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摆脱“三厌”困境初探
2017-05-09叶仁香
叶仁香
【摘 要】目前很多中职生厌上《体育与健康》课、厌学习、厌锻炼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探求“三厌”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使学生摆脱困境。
【关键词】摆脱 “三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03-01
1.研究目的:
通过对“三厌”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探讨、使学生摆脱“三厌”困境,朝着“好上课”、“好练”、 “练好”方向发展。
2.研究方法:
访谈法、文献法、经验法
3.产生原因与解决途经
3.1产生原因
3.1.1学生在上课、练习获得成功、满足体验比在玩电子游戏机、电脑、看电视难;
3.1.2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作用对正处在精力充沛的中职生很难体验到其好处;
3.1.3体育锻炼习惯在中小学没养成,锻炼的意识薄弱,甚至有抵触;
3.1.4学生对体育项目原理、作用,对其体能了解不深,无法进行有效锻炼;
3.1.5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未成熟的矛盾时期,易产生情绪多变,叛逆心理重[1];
3.1.6体育教师对锻炼、教学不重视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1.7小学至初中的教学项目基本相同,有些场地、器材相对滞后,导致中职生感到上课枯燥、没兴趣、产生怕练、不练现象。
3.2解决途径
3.2.1纠正学生对体育的不良认知,使学生自觉自为地锻炼。
心理学家证实,影响人行为是人对此事看法。当学生认为上《体育与健康课》、锻炼没用,易受伤,对身体无益,动作不美被同学、教师讥笑等不良认知下,他锻炼积极性一定不高甚至抗拒。因此,要纠正学生对体育不良认知,摆正身体、学习辩证关系,把提高自身素质同实现自己抱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上课、锻炼对身体素质、交往的重要性,建立好的认知,使学生锻炼积极性得到提高。
3.2.2培育学生学习、锻炼适度的动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是指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都知这道理,但在教学中授“鱼”比授“渔”的多,原因教师把现有知识传给学生容易,但要让学生掌握方法却更难。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完成的动作,教师应让其多感受如何完成动作最恰当最安全,并寻求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对新动作,教师除示范外,要讲清动作原理与练习方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减少对练新动作的畏惧情绪,提高自信;学生练习碰到困难,教师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法,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做事方法,这才是体育教师职业的正道。即使学生掌握方法和原理,但如果他不想练习,他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定不高,这就是比方法和原理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和内在动机,思想决定行为,内因决定外因。因此,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这种的“欲”是来自于内心的兴趣、愿望和为之而努力的激情,它时刻影响着人的行为,它超越方法论,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途径,使学生的“欲”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提升学生主动探求的愿望和能力,体育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使学生对体育保持长久兴趣,锻炼动机不强,学生没有明确的锻炼目标和计划,缺乏自信心和锻炼兴趣,表现出三天打鱼,四天晒网;锻炼动机过强会劳逸无度,打疲劳战,过于追求完美,锻炼焦虑,伴随很多不良生理心理症状,使学生的心理生理过度疲劳,感到不舒服,难以持久;只有在适度锻煉动机下,身心舒畅,不易分心,注意力才会集中,学生才更能体验锻炼带来舒心活体的感受,锻炼才会持久。因此,体育教学要培养适度锻炼动机并加以巩固,这样学习、锻炼才会持久。
3.2.3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策略和技术技巧,把握好量与质关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技术是发挥学生机体能力最合理、最有效完成动作的方法【2】,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能让学生有成就感,产生愉悦心情,提高自信心。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原理和对身体作用,知道那个环节易出现问题,那个动作容易受伤以及如何避免发生,教会学生学习技术、掌握技术的策略和动作技巧,制定适合自身锻炼方案,觉察掌握技术对身材匀称、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作用,享受练习过程中成功体验、情绪的宣泄。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体育教学的课堂节奏,合理安排练习的量、强度和难度。练习过多、过难,超出学生运动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学生会产生困惑、疲劳、厌烦等不良情绪;运动量小,练习单调,学生完成轻而易举,很难产生成功情绪体验。因此,要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2.4加强心理训练,培育顽强意志品质。
学生处在身心不协调,自我意识高涨时期,拥有强烈自省,容易陷入偏执,表现出好动,易分心,情绪不稳定,易产生畏难、消极的情绪[3],因此,需要加强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指有目的对个体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心理稳定和成熟,培养顽强意志,增强自信心,并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顽强意志品质是掌握、提高、完成技术和动作的精神力量,体育运动一般都具竞争性、并伴着疲劳、紧张、艰苦等特点,如果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很难完成各项运动,更别谈持之以恒的学习、锻炼。
3.2.5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高水平球类比赛或艺术体操表演获得感官满足,使学生精神获得愉悦,气质得到塑造,情操得到陶冶,提高欣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3.2.6选择具有长远锻炼意义和价值的项目。
目前中职体育教学很多还是传授竞技性项目,有些竞技性项目如跳高架、跨栏或铅球无法在业余时间去锻炼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是老师该考虑的问题。很多教学是为了运动会比赛、体能测验,不管学生喜欢与否,是否能促进身心健康,很多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现在的活动、交往需求,学生不爱练、不愿练。因此,体育教学尽量安排身体有帮助和对将要从事职业相适应的项目,学生才会主动练。
3.2.7“寓教于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绪、行为相互影响,学生有探究、追随、模仿的心理,尤其是教师的情绪表现方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例:遇到学生学习不配合、不主动,体育教师采用的踢、打、骂、罚跑、罚站、罚俯卧撑等简单粗暴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过激情绪激烈反应, 有时会引起学生不经意效仿,这是由教师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学生易产生内心冲突,一方面,觉得要服从体育老师的权威,以获得某些需求;另一方面,又讨厌体育老师不良情绪及行为,这种冲突使学生心情不畅,不知不觉把冲突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的表现在行为上。如不学、不练,甚至通过打闹、打架、强迫动作、说谎、逃课发泄内心不满。 因此,体育老师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法,面部表情、体态、手势等情绪表现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那种意境高远的体态语言和健康情绪表现,更易让中职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绪调节陶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寓教于乐”与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胜过多种教育。
3.2.8教师要明已责、尽所能完成育人任务。
体育教学中,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课的任务、目标难以实现,容易产生受挫感,易失去自信,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体育教师要观其色,察其行,采用引导、理解、包容等对症下药措施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接纳、尊重、学生会很快回归集体练习,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心情舒畅。 学生心情舒畅,锻炼更有激情、心理更阳光更健康,免疫力增强、身体才会健康。身体好了、心情舒畅、心理更健康,自然更加爱上体育课,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就会崇拜、效仿跟从,产生正能量,形成爱上爱学爱练。
总之,要想走出“三厌”的怪圈,体育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育体”又“育心”,不断探索、创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由原来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了“我要学”,“我要练”,教学改革才有成效,才能摆脱“三厌”困境。
参考文献:
[1][3]李焰 ,雷雳.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9年7月第1版
[2]钱杰.试论体育课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0,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