有魔法。一番冒险经历后回归之前的生活模式,这种思路正是经典童话故事的套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小读者的共鸣与认可。在《创世纪》里,如果说有主人公的话,那么他肯定是万能的上帝,因为这篇典籍主要讲述的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

其二,给读者的心理暗示不同。《魔法师的外甥》是一个内容完整的儿童冒险故事,故事有起因、有结尾:两个小孩穿越到异世,见识了纳尼亚王国的诞生,也经历了许多奇妙事件,最终回到了现实生活。这样的故事于主人公及普通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成长。它甚至可以被归类为传统的成长小说,有助于读者产生认同感,并与主人公一同历险、一同进步。而《创世纪》作为宗教经文,典籍的说教性和冷酷性并不会给儿童读者带去心灵上的慰藉或者情感上的释放,它只是为世界的本源提供了一种解答方式罢了,而且这样的解答只会让读者在宗教与科学、宗教与神话、事实与想象之间等问题上产生更多困惑与烦恼,并不利于儿童心理上的成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童话的形式更适合帮助小读者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从无数神奇的故事当中找到现实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魔法师的外甥》这本一百多页的童话故事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它具备传统童话故事的诸多优秀品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想象的奇幻国度,以一种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给予了有关世界起源的解答,给予孩子们很多心理上的暗示的同时,也给处在困境中的孩子一些情感上的寄托和问题的解决之道。

注释:

①Lewis这个姓氏中文也有翻译成刘易斯、鲁益士(师)的,后者是基于他是基督教作者这层身份的缘故,这也能证明作者作为基督教护教者这层身份的深入人心,地位之牢固,远胜于他的其他身份。

②截至2017年2月25日,以篇名搜索中国知网上讨论《纳尼亚传奇》的各类文章(包括谈论电影版本的部分),2006年-2016年间共有78篇。其中,从宗教角度(22篇)分析的文章在社科类(61篇)中占很大比例。

③1952年,在写给一个名为卡洛尔的孩子的信中,路易斯回答说他是在《一千零一夜》的译者莱恩的笔记里找到阿斯兰这个词的,它在土耳其语里的意思是“狮子”。

④在《解读〈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中的宗教影响》一文中,作者李丽华认为,狮子象征着耶稣是因为圣经里把耶稣称为“the Lion of Judah”,这样的说法赢得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同,并且在他们讨论《纳尼亚传奇》的文章中一再提及。

⑤1963年,路易斯回信给飞利浦时提到“有趣的是,所有写信给我的孩子一下子就能看出谁是阿斯兰,而大人们从来都不能”。

参考文獻:

[1]舒伟著.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Lewis, C. S..On Three Ways of Writing for Children[DB/OL].http://www.catholicculture.org/culture/library/view. cfm?recnum=9117.

[3]大卫·弗格森,著.刘光耀,译.宇宙与造物主——创造神学引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4]C.S.路易斯,著.余冲,译.关于《纳尼亚传奇》的那些事:给孩子们的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李丽华.解读《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中的宗教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13.

[6]圣经·创世纪[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18/11/5649817_134237555.shtml.

[7]C.S.刘易斯,著.米友梅,译.魔法师的外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8]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著.舒伟,丁素萍,樊高月,译.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号2015SJD003)“基于西方多元理论的儿童文学创作框架模型与文化属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为唐洁。

猜你喜欢

童话
好玩的“童话大串烧”
童话
我们心中的童话
童话
童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