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让课堂充满活力
2017-05-09陈小曼
陈小曼
笔者以粤教版教材“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两处教学片段为例,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过程中的“火花”
[第一处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生活情境:我爸妈总叫我帮忙做家务,可我不太喜欢做家务,但是最近缺少零花钱花。于是我就想出与爸爸签订家务合同。家务合同内容如下:本人拖地一次,爸爸就给2元;洗一次碗,给1元;倒一次垃圾,给0.5元……
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里讨论“做家务领取报酬,你认为公平与否?”,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以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的角色进行二次备课,收集和听取学生的意见,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
课堂提问如下:
师:做家务领取报酬,你认为公平与否?
生1:不公平。做家务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们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方式。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你是否同意?
讲台下突然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同学们都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可是,在刚才的讨论活动过程中,却又不同声音的存在。是同学们害怕说错还是不愿意当众分享他们的想法呢?于是,笔者决定邀请有不同想法的同学发言。
师:大部分同学们都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可是,老师在刚才的讨论活动中,发现了部分同学有不同的想法。我们邀请个别代表说说看他们的想法,好不好?
在大家的掌声中,有位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
生2:我认为:做家务领取报酬是公平的。因为做家务本身是一种劳动,有付出就有收获,难道不应该吗?
这个观点的提出瞬间打破了教室里的宁静,它预示着一场头脑风暴即将到来。
师:同学们对这个观点又是怎么看的?
生3:我支持这个观点。我们做家务,付出了体力劳动,理应拿到报酬。不是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嘛!
生2:如果你认为你付出劳动就应该拿到报酬,那么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到这么大,是不是也要向我们收取费用?你爸妈收过你一分钱吗?
生4:现如今,做家务领取报酬是很多家庭的普遍做法,而且这是父母自愿的,我觉得没什么不妥!
生5:爸妈不给你报酬,你就不做家务吗?为父母分担家务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
……
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正如上面这位同学所说,咱爸妈对咱们的养育也是一种付出,他们收取过费用嘛?他们付出的又岂止是金钱?所以,从公平合作的角度讲,做家务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们回报父母,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现如今,很多家长也用采用家务劳动有偿化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这个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呢?
生:爸妈应该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独立能力。
[剖析]教师以一位倾听者、观察者的角色参与到小组讨论的环节,暂时对小组讨论不发表评论,让小组成员轻松地畅所欲言。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并及时抓住生成资源,进行二次备课,制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对惯性思维造成冲击,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辩证地看待某些生活现象。
[第二处教学片段]
第一次授课:教师呈现生活情境:我不喜欢学习,上课老是犯困,作业也经常欠交。一次,我和同桌在课堂上说话,老师就点名批评我们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学习,我觉得很没面子,一气之下顶撞了老师。
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里讨论“请你从公平的角度,评析这位同学的行为?”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在巡查的时候发现,多数小组不到2分钟的时间已经讨论完毕,同学们的看法基本一致。
课堂提问如下:
师:从公平的角度,你怎样评析这位同学的行为?
生:情境中的同学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他课堂上说话并且顶撞老师,对老师是不公平的,对同学也是不公平的。
[剖析]在课堂的讨论中,笔者发现同学们的讨论不激烈。在課堂的提问过程中,学生也反应不够热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生活情境设置方面,材料中主人公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浅显易懂,且有刻意加工的嫌疑,缺乏真实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样的情境设置注定是无效的。呈现学生不感兴趣或脱离实际的问题,会使他们产生倦怠,这种生搬硬套的说教式,无法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也不会有太深的情感体验,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同。于是,笔者对材料做了修改,展开第二次授课。
第二次授课:有一次,同桌在课堂上向我请教问题,当我为他讲解时,老师就点名批评我们,我觉得很委屈,觉得老师小题大做。
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里讨论“请你从公平的角度,评析这位同学的行为?”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
教师观察、倾听各小组的讨论,做好二次备课的准备。
课堂提问如下:
师:从公平的角度,你怎么评析这位同学的行为?
生1:这位同学的做法对老师是不公平的。上课就应该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的劳动。
生2: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做法情有可原。毕竟他是在帮助别人。
生3:为了帮助别人而随意违法课堂纪律,请问,对老师公平吗?对同学们公平吗?
……
[剖析]在第一次授课后,笔者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通过调查,访谈,收集案例,力求在设置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惑。在第二次授课中,同学们能感同身受,在似曾相识的问题上大胆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效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把同学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对两难问题的抉择,这样的思想交锋,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还是道德的提升,大多数同学在讨论中,明白了公平的合作需要遵守规则,需要尊重别人。
二、思辨让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要教育学生形成重要的能力,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落实到课堂实践,也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师更应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它是从理性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平等和谐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处在这一阶段的初中生们在公众场合常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在课堂上,时常表现为不敢参与讨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回答问题。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做好观察者和倾听者的角色,让学生放下“包袱”,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都应该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害羞又腼腆的学生,要充分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敢于发言。这样的课堂在学生的参与和解读下变得更加丰富,更有生命力。
(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思品课堂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流于形式,生活情境的设置常常出现单一、极端或与学生实际生活不贴切等问题。这样的生活情境既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益于学生培养主动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阶段,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把相关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有效的生活情境必须符合几个特点:第一,生活情境要有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第二,生活情境要有讨论争辩的价值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和争辩的过程中,思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