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昔日明珠今重耀

2017-05-10郝幸田

企业文明 2017年4期
关键词:鲁尔区铁桥制丝

郝幸田

一百年来,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政府、大型企业到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各方的群策群力,使得他们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时常涌现经典案例。

作为近代工业文化遗产众多的中国,如何更有实效地保护和利用工业文化遗产,将是未来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发达国家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缘起与发展,其间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对于我国甄选保护对象、探索利用方式,不乏借鉴之处。

英国:遗产保护为先驱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18世纪的煤矿、铁矿,古老的运河,废弃的工厂等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利用,给英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資借鉴的经验。如今,这些工业革命文化遗迹不仅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已成为常见的旅游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很多旧工厂倒闭,甚至被推倒重建。这一现象引起了英国专业考古机构的关注,认为应该对工业革命与发展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

横跨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上的铁桥建于1779年,跨度一百英尺,高52英尺,宽18英尺,全部用铁浇铸,有好几百吨重。这座大铁桥有一种完全适合18世纪的古典的匀称和雅致,它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对于世界科技和建筑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塞文河谷后因这座世界上第一座铁桥而更名为铁桥谷。河谷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石灰黏土以及便利的水运渠道成为当时铁矿煤矿开发、瓷砖瓷器加工制作的天然摇篮。

1986年,铁桥谷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经过几十年的开发,铁桥谷一带废旧的工厂、作坊等已被规划改造成为10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和工业纪念地。铁桥峡谷以铁桥和鼓风炉最为著名,是采矿区、铸造厂、工厂、车间和仓库的罕见汇集区,密布着由巷道、轨道、坡路、运河和铁路编织成的古老运输网络,与一些由传统景致和房屋建筑组成的遗留物相共存。通过对原有的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等形式,今天峡谷的自然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恢复,青山绿水掩映着古老的工业遗址。目前整个景区占地达10平方公里,由集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构成,每年平均能吸引30万游客来此观光游览。数据显示,铁桥谷每年为什罗普郡创造约2 000万英镑旅游收入,同时解决数百人的就业。经过改造过后的遗址不仅完好地保存了过去的工厂,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除了铁桥谷工业遗址,英国还有很多类似工业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都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1840年以后,因为快速生产的污染,主要能源的转移造成的水源短缺限制了生产,克罗姆福德工业区的价值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19世纪下半叶这个地区部分转为其他用途。这些建筑物中有一个洗衣房、一个啤酒坊,在1920年至1979年期间,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地方成为一个绘画颜料工厂。另一个建于1783年的马森工厂直到今日仍作为一个棉纺织厂在运营着,这个工厂的大部分现已改为店铺。

克罗姆福德工厂现在成为一个世界遗址,它拥有一个游客中心、许多商店、一个咖啡馆、一个筹建中的展示机械的重要展览厅、许多用于学术界和教育团体的会议厅、一个图书馆和一个研究中心。尽管这个地区受到严重的化学和颜料的污染,大部分较小的现代建筑已被破坏。1979年阿克莱社团购买了这个地区后就致力于恢复旧工厂的原貌,大部分新的拥有者都对清除干净墙体和地面这个巨大的任务执行得很好。整个恢复计划受到了当地议会的支持。这个工厂目前已经开放,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观光者。

美国:文化成为推动力

虽然美国历史较短,但其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过程与工业化进程同步,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工业遗产。

1966年,《国家历史保护法案》通过并签署生效,为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下立法基石。1969年,“历史工程记录”计划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国会图书馆和土木工程师学会启动,负责将桥梁、水坝、铁路、工厂等历史工程和工业遗址进行测绘、记录、存档。迄今为止,“历史工程记录”计划等已经为美国境内3.86万个历史建筑及地点收录了近56万份测绘记录、照片、文案记录等,至今每年仍在陆续新增内容,并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

美国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寓于适当的再利用之中,模式多种多样。除了政府在立法和标准化“基础工作”方面的双重保障,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成为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推动力。

苏豪区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这里从前有很多工厂仓库,聚集了纽约大部分的铸铁式建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市原打算在这里兴建高架铁路,但由于可能危及这里的铸铁式建筑,引发反对。随着工厂陆续搬迁,一批艺术家将这里廉价宽敞的废旧厂房改造为颇具艺术感的工作室、展厅和摄影棚等,于是人气飙升,区域面积也有所扩展。如今,这里不仅是“文艺青年聚集地”和时尚代名词,还转型成为纽约一个重要的综合商业区,被公认为世界城市内工业文化遗产综合开发利用的经典案例。

纽约曼哈顿高架铁路公园的建设,则被认为是工业文化遗产公益性开发的成功典范。曼哈顿西区的一条高架铁路于1934年通车,主要负责运送食品和工业制品等,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运输业急速发展,这条铁路逐渐被废弃,一度面临拆迁危险。1999年,在当地各界人士大力保护下,高架铁路未被拆除,而被重新利用打造成独特的空中花园走廊,为纽约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

公园的设计基本沿用了铁路原线植被品种的本来面貌,在保留工业时代纵横交错的铁轨基础上,蜿蜒纵长的铁路线周边,点缀了木质长椅等特殊元素。再现当年高架铁路废弃时期长出的花草植物的野趣,让居民和游览者在钢筋水泥间有了喘息空间。新景观“盘活”了周边社区,提升了周边地产价格,不少餐饮、文化店面或机构进驻沿线地区。人们还可以参加公园内的各种旅游、文化、艺术活动。高线铁路的成功改造为全美乃至全世界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德国:多种模式创奇迹

德国很重视工业遗存文化功能的实现,他们在单体建筑及设施保护利用上分别成功地实现了博物馆模式、展览馆模式、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模式、体育休闲活动模式、餐饮模式、办公模式和旅馆模式,厂区群体建筑保护利用上有综合利用模式、后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另外还有区域性工业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模式——规划建设“工业遗产之路”“工业文化之路”。

位于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更是德国“工业的引擎”,其工业发展有200多年历史,19世纪上半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工业区,也形成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著名工业城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逆工业化的阵痛,鲁尔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掘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将倒闭的工厂厂区改造成为充满文化、教育氛围的博物馆、科研院所、艺术场馆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尔区开始出现逆工业化趋势,本地制造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大批工厂破产、倒闭、外迁,数十万人失业,工业污染严重。为彻底扭转老工业区的衰落,德国政府通过改变资助方向鼓励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同时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北威州政府希望借助埃姆舍尔公园国际建筑展为转型后的鲁尔区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建筑展历时10年,共开展了100多个项目,包括埃姆舍尔河整治、工业景观修复、废弃工业设施再利用、研究中心建设等,甚至连当年挖矿形成的小山包也被用来作为游客休闲区域。

如今,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已被开发成一条成熟的旅游路线,总长400公里,连接区域内十余座城市。2010年,鲁尔区获得“欧洲文化首都”称号。仅2013年鲁尔区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专门奔着工业旅游而来。

鲁尔区发掘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价值,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一、博物馆、展览馆模式。2001年被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埃森市“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个曾经的煤炭—焦化厂,如今成为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的中心站,人们在这里可以参观废旧厂房改造的鲁尔博物馆和世界知名的红点设计博物馆。矿区内废弃的铁路和火车皮,被当地儿童艺术学校当做表演场地。二、公共休闲空间。著名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原蒂森钢铁公司所在地,曾是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经过改造,如今人们可以免费走进当年的旧厂区,爬上高炉,了解钢铁冶炼的全过程。厂区内大型煤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用于潜水训练,部分墙壁则成为攀岩爱好者的乐园。三、综合商业体。拥有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交通设施的奥伯豪森市,在废弃厂区上建起一座综合商业体,集购物中心、美食街、儿童游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等于一身,不仅是鲁尔区购物中心,也成为欧洲规模较大的购物旅游中心,吸引了来自周边荷兰等国的游客。

如今,曾作为排污管道的鲁尔河及其支流被彻底清理,脏乱差的鲁尔区成功变身为美丽大花园。

德国工业遗存很好地使用了工业文化的载体,可谓历史跨度大、种类繁多。在工业博览区,这些载体和符号基本保持原来存在状态,大大小小、无处不在,丰富、渲染着德国工业文化的内涵,使受众深刻体会到这就是德国的工业文明。

日本:申遗成功靠整合

近40年来,日本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2月,石见银山申请世界遗产成功。2014年6月,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及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7月,明治产业革命遗址群申请世界遗产成功。短短8年内,三处工业文化遗产的成功申请表明,日本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走在了亚洲前列。

富冈制丝场设立于1872年明治维新的近代化革新浪潮中,是明治政府为改善日本生丝质量,向法国等引进技术和培训人员而设立的一所示范性机器制丝工场。在实现技术引进,并完成国内技术人员培训后,政府将富冈制丝场转向民营,先后由三井家、原家接手经营。1938年,工场独立成立株式会社富冈制丝所。1939年,工场与日本最大的制丝公司片仓制丝纺织株式会社(即现在的片仓工业株式会社)合并。工场的生产经营活动一直持续至1987年,此时,日本的产业布局逐渐倾向于高附加值工业产品,且因为生丝价格低迷,工场只得停业。工场区内保存了自明治时期至战后的大量工业建筑以及配套的工人生活设施,尤其是明治时期的工场建筑,日本全国能完整保留至今也仅有富冈制丝场。

片仓工业在工场停止运营后,采取了不出租、不转卖、不破坏的政策,将厂区划归片仓集团下的不动产部经营。但纯粹地保存这一工业遗产,成本巨大,每年为此需支付固定资产税2 000万日元、维护费用1亿日元,这成为集团的一个沉重负担。

此时,地方尝试对富冈制丝场进行新的开发利用,发挥其社会教育和旅游观光的功能。从1995年开始,富冈市长与片仓工业开始就利用富冈制丝场进行交涉。2003年,群马县知事建议以世界遗产申报为目标,开发富冈制丝场。2004年12月,群马县知事、富冈市长和片仓工业株式会社社长三方就开发达成合意。2005年,片仓工业将富冈制丝场捐赠给地方,其中制丝场建筑全部无偿赠与,土地则采取有偿转卖的方式。片仓工业完成了工场遗迹保全的历史任务,同时,从企业经营而言,片仓工业也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开支负担,将资产转让至能让其更好发挥社会效用的所有者手中,地方政府开始正式接手富冈制丝场的工业遗产开发任务,通过产权的灵活转移,资源重新得到了优化配置。

石見银山位于日本海沿岸岛根县中部,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银矿山,是亚洲首例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16世纪至17世纪期间开采和提炼银子的石见银山,这里的银产量曾占全球的30%。它有11处遗迹遗构追加登录,包括矿山、坑道,以及矿山城镇、银运输和出口的道路和港口等,展示了白银采掘、冶炼、运输等的整个流程。

2001年,日本的申遗团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下,重点阐释石见银山以人力为基础的集约型矿山开发和“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普通矿山采用火药开山,露天采掘,而石见银山是人工开凿坑道,横向采掘,仅挖矿脉,避免破坏山体;冶炼方面,没有因为需要木炭燃料而乱砍滥伐,而是在有序砍伐的同时进行规划补植;由于采用灰吹法冶炼,没有产生水银等有害物质,银山的水和植被都未受到侵害,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也没有造成矿区病……

21世纪最需要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型的开发模式,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变化终于使石见银山于当年6月申遗成功。申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确立了恰当的主题和理念。不过,今天这里遗产保护也存在资金和人力不足,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导致基础设施难以建设等一些困难。

对此,石见银山世界遗产中心首先将区分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别制定保护对策,避免因过度限制而难以改建或开发;其次,将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形成在生活中随手保护遗产的轻松氛围。比如看到遗址需修复处就及时报告负责部门等;最后,还要培养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接班人,持续邀请全国历史、设计、建筑等专业大学生实地探访遗址。

(责任编辑:江 山)

猜你喜欢

鲁尔区铁桥制丝
思辨式阅读任务
思辨式阅读任务
基于责任矩阵的卷烟制丝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索
烟草制丝车间的除尘技术探究
教海拾贝时间视角切入 探究区域发展
落日余晖下的鲁尔区
铁桥
制丝工艺中真空渗透的测控与信息化系统
GIS辅助“区域发展”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