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

2017-05-09刘怀兰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启示

刘怀兰

【摘要】文章通过对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进行分析:于连的追求,于连的反抗,于连的妥协,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悲剧,即“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绝望反抗的悲剧人物”到“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等。探索其现代启示意义,告诫现代青年,做事要戒骄戒蹂,遇事要冷静分析,学会控制情绪,三思之后再做抉择,以良好心态应对人生挑战。

【关键词】于连;象及;启示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内涵相当丰富,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历来对他的评价各异:从“资产阶级的英雄”到“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从“一切人的导师”到“祖国的叛徒”,从“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绝望反抗的悲剧人物”到“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等等。

一、于连的追求

于连出生于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市一个小锯木厂厂主家里,社会地位低下。他在全家人的痛恨中长大,父亲、哥哥视他为眼中钉,因为他“只懂读书,不懂干活”。他为人聪明、干练、敏感、自卑、高傲、自尊,从小就立志要干一番事业,扬眉吐气。他偷偷阅读了卢梭的《忏悔录》,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又从小受一位被称为“拿破仑党徒”的老军医和西朗神父分别从相反的方面,向他指引了两条生活道路:参军或者当神甫。

他真心崇拜拿破仑,终生追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当他看到威武的拿破仑骑兵队伍时,就感动的“发狂”,“热望自己将来能入军界”。老军医讲“拿破仑大军的故事”,使他“热血沸腾”。原因是拿破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下级军官,卑微而穷困,然而后来只靠身披长剑,便做了世界的主人”。拿破仑的发迹史,引起了地位低微而自认为有才能的于连的强烈共鸣。可惜生不逢时,拿破仑的垮台使他拼才干做将军的道路被切断。

同时,教会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维立叶尔市华丽宏伟的礼拜堂,神父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大将三倍的薪俸,。他认识到为了摆脱不平等的地位,挣脱命运的羁绊,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把拿破仑的名字埋在心里,走“黑”的道路(当一名神父)。

二、于连的反抗

于连的出身及社会地位,他的宏伟志愿和生不逢时,以及拿破仑和卢梭思想的影响,定下了他反抗的人生基调,等级门第观念的刺激,引发了他对贵族社会的强烈仇恨。

他的反抗贯穿于他的全部生活历程。他的两次爱情冒险也都出于对上流社会的反抗和报复。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贫贱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斷的向往和屈辱中,养成孤独、内向、高傲、多疑和对抗的性格。这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跟周围环境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德·瑞那市长家中,于连反抗性格的表现便是与上层社会的代表德·瑞那市长格格不入,并屡次发生冲突。他将德·瑞那市长视为他反抗的主要敌人,他与德·瑞那夫人的爱情纠葛,起因于对市长先生的仇恨和报复。他闯入德·瑞那夫人的房间时,心里在喊“准备战斗”!征服夫人后得意的说“我打了一次大胜仗”。

他在赴马特尔小姐约会时想:“身世的孤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我当中的军事阵地。这高山,更是我进攻的目标”,必须“拿起武器来”,“先做一次非常正确的军事侦察”,“准备战斗”。当他跳进马特尔小姐的房间时,“马特尔小姐拖住他的臂膀,他以为被一个仇敌捉住了,急忙转身,抽出一把匕首”。这哪里是一个情郎在赴约!贵族对他的蔑视激起了他的仇恨,以致他把马特尔小姐也当做凌辱、报复的一个对象。当马特尔小姐拜倒在他的脚下时,他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得着她,然后跑开……”。

作为一个贫穷青年,野心使他“不顾一切的要攫取金钱”。这使他的反抗包含着浓厚的个人主义因素。他反抗的目的不是要改造社会,而是要在上流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他仇恨特权,是因为它阻碍自己向上爬。他并不想去推翻特权统治。一旦他自己的欲望有所满足,反抗性也就减弱。这种小资产者的反抗,带有明显的妥协性,马德儿说:“他不是一只狼,只不过是狼的影子罢了”。

当他从天堂社会的云雾中跌落到社会底层之后,他平民阶级的意识强烈进发了。以前,这种反抗是通过心理活动和行动来表现,而在法庭上,则是通过语言公开宣扬。他抨击法律的虚伪,揭露他们定罪的实质是“借我来惩戒一般少年——出身低微,为贫穷所困厄,可是碰上运气,稍受教育,而敢于混迹于富人所谓的高等社会里的少年。”他从追求的幻灭中清醒,看透了“目前的世界,都充满了虚伪”。法庭上的控诉是于连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

三、于连的妥协

于连根本不信神,而且讨厌教会,《圣经》在他眼里全是谎言,但是为了实现“兴家发财”的梦想,他却要当神父。因为他听说做神父有前途。他苦心孤诣,研读拉丁文,把《圣经》背的滚瓜烂熟,只要别人指出其中一行的首一个字,他就能一直背到叫他停住为止。他把自己分为两个“我”,一方面,他要稳住那个崇拜拿破仑的“我”,另一方面,却以一个虔诚宗教的、伪善的“我”出现。

他从小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就是对:“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的妥协。参军或当教士,目的都是为了发财。进市长家时,本决定“假如和奴仆一样,我宁可死掉”。他当时想逃到瑞士当兵,可一想到他那“顶好的做神父的职业”,他妥协了:“为了要兴家发财,可以忍受比和奴仆同桌吃饭更屈辱、更艰辛的工作”。

在贝尚松神学院,他是唯一能冷眼看清教会和上层社会实质的人,他明知他是在“人间地狱”里和一些明里友善虔诚、暗里勾心斗角的“流氓骗子”打交道,但也觉得,在狼社会里,必须把自己变成狼。以虚伪狡诈来掩护自己与上层社会周旋。结果,他博得了彼拉院长的信任,当上了神学课的讲师。当他准备继续上爬的时候,神学院的教派斗争迫使彼拉院长下台,他也离开了神学院,到巴黎做了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侯爵府是一个“阴谋与伪善的中心”,进出那儿的贵族,个个都是“漂亮的坏蛋”和“戴勋章的恶棍”。在侯爵府的客厅里,“人人都是憎恨思想的,这些贵族们在仇恨法国大革命和敌视平民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语言”,于连感觉到非常孤独,但随着侯爵对他的日益欢迎和重用,他的妥协性也与日俱增,直到为复辟派冒死投递反革命情报,得了十字勋章后宣称:“我应当遵照这个政府的旨意去行动!”只有当他最后被上流社会彻底抛弃时,他才又想到了反抗。反抗与妥协的消长变化都只是他个人的利益转移,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反抗也只是个人野心的表露,多少有点虚伪的色彩。

四、于连的爱情

于连和德·瑞那夫人及马特尔小姐的关系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感情是复杂而曲折的,经历了假爱和真爱两个阶段。他第一次下决心要吻德·瑞那夫人的手时,并不是出于爱恋,而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嫉恨和报复。在于连看来,德·瑞那夫人的手就是上层社会统治阶级的象征。

德·瑞那夫人优雅、天真、善良,在她高洁的心里,“从来没有殷勤献媚或者矫揉造作的感情”,她十六岁就嫁给了一个庸俗猥琐、唯利是图的官僚。于连的出现,唤醒了她深藏于心底的爱情。可是,当她发现自己在恋爱时,她害怕了,贞洁的本质恐吓着她,她一遍遍下了贞洁的决心,又一遍遍想冲破思想禁锢的藩篱。她在情人与儿子之间痛苦抉择,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使她从心底发出惨痛绝望的呼号:“我爱上了一个男人,他不是我的丈夫”,“比我更悲惨的人,世界上是不会有的……”

后来,当于连明白了德所承受的这一切,经过一段痛苦的反思,心里产生了对她的负疚和懊悔。他开始认识到她那颗善良的心,认识到她对他的爱情的价值,他对德的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德·瑞那夫人守住贞洁的决心被爱情战胜,两人坠入爱河。当她知道于连将要和马特小姐结婚时,她抑制不住心中的妒忌。她的忏悔教士正是利用她的这种心理,使用胁迫手段,唆使她写信告发于连。于连读到那封忏悔的信后,愤恨挺胸,便持枪去射杀德·瑞那夫人。教堂枪声之后,强烈的良心谴责折磨着他的灵魂。当他知道德·瑞那夫人仅仅受了伤,并且正在恢复中,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幸福。他要用他真挚的爱为他过去的负心和残暴赎罪。德·瑞那夫人一如既往的爱情,使他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他第一次深深感到这种爱的力量,在他的生命里没有一个时光可与这个时刻相比拟。复活的爱情是强烈的、无私的,然而又是痛苦和艰辛的。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爱情,犹如一朵独立于狂风暴雨中的玫瑰花,很快就被无情的摧残了。

于连与马特尔小姐的恋爱关系可说是野心使然。于连高傲的言行使马特尔小姐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他是轻蔑一切的人,这便是我不轻蔑他的理由。”于连的才气和雄心,使她羡慕不已,他认为于连是个英雄,是‘丹东再世。于连一开始就对马特尔小姐没有好感,认为她简直不像一个女人。他只想利用马特尔小姐打入上流社会,实现他对权利和财富的野心。因此,他在与马特尔小姐的恋爱中,多虑、伪装、警惕,交替着使用欺诈玩弄和主动进攻的两手。对马特尔小姐的初次约会,他百般踌躇,他认为这是一个圈套。竞把马特尔小姐给他的情书夹在《圣经》中寄给了他的好友福格,告诉福格:如果他被杀了,一定要将这封信发表。在给马特尔小姐回信的开头,就引用了马特尔小姐来信中表达表示热烈爱情的句子,以便一旦被侯爵察觉,可以把责任推给马特尔小姐。当他爬进了马特尔小姐的房间时,先在床下、柜子里细察一遍,看是否有人藏着,以免当场给捉住。

在于连生命的最后,面对两个女人,于连选择了纯与真;面对获救的希望和人格的完善,于连选择了后者;依附别人可以生存下去和不顾前景可以真实一次,于连选择了死亡。在监狱中于连的爱情是真实、纯洁、高尚的。

五、于连的悲剧

于连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却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每一次成功都要遭受嫉恨和打击。他在教会生活了十四个月,本想靠宗教发迹,却不料教会将他的美梦扯得粉粹。他一生的际遇,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小资产阶级青年追求个人出路的艰难。

德·瑞那夫人的揭发信里说:“这人的行为真是绝对不可以饶恕,而超过了我的语言所能形容。这个人贫穷而贪婪,由于十足的伪善和专门诱惑软弱与不幸的女人,来替自己取得地位,改变自己的身份”。这一突发的情节,表面看来是那么不合情理,其实是合乎生活发展的逻辑的。那个老奸巨猾的侯爵口头应允马特尔小姐与于连成婚,但心里不踏实,生怕上当受骗,因此背着于连,勾结教士,调查于连的出身和经历。于连枪杀昔日情人,被认为是美梦破灭后的报复,但与其说报复是针对德·瑞那夫人,不如说是针对整个贵族阶级。于连的意图是用狂暴的手段與整个贵族社会决一死战。

临终,他大彻大悟人世间所谓的生死功名,燃烧的太阳变成了静谥的月亮。他沉浸在爱的恬静之中,坦然面对死神。他拒绝忏悔,拒绝上诉,拒绝德·瑞那夫人、马特尔小姐和好友福格的一切营救,尽管他们的营救计划已有成功的希望,他说:“我决不请求你们宽恕,我一点也不幻想,死亡正在等着我”。这是于连的绝望,也是他以自己的行动向整个复辟王朝发出的强烈抗议。这个绝非一时的发泄,而是回顾了他短短的一生经历,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做出的与他妥协时相反的抉择。

六、于连的启示

于连的悲剧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因素,于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假如他生在革命时代,将有机会大显身手;假如他在市长家奴颜婢膝的做家庭教师,安分守己的跟艾丽莎结婚,老实本分的跟福格做木材生意;假如他在神学院见利忘义,改换门庭,投靠另一教派;假如他在侯爵府安于爪牙的待遇;假如他能冷静应对德瑞那夫人的告发;假如他不放弃自己,接受营救……他就不会被送上断头台。于连的悲剧是他的反抗、急躁招致社会的压迫,以及他对未来的放弃造成的。

于连的悲剧,启示我们,年轻人做事要戒骄戒噪,遇事要冷静分析,学会控制情绪,三思之后再做抉择,以良好心态应对人生挑战。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