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2017-05-09刘爱琴
刘爱琴
摘 要:通过微课教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张扬,探究学习的精神已初步形成。老师们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近年来,许多数学教师在高效课堂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究和深入地实践,我们发现微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通过微课教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张扬,探究学习的精神已初步形成。老师们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笔者作为该教学模式的践行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教学心得,现结合实际,谈一下微课在数学高效课堂上的应用。
一、什么是微课
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认识也进行过多次修正,他最新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家厚教授的观点是:“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二、微课结合导学案、任务单在不同课型中的使用
导学案、任务单是指导着学生,让学生明确在每一个环节,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以及如何完成这项任务。课堂教学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借助导学案任务单、微课、云平台来完成教学内容,其实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学生先学后教,课前学习、课中辅导,快速检测反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完成的效果如何,可以借助云平台一目了然。下面,结合不同课型讲解一下。
(一)新授课
如,执教四年级的“图形与几何”课,先制作含有含“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物体”“三角形”和“图形的运动”图片,其中“角的度量”包括5块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2块,“三角形”有3块,其余两个各有一块内容。而在这些标题下又分成若干个部分。不管是进行小学阶段总复习、某一册内容学期复习、某个单元的复习或是某一章、甚至某一节内容的复习,教师和学生都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种类型进行回忆、总结。数学主要还是依靠平时的练习为主,所以“思维导图”主要用于内容回顾、概念记忆,帮助学生总体上掌握知识脉络。这种方法也可引入到其他学科。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框架后,我们便可以进行微课的设计了。由于微课强调的是“微”,所以选择的知识点一定要小。
(二)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我们基本采用三环节六小步的模式:
第一环节:梳理全章知识点,构建全章知识结构图。我们让学生在课后复习本章或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自己总结出知识点,并画出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思维导图的形式。在画的过程中对前面的知识有困难,可以到前面找到对应的微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画,本身大脑里就已经对这部分知识建立起了一个体系,特别是这些形式都是孩子么喜欢的。知识树涂上颜色,非常漂亮。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枯燥数学课五颜六色,丰富多彩。
第二环节:回顾相关概念,展示典型题例、典型错例。这里也是孩子们提前自己在家找好了,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的重点难点录制下来,教师把好关再传上去。老师是提前把典型题例错例找出来,录制下来。关键找出问题,因为哪部分知识点掌握不好,回去加强那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重点学习该部分微课,以便做到查漏补缺。
第三环节:强化练习与收获提高,反馈检测与分层作业。这里学生在云平台根据自己的事情况选择不一样的检测题。
(三)讲评课
讲评课借助微课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将阅卷过程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目制成微课,不仅要讲评这个题目的解法,而且要告诉学生是哪个知识点出现了问题,要想掌握好这个知识点,应该对应前面那个微课来补习。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学生的漏洞也是不一样的,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补不同的漏洞,这样微课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哪个题目出现了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点开对应的微课学习。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我们用任务单借助于微课、云平台来进行试卷的讲评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把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分工录制成微课,放到云平台中,用任务单的形式告诉学生,这个题目有問题,可以学习哪个微课,也可以告诉他你是哪个知识点出现了问题,可以到前面找出那节课对应的微课再学习,学会了再来解决本次考试的题目。这样就相当于给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名教师,给每一位学生把他有问题的知识点重新讲解一遍,而且还不厌其烦。
三、翻转课堂模式中的“微课”
翻转课堂模式中的“微课”主要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课堂中使用的微课与前者并不相同。这里以一节课的开头、中间环节及结尾三个部分来谈微课的使用情况——开始:导入;课中:过程演示闯关联系;结尾:总结、知识拓展。
微课可以用故事、动画片、足球赛等视频的片段作导入,也可自制微课作为导入环节,主要用来创设情境、引出话题。课堂教学使用的微课与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并不相同,因为课前使用的微课一般都是包括“提出问题”并“说明答案”,而这里强调的是创设问题情境,答案则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也可由教师讲解,但不需要由微课来说明。课程中间可采取微课进行过程演示,如遇到几何、空间图形等相对较抽象的问题时,可制作微课来演示,学生更容易掌握;也可制作闯关练习,同时加入故事情节,如解救某个动画片中受孩子喜欢的角色等形式,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开展竞赛,活跃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在结尾部分,可利用微课进行总结,整理出知识框架,供学生复习;还可进行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