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
2017-05-09卓开党张宁宁
卓开党++张宁宁
【摘 要】小学阶段,如何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生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呢? 下文从教学与现实情境入手阐述之。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现实情境 数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48-02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如何让小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一、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教师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②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③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力。如:要给家里的客厅地面铺设地板,问要买多少平米的地板砖?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可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开始,得出客厅的长与宽,并与实际的每块地板砖面积比较,需要多少块地板砖,这样,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这些问题运用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样,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
二、创设恰当的现实问题情境
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地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得到规律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学生众说纷纭,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能说明你的猜想合理性吗?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也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和空隙部分。这样,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了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和创新的乐趣。
三、重视提问方法及指导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儿童特点是好奇、好问,求知欲强,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先计算11÷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商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以往的课堂教学时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无从质疑。教师要在提问方式上可给予指导,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数学课程新标准》强调数学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探索,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整节课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得出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把握住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这样,实现了学生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发展需要,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