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2017-05-09徐思瑶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启示孔子

徐思瑶

【摘要】孔子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等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与人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民族和国家间的和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孔子;和谐思想;和谐社会构建;启示

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渴望拥有安定的生活状态,孔子也不例外,他努力寻求治国安邦的有效方式,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矛盾。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商周时期,人们对天有着崇高的敬意,认为世间的变化都是由天的意志来决定的,而在儒家的观点中,将这种所谓的“神力”削弱了,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遵循规律,从《论语》中的“天言何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言何哉?”便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天通过四季更替、万物生长显示着自身的运行秩序。同时孔子重视天与人的关系,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见人道要遵循天道,必须知晓天命天道。既然天道是和谐有序的,那么人道应当也是和谐有序的,人和自然共同处在和谐当中。人只有尊重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才能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才能够真正满足人的需求。

孔子讲求“顺天命”、“畏天命”,是个人努力和顺应自然的结合,畏天命即敬畏自然就是不干涉自然,对自然存于敬畏之心才不会无节制的使用自然。除了畏天命,孔子同样爱护生命和热爱自然,孔子认为整个宇宙是和谐的统一整体,物与人都值得被珍惜生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提倡不用大网捕鱼而用钓鱼,不射归巢的鸟,说明孔子对自然生命的怜惜之情;“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用川流不息的水比喻人生易逝,可见孔子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也是热爱生活的表达。孔子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目的是为了天人和谐地处于宇宙当中,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有序的整体。

二、社会的和谐

为了遵循天人的和谐,遵从天道,必须建立礼制,实现社会的稳定秩序。社会和谐在孔子看来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人与人和谐方面,孔子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最基本的关系是处于家庭关系当中的,《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仁的开端和根本。而达到仁爱的方法是“修己”和“宽以待人”,《论语·子路篇》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这可以看出,“和”的前提是承认彼此是有差别的,同时尊重这些差别,尊重与自身不同的想法、意见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要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换位思考和理性思考,不因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强迫他人。

在人与社会和谐方面,孔子倡导要恢复礼制,以礼治国,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儒家非常看重伦理秩序,尤其是基本的三大伦理关系即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和父子关系,认为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关系,做该做的事说该做的话,不可僭越。“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以“和”为珍贵,就是和谐,恰到好处,掌握一定的度,也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这是中国哲学当中的辩证法,凡事都要把握好分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都安于本分,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孔子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环境问题严重、道德滑坡、腐败问题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复杂化,协调各方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必然要求,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从中吸收精华,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1、协调人与人的矛盾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富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人与人之间更加注重利益关系,追求物质利益,缺乏对精神层面的关注,个人修养不足,有人为小事而伤害他人,有人因为主动帮扶跌倒老人而被冤枉,道德信仰的丧失,严重阻碍了社会和谐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呈现着社会处于人人各得其所,互助互爱的思想,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自己严格,宽容对待他人,用“仁”的原则来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要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之上要加强教育的重要性,学会鼓励他人,培养个人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的发展离不开外在的自然环境,和谐社会是全面性的社会,不仅要关注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今社会,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孔子认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值得被珍惜,只有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才能达到“和”的社会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人依赖自然,近代工业时期人征服自然,而在征服过程中人类也陷入了生态危机,现在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这要求人人提高生态意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技能和方法,只有具备了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才能指导行动去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同时加强教育,以各种方式宣称对环保的倡导及对自然的热爱,让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获得自身利益的满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道遵循天道,似乎忽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顺应自然的发展认知,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3、民族和国家间的和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要想促进本国的和谐稳定,就要协调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内部的稳定的前提就是要协调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不稳定地区的保障力度,走和平发展道路。孔子曾经游走列国,宣称他的思想,希望国与国之间形成良好的国家关系。我们只有把和谐作为处理民族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体现了我国不发动战争和向往和平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全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哲理内涵丰富,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并且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当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思想上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也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是长期形成的,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时代赋予新的内容,更具有合理性,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协调各方和谐具有巨大作用,这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化。

猜你喜欢

启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