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7-05-09陈绍芳
陈绍芳
【摘 要】初中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知识掌握量小,而阅读恰好能有效扩充其知识的储备量。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63-02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夯实基础,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知识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顺畅的阅读而从中体味到学习乐趣,逐步形成学习的自觉意识。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初中阶段,在一些基础的阅读技能方面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一些相关工具书籍的使用也有了大致了解。这为促进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首先应立足课内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更全面的基础语言知识,通过多方面字音、字义、相关字、相关词等知识的学习逐步深入学习区分、判断文句结构、掌握不同文体的特征以及对文体结构进行分析的技巧。为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打好知识基础。
二、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讀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的,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在教学实践中,设疑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起始于学生对语文的“感知”,即通过泛读,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写了什么,接着再发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通过精读,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领悟文章结构安排的特色,最后是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即通过“研读”,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首先让学生泛读,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是写父亲为“我”送行时去买桔子的背影。再让学生通过精读,理解文中为什么要写“我”的几次流泪,为什么要写买桔子过铁道时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最后,通过研读,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父子深情”,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感受,并模仿本文,写出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以达到知识的运用及迁移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阅读感受的体验,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所阅读的作品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五、注重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执教七年级《小巷深处》时,要引导学生读懂文中“我”对养母感情的变化过程实际是“我”读懂母亲,读懂母爱的过程——一位善良、无私的母亲,她有着中国女性勤劳持家、默默忍让、无私付出的美德,她对孩子倾注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她的一言一行中所蕴含的爱都渗透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所以在默读要求中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句”划、读、思、议,激发了每个学生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并在引导学生捕捉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时反复品读、感悟,注重交流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课中,每个学生都有句子找,都有话说,找到说对的同时我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这样学生学习语文信心有了,参与的热情就更高涨……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学生是被评价对象,教师是绝对评价者,家长一般是观望者的评价状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是自主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更要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总之,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要力求“活”起来,力戒“死”下去。只有“活”起来,才给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产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如鱼得水,游向海洋。
参考文献:
[1]邓朗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07年03期
[2]李兴德;初中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