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7-05-09吴茂莹
吴茂莹
【摘 要】现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许多色彩鲜艳、活泼生动的插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在教学实践中,巧用插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插图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93-01
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不是书本的装饰品,而是课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课前利用插图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阅读期待;课中借助插图,提高听、说、读、写训练的效率;课后利用插图做好拓展想象、总结延伸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插图的有效运用方法。
一、借用插图,激起识字欲望
新课标语文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识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只用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学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既枯燥又困难,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更是一大障碍。这就要求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在方法上下功夫,采取多种渠道进行识字教学,用活泼、新颖的方法唤醒学生对识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利用插图就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如在教学第一册《口耳目》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激起学生的识字欲望后,再让他们借助拼音读生字,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生字与插图中相对应的物品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插图中其象形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象形字的由来和特点,以便学生举一反三,去认识更多的象形字。
二、巧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一事物充满兴趣,就会激活探究的思维,满怀热情,废寝忘食的想去了解和掌握这一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中,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加深刻。可见,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激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关键所在。而小学生具有喜欢色彩鲜艳,美丽的事物,这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效果。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富有童趣,并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比文字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借助这些形象生动的插图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去阅读语文,寻求答案。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并没有直接从课文入手,而是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并根据插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壁虎借尾巴,小鱼、老牛、燕子他们说了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呢?”“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它在想什么呢?”“小壁虎到底向谁借到了尾巴?”这一连串的问题,结合栩栩如生的插图,能够极大的激起学生的想象和想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带着想象、好奇和想知道答案的急切心理,能够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三、使用插图要以学生为本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真理是生来便根植于每个人心里的,却不是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因此教师要以问答或辩论的方式来使学生通过解决内心的认识矛盾,引导、暗示学生对自己得出结论。”这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核心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使用插图时必须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从“以学生为本”出发,教师使用课本插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兴趣、性格特征。对插图的使用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使插图的功用得到充分开发。
四、巧用插圖拓展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如此的重要,课本的插图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课堂,一幅小小的插图成为了我们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和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载体。如三年级下册第30课《西门豹》一课,写了西门豹到邺的地方巧妙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并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的故事。学完课文后,教师仍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河伯要娶媳妇这一天,西门豹来漳河惩处巫婆和官绅时,如果官绅向西门豹行贿,会发生什么故事?”“如果西门豹迟来一步,故事又会是怎样?”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打开了,一个个精彩、离奇的故事也便诞生了。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一课,写了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一个瓶子,可瓶口小,瓶子的水不多,它想办法放进小石子,乌鸦喝着了水的事。学完课文后,教师仍然借助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图上还有哪些东西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学生的答案多样:用大石块旁边的水草叶当吸管用也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乌鸦还可以用自己身上的羽毛伸进瓶口蘸到水,慢慢地舔……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
五、巧用插图引情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而且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很多,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放到文章中设身处地去想等,然而有很多学生思维并不开阔,不一定能按老师的思路想开去。在这种情况下,插图就可助一臂之力。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中的插图。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没有慌”和“小朋友都慌了”的动作和表情,启发想象:小朋友掉进缸里后,其他小朋友怎么叫?怎样喊?司马光怎样砸缸?通过观察静态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填充”故事的过程,也就体会到了司马光“遇事勇敢沉着、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也懂得了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总之,教材课本是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我们在探索多种新式教学方式的时候,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课堂教学效率、课文氛围营造而背离课本。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原本的价值。教材中的插图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合理运用课文插图。
参考文献:
[1]高玉.别让“模糊”成“糊涂”——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初探[J]. 2001.
[2]赵毅.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2006.
[3]邹华.激 励——朗读教学的法宝[J].小学青年教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