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创造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7-05-09李菊景
李菊景
摘 要:创造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在素质教育,经济全球化、国家创新体系等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创造的含义日益丰富,对于它的界定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就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提出一些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创造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造能力概述
我们可把创造力簡要地界定为:在各种实践中提供新颖的、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一种成分和表现形式,是创造力的外显。
创造力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创造力对于人来说并不是天生的、神秘的,也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它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或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激发出来。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学科,比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并且目前也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于这些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
这里的创造潜质是指创造的目标、创造的意志、创造的精神等。巨大的动力来源于伟大的目标,创造的目标是创造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直接的推动力量。没有创造的目标,就不会有创造的行动,也不会干出伟大的事业。创造的意志是创造的条件和保证。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认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能百折不饶、勇往直前。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能力,就不会墨守成规,就会多疑善问,质疑权威,积极开拓,勇于创造。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创造潜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创造性心理是创造力的基础。有创造力的人,不仅具有独创、立异、新颖、流畅等创造思维活动的特征,而且具有比常人突出的非智力因素,体现出积极的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力的人,多具有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多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多具有勤奋、勇敢、谦虚、谨慎的性格特征,多具有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敢于负责的牺牲精神。他们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有容忍、接受和悦纳力;他们对显然矛盾的事物,并不感到吃惊,也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而是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兴趣;他们很少顾虑错误和危险,认为错误是获得新信息和进步的机会,“失败是成功之母”;他们对认识、理解、审美、充分发展自己特质的需要和满足更加重视。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就是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培养他们思维的顽强性,使他们不怕困难与失败,勇往直前敢攀高峰;增强他们思维的自制性,使他们执着地追求既定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例如,在程序设计方法一课的引入阶段,教师可用几分钟的时间,制作一个可以播放音乐和电影、展示图片的多媒体程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功能如此强大却操作简单感到十分惊讶,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包含四种品质:一是思维的敏捷性,这是表现出创造性的基础;二是思维的灵活性,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能够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思维的严谨性,慎密、周到细致;四是思维的独特性,能够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获得新颖独特的创造成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以上思维特点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搞科研,撰写论文,搞小创造、小发明。这些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好习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定理,运用新旧知识的结合,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的常用形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专研、想象和创造的最佳方法。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不要在教学中把每一个内容都讲得十分详细、一览无遗,而是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尽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型学习,让他们多提问、多思考,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六)教师要进行教法创新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利用上,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和兴趣特长,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外,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环境,关注学生发展。这一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大显身手、激活思维、大胆进行实践等活动中。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廖青,周敦.论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