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衰落型村庄的几点思考
2017-05-09蒋祥
蒋 祥
(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关于衰落型村庄的几点思考
蒋 祥
(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分析了衰落型村庄的产生原因,结合衰落型村庄的特性,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角度,阐述了衰落型村庄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治策略,从而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衰落型村庄,城镇化,人口结构,土地资源
1 研究背景
农村劳动力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逐步定居于城市,农村逐步衰落,是国际上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但在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传统农业村的衰落问题更为复杂、更为严重。改革开放之后,被束缚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集聚,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传统农业村出现大量“人走房空”的现象(如图1所示),由局部向区域扩散,发展为村域成片废弃和整村闲置。农业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农村地域衰落,由此产生大量的“衰落型村庄”。
村庄衰落直接导致农村“三留人口”(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增多,农业人口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则会深层次影响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庄大量撤并,农村的衰落已成为新型城镇化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要素公平配置的难题。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衰落型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已成为保障经济发展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要求。
2 研究衰落型村庄发展的现实意义
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构建“美丽乡村”的需要。
农村“衰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不到位。很多乡村的进村山路依然盘旋曲折,崎岖狭窄;村内巷道多无硬化,道路犬牙交错,毫无章法;水电设施无法入户,厕所均为旱厕,亦无排水设施,垃圾随处可见。由于基础设施的匮乏,村民生活条件艰苦,多数村民选择外迁进入城镇。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村庄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特色相和谐,吸引村民重新落户农村,对改善当地生活条件、保护村落乡土特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虽然《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了近8年,但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和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村庄衰落的原因和探寻“衰落型村庄”整治的重点和难点,以求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对村镇的发展建设起到指导意义。
3)保护农用地,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一户多宅、非法占地的现象非常严重,村镇建设用地混乱,土地浪费已演变成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土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也在同步膨胀,人地矛盾将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要缓解人地矛盾,必须着眼于现有的存量用地,通过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本研究希望通过探寻“衰落型村庄”的治理思路,保护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贡献一份力量。
3 衰落型村庄的成因
城镇化对传统农业村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对传统农业村的衰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无论从人口、用地、资源上都逐步遭城镇化“侵蚀”,城镇化和非农化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1)从时间性上看,城镇化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改变农村现有的生活状况。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逐步加快,农村常住人口的大量流失,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逐步肢解,农业村也在加速消亡,“衰落型村庄”正是在这样的影响下慢慢形成的。
2)从空间特征来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与传统农业村的“空心化”。城镇化直接导致村庄人口数量减少,部分村民转变为市民,引起大量传统农业村的消失。与此并存的情况是,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立足,大量村民以“农民工”的形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季节性地迁徙,使农业村的“衰落”出现了季节性的特征。
3)从就业角度上看,城镇化使原来的农业人口走入城镇,出现了“农民工”这种亦工亦农的双重身份。农民工主要生活在城市,只有农忙或节假日才选择回村,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减少,生产效率降低,甚至出现耕地抛荒,村落破败的现象。虽然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有时会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农民工的出现意味着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瓦解,村庄的衰落也在所难免。
4 衰落型村庄的特征
传统村庄在衰落中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冲击,农村在经济发展上遭遇“瓶颈”。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从1978年的67.6%下降到2008年的32%,30年间下降了35.6%。衰落型村庄的留守人口,大多依赖传统种植业为生,乡村经济缺少其他产业支撑,这是这些村庄无法提高经济水平的因素之一。
2)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伴随着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青壮年劳动力加速流失,传统农村剩下的只有老弱妇孺,且随着老年人离世,农村人口“青黄不接”,传统农业村人口“人丁凋零”。由于留守人员缺少社会和家人的关注,农村也逐渐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3)村民养老遭遇难题。现今的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问题。传统农业村在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养老不可避免成为其治理的薄弱环节。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村中老人和子女之间缺乏感情上的沟通,同时老人无法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的支持和照料,游离于子女家庭之外。
4)村庄整体衰落。随着城镇化将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吸引到城市,传统农业村存续千年的“差序格局”状态已经被打破。村中大量房屋无人居住,农田荒芜,传统的农业经济已无法将村民联系在一起,处处呈现破败景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传统农业村正在不断受到“侵蚀”,而且极有可能最终消亡(见图2)。
5 衰落型村庄的危害
1)浪费土地资源。我国因自然原因,耕地开发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城市则因人口规模的不断攀升而大肆侵吞其周边的耕地,更加剧了人地矛盾问题。耕地的占用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和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生境的变化则会造成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
2)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石。大量人力资源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绝大多数村庄衰落的显著特征。能够流入城市并逐步稳定下来的农民,大多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这样的人力资本抽离意味着大量资本减少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投入。投入减少的乘数效应将逐步造成农村产业的空洞化,如不及时治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受此拖累。
3)浪费建设资金。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新房,大量的弃旧建新,空闲房屋逐步增多。多数村民放弃维修老宅,年久失修的老宅极易造成倒塌事故,反而成为村庄的安全隐患。由于村民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房,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落后,多数道路无铺装,给水、排水设施不到位,环卫设施的缺失更是造成垃圾遍地。加之多数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只是过年过节才留居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的后劲。
4)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民以食为天”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而振兴农村经济、保证农民富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衰落型村庄”的大量蔓延将导致农村居住环境的持续恶化,而部分“农民工”由于失业而变成“流民”,既不利于农村的繁荣,又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6 解决思路研判
为促进城乡公平发展,切实解决农村落后和逐步衰落的问题,中央乃至地方政府都在寻找解决途径,如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以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本文建议结合各级政府政策,分析衰落型村庄的自身特点及其成因,对衰落型村庄进行优劣分类。自然淘汰劣势村庄,挑选出生存环境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制定发展思路。
1)思路一:整合。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域(县域)村庄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对村民意愿进行实地摸底,提出整合发展思路。对村庄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集中安置,解决上学、养老,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引导村民向生存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集中。政府要重视城乡规划,严格实施。做好城乡撤乡建镇、撤村并点工作。对环境恶劣、人口极少的少数村庄适度淘汰。允许土地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流转,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搞好集中种植,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2)思路二:治理。对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政府加大村庄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留住村民,进而吸引城市居民。a.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发展规划。村民以传统的农耕为生,缺乏其他经济来源,经济上自给自足,村内建设因缺乏统一规划而陷入无序,村庄发展缺乏活力。村庄要发展,需以发展规划为引领,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引导农村发展。由于农村人才匮乏,这就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编制村庄规划。b.以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为铺垫,引导政府资金向农村倾斜。农村的衰落,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又与政府资金的投入有很大关系。我国“城乡分治”二元经济体制造成资金向农村流动量少,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更新缓慢,发展滞后。因此,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政府资金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乡村区域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城区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c.引进开发商,政企合作。考虑到政府财力有限,而衰落型村庄的经济在不断下行,均不能完全承担开发建设所需的全部资金,因此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开发商参与农村建设则显得十分必要。对村庄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适当的引进开发商,在不破坏乡村环境的前提下,盘活农村经济。
7 研究结论
本文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从村庄衰落的成因和特征两方面对村庄衰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了衰落型村庄的危害,并以此为基础从整合和治理两方面提出解决思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推动村庄建设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方面力度日益增强,衰落型村庄应主动抓住机遇,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吸引人口回流农村,成为解决“城市病”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举措。
[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
[2] 丁雨佳.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36):174-175.
[3] 王 尉,郭 冲.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的解决[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5):18-22.
Consideration on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Jiang Xiang
(RonghaichuanUrban-RuralPlanningDesignCo.,Ltd,Taiyuan030027,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causes. Combining with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features,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land resour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describes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hazard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ocessing strategies, so as to arouse rural development vigor and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l construction.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land resource
1009-6825(2017)09-0009-03
2017-01-18
蒋 祥(1982- ),男,工程师
K29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