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散文的求索精神与人格光芒
2017-05-09韩海玲
韩海玲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散文,一直不是很被重视。在他的散文中,贯穿着鲁迅先生的精神求索和耀眼的人格光芒。他求索人间的真情,求索生命的平等,求索美的精神。他自身则有着强烈的敏感和清醒,童真和童趣,忏悔和牺牲的的人格魅力。这些都闪现在他的散文中,如同星光一样熠熠生辉。本文着重论述他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求索 真情 美 敏感 牺牲
鲁迅先生的语言富有特殊的魔力。我读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脑海中念念不停地浮现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玩耍读书的形象。他具有我所没有的精神,令我敬仰羡慕。我希望能够分析鲁迅先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这位伟人,让我的精神和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意义。顺便也表达一下这个时代拒绝了鲁迅,是一并拒绝了多么可贵的精神。
一、鲁迅先生的求索精神
屈原先生在《离骚》里面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最有分量的两个字就是“求索”。历史上能当得起这两个字的人为数不多,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一生,就是在用行动践行着这两个字。这里只从他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寻找他求索的轨迹。
(一)求索人间真情味
在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里,我们大抵更容易看到到鲁迅的犀利的笔锋,感到脊梁发寒。然而,如果读了鲁迅的散文,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温情,感受到他对温暖真情的寻觅。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真情的珍惜上。
鲁迅先生在《狗·猫·鼠》里的小隐鼠身上,倾注了童年的作者深深的温暖的情谊。这只是隐鼠是作者所搭救的。它的身上叠印了他从床头贴的“老鼠成亲”的花纸上所引申出来的期待——那些红衫绿裤尖腮细腿的仪仗庞大的老鼠成亲的仪仗,是童年的鲁迅在正月十四夜里熬夜等候而不得的。同时它的身上还寄寓着作者对于小小的墨猴的渴望。然而这隐鼠,竟然被猫吃了去。
童年的鲁迅先生因此而与猫作战了半年之久,直至知道真凶,以至成年后依然有着“仇猫”的潜意识。失去一个宠物而已,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要难过一段时间的。但是难过那么久,正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温情之深厚。
其次表现在对真情的思考上。
鲁迅先生无疑是爱他的父亲的,他的父亲也爱他。要去看五猖会了,作者兴高采烈,父亲却忽然出现: “给我背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给欢天喜地的小鲁迅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让作者一整天都没有了趣味
作者详细生动地描述了自己这次噩梦般的背书经历。深爱自己的父亲,在这次爱的教育中,似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文末作者抛出了一个思考,应该什么时候读书,应该怎样去爱? 没有人情味的孝顺是真的孝顺吗?鲁迅先生告诉大家他对于传统不可动摇的纲纪的质疑。他努力从这些陈旧的纲纪里,剔除那些没有人情味儿的成分。
真情味儿,是鲁迅先生一直在求索的。
(二)求索生命平等
“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实现真正的平等,这是多少有识之士毕生追求的梦想!鲁迅亦在此列。在鲁迅散文里,我们很容易看到鲁迅先生对于平等的求索,对于不平等的讽刺和批判。
在《狗·猫·鼠》中,作者仇猫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猫对于弱者的欺凌。
“凡不是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你去。”
这很显然是一个暗喻,映射那些强权的人们,对于弱者的折磨。
鲁迅先生对于平等的求索不单单是用批判讽刺写出来的,也是用温暖的笔调追忆出来的。在《阿长与山海经》里有个把作者当成“小友”会读《花镜》给他听的远房叔祖,在仙台也有一个不歧视他这个中国学生的藤野先生。
然而,当《天演论》《时务报》开始进驻青年人的心的时候,强权对弱小的凌辱,高贵对卑微的勒索,长辈对晚辈的无视,一点都没有改变。而这,就是是鲁迅想要改变的。
对手间的尊重,强弱长幼间的平等,也许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三)求索美
鲁迅先生发现了被我们的传统教育所忽视的儿童对于美的强烈渴望。无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草木虫鸟,还是名著里的绣像,甚至课本里恶鬼一般的魁星像,在儿童的眼里,没有一样不是美,没有一样不是艺术。
作者生动描述了幼时得到了长妈妈送给自己的的那一套拙劣的木刻版山海经的震悚。因着对这画的美的爱,就连对长妈妈当初谋害了隐鼠的怨恨都完全消灭了。
还有《无常》里所描写的活无常。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红红绿绿中的雪白,活泼而诙谐的性格,谁又能说这样的审美就比《红楼梦》里林黛玉他们的审美俗气呢?
然而,在当时的S城,美丽的元素总是那么稀少,多的却是像衍太太一样让作者窒息的丑恶。在这丑恶充斥的处所,作者无法寻到自己所希望的真实美好的一面,只好自己去寻找。
于是作者去了南京。
于是作者去了东京。
于是作者去了仙台。然而,仙台的影片里那醉酒似的喝彩的嘴脸,而这令那时那地的鲁迅先生终于找准了求索的方向了。
他便回到了东京,开始文学活动,开始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唤醒民众精神的行动。因为鲁迅先生终于发现,真正的真善美,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在《朝花夕拾》里,我们看到作者不停地逃离,一次次追寻,这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精神之旅!
二、鲁迅先生的人格光芒
鲁迅先生之所以进行了这样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求索,追根究底,是源于他拥有卓绝不凡的人格魅力,强大的人格光芒,这些,是使鲁迅成为鲁迅的最本质的东西!
(一)敏感和清醒
敏感是艺术家的特质,没有一个艺术家会是迟钝的。艺术家对于爱,真,美,是敏感的。这种敏感是感知,也是保护。这种敏锐的感知力和敏感的保护精神在《朝花夕拾》中比比皆是。例如他源于对于隐鼠的爱而表现出来的对猫强烈的憎恶。五猖会前背书,背书固然辛苦,也许,一个迟钝的孩子在终于背出来后会欢呼雀跃甚而得意忘形,可是小小敏感的鲁迅,却因了这次的背诵,失却了整个的游玩的乐趣。
他的离家求学,也是这样的敏锐的感知力和敏锐的保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父亲的病》里作者敏锐的洞察了庸医的嘴脸,《二十四孝图》里孝道的虚伪欺诈的元素也被作者抨击得无处遁形。
在终于看透了衍太太之流的嘴脸,又迎面遇到了流言,使作者好像掉在冷水里。然而,作者不会被淹死在这里,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里的问题,进而作出了他的選择,无法改变,便逃离。既然这里是冰冷、伪诈又丑恶的,那么这里所厌弃的地方呢?也许就是真善美的所在吧。
所以作者就出发寻找为S城所厌弃的地方。鲁迅先生当然不是要标新立异,甘做异端,而是在泥潭里冷静的观察之后,作出了最清醒地跳出泥潭的举动。他冷静地跳出了S城,跳出南京,跳出东京,终于又跳出仙台,跳出医学。
终于,在那次影片播放中那一声刺耳的喝彩声,唤醒了敏感的鲁迅,他犀利的目光看到了那群人们醉酒一样的表情,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无法解决。
有的人敏感,可是宁肯糊涂,像郑燮;有的人清醒,可是却愿随波逐流,像渔父。鲁迅不是这样,所以,鲁迅会成为鲁迅。
(二)童真和童趣
童真和童趣,就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灵气。几乎任何伟大的人物,都是具有童真的情怀的,就如同贾宝玉的宝玉,尚未被尘世染污,还保有它天然的灵气。为了寻找像人形的何首乌而牵连不断地扯坏泥墙,对于活泼诙谐的无常鬼的喜爱,为了看五猖会而又跳又笑,对于小小的隐鼠的喜爱以至于为隐鼠报仇的拿长竹竿与猫作战,……都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着天真趣味的可爱的童年的鲁迅。
有一个有天真童趣的童年,才有一个有人情趣味的成年。我们看成年的鲁迅的生活趣味,自然就知道他的根源,他童真未泯。
(三)忏悔和牺牲
没有忏悔精神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伟人,没有巨大牺牲精神的人成不了伟业。这些精神鲁迅都有。
《范爱农》里,洋溢全篇的是对自己当年偏激的反省,对范爱农爱莫能助的忏悔。其实,一个误解而已,何况是范爱农挑头在先;而且只是一个朋友,这更是并没有必须提携的责任的。然而,范爱农是沉沉地挂在了鲁迅自省的心上。
自我检讨剖析的自省精神是贯穿了他的一生,这让鲁迅先生生活的孤独而沉重。
鲁迅先生的牺牲精神更是他最为闪耀的人格光芒。冒S城之大不韪,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需要怎样的牺牲精神?抛弃学了两年得不错待遇不错老师也很好的医学,又需要的怎样的牺牲精神?如今大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倒是普遍,但有谁是因为心里装着一个民族才转的呢?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在《二十四孝图》里的诅咒。他跳入地狱,是为了中国的孩子能有自己的美的书可看,他跳入地狱,为了中国的孩子审美的心不要死掉。
这样一种牺牲精神,不就是地藏菩萨的牺牲精神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三、散文家鲁迅及其历史上的精神归宿
纵观鲁迅先生,他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觉知,他保有着上天赋予的纯真的童真与童趣,他还有着深刻的自省精神和巨大的牺牲精神,这是鲁迅先生的巨大人格魅力。
他上下求索,为着这个社会的冷漠、虚伪和丑恶。他希求寻找一种光明,来照亮这黑暗的世界;他希求寻找一种力量,来拯救这个污浊的世界。于是,他自己变成了力量。于是,他自己放射出光芒。
提起鲁迅先生,人们常说,思想家鲁迅,革命家鲁迅,杂文家鲁迅,小说家鲁迅,却很少有人说“散文家鲁迅”。鲁迅散文写得确实不多,《朝花夕拾》的散文集只有十篇而已。然而,怎能以数量论优劣。张若虚不是凭一篇《春江花月夜》而成一大家?当然,张若虚没有那么多卓越的杂文,那么多精彩的小说。
然而,我们岂能因为他杂文小说的光芒,而对他的数量没有优势的散文视若无睹?
所以,鲁迅先生,那个“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1的鲁迅先生,也该是“伟大的散文家鲁迅先生”。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城阳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