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中的狂欢民族性刍议
2017-05-09李雅楠
李雅楠
内容摘要: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通过100个故事批判了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守旧的宗教思想,通过巧妙地讽刺手法抨击了封建特权、宗教神学及僧侣阶级,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狂欢化特性为中心,解读《十日谈》在思想观念、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体现的狂欢化特征。
关键词:《十日谈》 狂欢化特性
1.狂欢化民族特性的价值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作,这部文学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表达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它表达的精神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充分表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主张,提出反对封建宗教、反对婚姻制度,揭露封建教会的贪婪与虚伪,鼓励男女大胆的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的婚姻和爱情,宣扬男女平等及个性解放。《十日谈》从第一个故事开始就营造了欢乐、轻松的气氛,欢声笑语与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笑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讽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欢乐气氛,具有双重意义的笑声与狂欢式的笑形成了统一,也为《十日谈》的狂欢化特性的阐述提供了可能性。
2.《十日谈》思想观念方面的狂欢化特性
2.1大众性与官方性的对立
西方传统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划分,教会的地位非常高,甚至一度超越了君主,君主之后是西方贵族资产阶级,中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农民阶级。发展到中世纪末期,教会的缺陷开始暴露,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作为官方性的代表,他们的一些行为打破了官方文化的权威性。所以,教会成为社会各阶层人群统一批判的对象,进而形成了大众性与官方性的对立。
2.1.2多元化与单一化的结构对立。官方性文化的特点是权威性、严肃性及唯一性,大众性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随意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大众文化对官方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解放,《十日谈》主要批判的对象是代表官方文化的封建教会,封建教会是当时社会最强大的思想控制武器,子民必须保持对教会的尊重和敬仰,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宗教成为他们为所欲为的保护伞,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欲望。随着多元化的民间文化打破了官方文化的桎梏,以新的方式看待原来的世界,造就了不受宗教礼节束缚的、自由的世界,同时狂欢期间,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贫富划分,一系列冷嘲热讽的故事在狂欢节期间都得以展现。
2.1.2对财富的追求具有一定功利性。《十日谈》中对宗教传教士的外貌特征赋予了新的定义,“他们吃得肥头胖耳,红光满面,衣服穿得花里胡哨,一切的用具也都是那么华丽,却一点也不晓得害臊。”打破了传统传教士粗衣淡食、清心少欲、干瘦憔悴的形象,宗教的超然性伪装了他们的狡猾和居心叵测。同时《十日谈》还揭露和讽刺了传教士以卑劣的手段获取财富,体现了功利性的追求金钱财富对宗教的超然性的消除,因此,宗教的超然性将会消亡。
2.1.3男女情感不受宗教世俗礼节的束缚。《十日谈》中仆人与主人女儿、贵族妇女与有夫之妇的感情经历都得以展现,这些故事看似荒唐,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感情人们会费尽心思的利用各种途径获取爱情。受世俗情感的驱使有的人情急智生,有的人愚笨不堪被人利用成为别人私通的工具。世俗情感冲破了封建宗教情感礼节的种种束缚,受欲望的控制,世俗世界男男女女抛弃道德规范,随心所欲的追求感情。在事情被发现后,还能逃脱严惩的制裁,继续与情人来往,对偷情行为的默认反映了当时社会接受了纵欲现象的出现,这样的事情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反而那些遵守道德的人成为人们眼中的怪人。对欲望的追求验证了人处在世俗环境中,追求着世俗的感情,它与社会的法律、宗教信仰无关。因此,只要人的感情不受世俗阻碍,一个欢乐的世俗人的形象得以展现。
2.2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
现实世界是亘古不变的,它不会因人或物的改变而重新开始,长期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们因为压力,很容易产生幻想,幻想得到现实世界得不到的东西,《十日谈》的现实世界将宗教的神学作为信仰,受社会规章礼仪的束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为了讽刺歪曲的现实世界,薄伽丘创造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游戏世界,游戏世界的精神、规则与现实世界相抗衡,这样的游戏世界非常具有挑战性。
2.2.1游戏世界的虚拟性对抗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十日谈》中描绘的快乐游戏世界正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第二种生活”,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人们长期压抑的自然人性得以解放,可以放肆的说不敢说的话、做不敢做的事。但是,这种虚拟出来的乌托邦世界是暂时的,它只是表达了个人主观的美好愿望,并不可能真实存在。游戏世界的虚拟性是对现实世界的公然挑衅。
2.2.2世俗世界的狂欢性对抗宗教的神圣性。宗教的神圣性在《十日谈》中以狂欢式的游戏内容发起了对神圣宗教礼节的破坏,通过粗俗、猥琐、下流等比较低俗的词汇用来攻击宗教的神圣性,故事用狂欢式的内容消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恐惧和敬仰,讽刺和嘲笑那些看似神圣实则虚假的宗教事物。
2.2.3游戏世界的自由性对抗现实世界的限制性。现实世界是神圣的、受限制的,游戏世界是自由的、狂欢的,《十日谈》中强调人人都享有平等的、自由的权利,游戏世界中国王的角色不论男女都可以担当,现实世界中男性才是担当国王的重要角色;游戏世界中可根据个人喜好制定游戏规则,不用考虑惩罚,下层阶级的人可以不用受阶级关系的束缚,随意大笑,拥有笑的权利,充分展现个人的自然本性。
2.3喜剧精神和悲剧观念的对立
《十日谈》中的故事人物面对悲剧性的世界,选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凭借人性自身的热情对抗黑暗的悲剧性世界,用欢乐性、持续性的生命对抗严肃性、终结性的死亡。狂欢精神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血液里,他们以欢乐的、狂欢的精神对抗黑暗世界的权利和等级限制。人类要正确的看待死亡,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人的生命和精神是持续性的,死亡却不是持续性的,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类狂热的血液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永恒的。
3.《十日谈》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狂欢化特性
3.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十日谈》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物大部分以阶级为主,根据不同的阶级特征设计和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贵族子弟、王室成员、骑士等官方人物有着丰富的社会背景,他们虽属于同一阶级地位,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价值观和人生经历也不同。非官方人物由七类人物组成,服务类人员、社会公职人员、拥有一技之长人员、文艺人员、富翁、强盗犯人、农民,这七类人物属于下层社会,他们是狂欢化理论的代言人,他们的声音是对黑暗现实世界反抗和批判的最真实、有力的声音。
3.2人物性格的包容性
《十日谈》记载了故事中不用形象色彩的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塑造划分为聪明与愚笨、粗鲁与高雅两大类。聪明才智使很多相关问题迎刃而解,一是陷入困境中如何解决,如,犹太富翁遭到巴比伦的苏丹的陷害,法兰西国王对蒙菲拉特侯爵夫人产生了邪念,商人妻子对古尔法度提出的无理性要求等;二是聪明才智能够使人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三是聪明才智可以躲避惩罚,故事马夫冒充国王与王后睡觉躲避了惩罚,菲莉巴巧舌如簧的躲避了社会法律的追究;四是报复,《十日谈》中通过五个故事讲述一报还一报。通过一系列小故事讲述聪明与愚笨、粗鲁与高雅两大类的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呈现了真实的、多样化性格的世界。
3.3人物善与恶的鲜明对比
善与恶的价值取向在《十日谈》的故事中也有所体现,善行的记述主要表现在救助方面的善行和慷慨包容方面的善行,这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故事内容传达的积极向善的精神值得赞扬。恶行的记述主要表现在奸淫与通奸的恶行、劫财与劫色的恶行、骗术的恶行三方面,恶行是主要被抨击的对象,它给社会的安全带来威胁,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人物善行与恶行的鲜明对比反映了善恶的价值取向,对善行的赞扬和歌颂、对恶行现象的批判和嘲讽组成了《十日谈》中狂欢化特性的精彩内容。
(作者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