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泰兴市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与防控措施
2017-05-10徐优良张爱华任寿美蔡宏芹包志军
徐优良 张爱华 任寿美 蔡宏芹 包志军 卜 锋
(江苏省泰兴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225400)
2015年泰兴市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与防控措施
徐优良 张爱华 任寿美 蔡宏芹 包志军 卜 锋
(江苏省泰兴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225400)
2015年江苏省泰兴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早、发生重,自然条件下呈大发生势态。根据监测预警结果,现从菌源、品种、气象、人为因素等方面,系统分析了2015年泰兴市小麦白粉病重发生原因,并依据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耐病性、不同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效差异,提出了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综合防控措施
2015年江苏省泰兴市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为4.01万hm2,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5%,最终严重发病面积达1.09万hm2,当年因小麦白粉病造成的损失占小麦总损失的50%左右,为2015年泰兴市危害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为给今后泰兴市准确测报与及时防治小麦白粉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5年泰兴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大发生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1 2015年泰兴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
主要表现为见病早、发生面广、发病率高,前期扩展快、发病重,防治后病情控制较好,大面积中等发生。
1.1 发病早,发生面广,发病率高
2015年小麦白粉病于3月14日查见病株,3月下旬普遍发病。3月底发病田块占71.0%,平均病株率(下简称病株率)5.6%,幅度0~52.0%;平均病叶率(下简称病叶率)2.0%,幅度0~15.3%,是近20年来发病最早、同期发病最重的一年。
1.2 前期扩展快,发病重
据系统田观察(小麦品种为易感品种“宁麦13号”),3月30日、4月7日、4月14日、4月21日的病株率分别为10.1%、30.8%、45.4%、75.5%,病叶率分别为3.5%、14.2%、27.1%、59.0%。最终5月4日调查,病株率为99.2%,病叶率为92.6%,平均病指为29.8,其扩展速度和病情严重程度也是20年来最快、最重的一年。
1.3 防治后病情控制较好,大面积中等发生
全市防治后病株为77%,幅度3%~100%;病叶率为63.8%,幅度1.3%~100%;病指平均22.1,幅度0.2~62.4。其中,病叶率在5%以下的田块面积占14%,病叶率在5%~20%的占6%,病叶率在20%~50%的占16%,病叶率在50%~80%的占20%,病叶率在80%以上的占44%。实际发生程度属中等发生。
1.4 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大
2014年秋在泰兴市曲霞镇张匡村进行了小麦品比试验,供试品种有12个,为观察其对白粉病的抗病性,一直未用药防治,分别于2015年4月24日和5月12日对白粉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4月24日,“扬麦22”、“镇麦10号”基本不发病,其次是“浩麦一号”、“扬麦20”、“扬麦23”发病较轻,“扬幅麦4号”、“扬富麦1号”发病一般,而“宁麦19”、“苏麦8号”、“苏科麦1号”、“苏麦188”发病均较重,“宁麦13”发病最重;5月12日,仍以“扬麦22”、“镇麦10号”发病最轻,其次是“浩麦一号”发病一般,其余品种均发病较重(见表1)。
表1 不同品种间白粉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1.5 不同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效差异大
为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在泰兴市虹桥镇三桥村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比较试验。由表2可知,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每667 m2用47%多·酮125 g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其病指防效为75.2%;其次是每667 m2用47%多·酮100 g、15%丙环·戊唑醇100 mL、80%戊唑·多菌灵60 g,其病指防效分别为68.5%、65.0%、63.8%;再次是每667 m2用45%戊唑·咪鲜胺40 g、25%咪鲜胺48 mL,其病指防效分别为57.6%、49.2%;防效较差的是每667 m2用25%戊唑醇24 g,其病指防效为38.5%;防效最差的是每667 m2用25%氰烯菌酯100 mL,其病指防效只有14.4%。
2 2015年泰兴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分析
经总结分析,由于2015年泰兴市气象、菌源、品种、人为因素等方面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扩展,从而导致小麦白粉病发生早、发生重。
表2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比较
2.1 气候条件适宜是白粉病发生早、发生重的主导因素[2,3]
2.1.1 气温偏高有利于白粉病早发
2015年1~3月泰兴市月平均气温分别为4.8 ℃、5.9℃、9.8 ℃,分别比常年同期高2 ℃、1.1 ℃、1 ℃,这样的气温正处于白粉病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2~20 ℃)内(见表3),气温条件较有利于白粉病早发。另据资料[2]显示,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白粉病孢子潜育期越短。
2.1.2 光照偏少减少了白粉病重发生的抑制因素
据资料[2]显示,阳光直射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尤其是紫外光。而2015年1~3月的月日照总时数分别为111.2 h、109.9 h、130.5 h,分别比常年少22.7 h、16.6 h、15.6 h(见表3),偏少的光照减少了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2.1.3 湿度适宜有利于白粉病的扩展蔓延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见表3),泰兴市2015年1月各旬雨日数分别为2 d、2 d、5 d,2月各旬雨日数分别为3 d、3 d、7 d,3月各旬雨日数分别为6 d、7 d、3 d,多以过程性降雨天气为主,这为白粉病子囊孢子的形成和释放提供了较好的高湿条件(子囊孢子形成要求100%相对湿度,释放也需要在高湿条件下才能完成)。虽然1~3月雨日数较多,但降水量却比常年少,其月降水量分别为33.8 mm、42.3 mm、71.3 mm,分别比常年少15.1 mm、6.9 mm、7.1 mm,适量降雨又非常有利于白粉病的传播和扩展(据资料显示,雨水太多对其传播不利、在发病关键时期降雨过多能抑制其病害发展)。另据气象资料显示,2015年1~3月的月平均湿度分别为69%、72%、76%,均符合白粉病分生孢子侵染要求的相对湿度(65%以上),所以2015年春季干干湿湿的气候条件不但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扩展,从而导致2015年白粉病重发生。
2.2 种子带菌和带病残体的积累为翌年发病提供了较充足的菌源[4]
2014年泰兴市部分地区小麦白粉病重发生,造成种子和残体带菌率高,加之近年来,各层各级严抓“秸秆禁烧”、倡导秸秆还田,势必造成2014年部分病残体不能被及时焚毁,为翌年发病积累了充足的菌源。
表3 2015年1~3月泰兴市气象资料与常年同期比较
2.3 大面积种植易感病的小麦品种是小麦白粉病重发生的关键因素
小麦白粉病病菌存在生理专化现象,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有显著的抗性差异。2015年泰兴市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有“宁麦13”、“苏麦188”、“扬辐麦4号”等,从品比试验的发病情况来看,这几个品种均对白粉病相对较感病,尤其是发病最重的“宁麦13”,种植面积达3万hm2,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73%。
2.4 部分田块防治措施不到位,为小麦白粉病大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一直发生较轻,主要靠小麦穗期开展“一喷三防”时兼治,对小麦白粉病开展专题防治的意识不强,且少部分农户在穗期“一喷三防”时,仍按往年的防治经验用药,仅使用了中央财政免费发放的农药,未能按技术要求增加三唑酮的使用量,导致这部分田块白粉病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后期病情发生较重。
3 泰兴市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控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
根据品种抗性和历年发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品种布局,尽量选用抗病品种种植,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
3.1.2 提高栽培水平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群体透光通风不良、抗病力下降;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间渍水,保证植株生长健壮。
3.1.3 清除田间病残体及自生麦苗
在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并将田间病残体带出麦田焚烧灭菌,减少病源;结合中耕除草,做到干净、彻底地清除田间自生麦苗。
3.2 化学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要按照治早、治点保面、控制流行的原则,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2.1 药剂拌种
秋播时用15%三唑酮50 g拌种50~60 kg,充分拌匀后,堆闷6~8 h后即可播种。三唑酮拌种时应注意:只能干拌,不能湿拌,现拌现用,过湿土壤和雨天不宜播拌药种子,拌药时要求均匀,并严格掌握用药量,以免产生药害。
3.2.2 药剂喷雾
应在大田病株率达10%时及时开展防治,不要等小麦穗期“一喷三防”时再兼治,每667 m2用三唑酮有效成分9~15 g对水喷雾,一般喷施2次以上,每次间隔7~10 d。
4 讨 论
4.1 关于确保防治药剂剂量的探讨
近年来,泰兴小麦白粉病一直未大发生,而2015年突然大发生,农户思想上麻痹大意,仍按往年的经验进行防治,且满足于中央财政对小麦“一喷三防”的补助物资,不补加药剂,这势必造成用药量严重不足。今后如遇小麦白粉病大发生,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户掌握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外,还要尽可能选用对白粉病有较好防效的药剂,且用药量要足。
4.2 关于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的探讨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时间是否可提早到3月上中旬,在防治小麦纹枯病时对白粉病进行预防,这有待今后进一步试验研究。与此同时,为确保大面积生产上对小麦白粉病进行及时防治,应在实施中央财政对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时,适当提前组织补助物资的发放工作。
[1]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12.
[2] 裘维蕃,吴友三,范怀忠,等,农业植物病理学[M].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14-118.
[3] 王士龙,牟芬,杨艳.淄博市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48,51.
[4] 程珂蕊.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种业导刊, 2010(8):32-33.
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