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式及综合式在创作中运用四川民歌素材
2017-05-09方芳
方 芳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 成都 610012)
分裂式及综合式在创作中运用四川民歌素材
方 芳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 成都 610012)
多来以来,本人富有极大兴趣与热情。因此,对于民歌及民族音乐的采集及研究成为了本人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且创作中的民歌素材及民族性音乐语汇也成为了本人历来写作的灵感源泉和基石。在过去的三年里,本人以各乐器或各乐器组进行主题材料性格化方式,从而不同程度地分裂式及综合式地在音乐创作中大量运用源自本人家乡四川地区的民歌旋律素材定为在英国攻读作曲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计划。在该论文中,将以为铜管乐队及交响乐队而作的大型交响乐作品《Harvesting Dance(丰收之舞)》为例,针对该作品中对四川地区民歌旋律材料运用的具体手法及方式进行分析。
民族音乐;民歌;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作品音乐分析
由于地理位置的缘由,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蕴含着丰富艺术底蕴的地区。四川地区浓厚的、风格繁多的、如同其方言一样独特的民族音乐资源是其艺术宝藏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领域。作为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经常是音乐家们挖掘其创作灵感的起源。然而,较之四川地区民歌资源所拥有的庞大数量及种类,21世纪现代音乐创作中对其的涉及和运用还是相对有限的。多来年,本人致力于对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的采集和研究,民族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历年来音乐创作中的基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对家乡音乐故有的热爱促使本人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将焦点聚集到了自己故土的民歌素材上来。
而本人在创作中对民歌旋律素材的应用,不仅仅是将民歌的曲调用作创作的音乐主题,而是进一步渗透到对乐队分组、音色音响以及和声色彩的设计等各个方面。在为室内乐队及交响乐队进行创作时,本人还往往喜好通过各乐器或各乐器组进行主题材料性格化的方式,从而不同程度地分裂式及综合式地在创作中运用民歌旋律素材。
本人为铜管乐队及交响乐队所创作的《Harvesting Dance(丰收之舞)》正是以四川地区民歌旋律素材为基础的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接下来将以这部作品为例,具体论述如何在这部交响乐的创作中不同程度分裂式及综合式地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四川地区民歌素材的。
首先,从选材来看,本人选用了在四川民歌中非常有代表的三首作为创作的素材来源,其分别为《数蛤蟆》、《太阳出来喜洋洋》和《东方升起了光辉的太阳》。虽然这三首民歌都源于四川地区,但从音乐风格和题材来讲还是甚有区别。《数蛤蟆》是一首童谣,其旋律简单易唱,节奏清晰活泼;《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山歌,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而《东方升起了光辉的太阳》则是一首藏族民歌,旋律延绵起伏,节奏悠扬舒缓。
再从音乐主题材料来看,这三首民歌分别作为该作品的三个主题动机贯穿全曲。由于以上所提到的三首民歌的不同音乐性格特点,三个主题动机分别被运用到担任该作品“独奏”音色的三组重要乐器组上(见图1):第一,在这部交响乐作品中,特别加入了三支非传统交响乐队吹奏乐器Melodica(口风琴)。作为风琴乐器家族的一员,口风琴并没有在古典音乐的发展史上得到广泛的流传,而更多的是作为小朋友的音乐入门乐器甚至音乐“玩具”被人们知晓。鉴于此故,由三支口风琴搭配其它木管乐器演奏以《数蛤蟆》作为主题材料的动机正好适合表现该民歌中的童趣特征(见图2、3)。第二组乐器组为该部作品中担任“独奏”的铜管乐队,该乐队由十一支铜管乐器组成。用铜管乐器特有的高亢、嘹亮的金属音质,恰好适合表现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中豪迈、喜庆之性格特征(见图4)。而第三首民歌《东方升起了光辉的太阳》的主题动机则由一贯擅长抒情气质旋律的弦乐声部搭配竖琴来演奏(见图5)。
图1:《Harvesting Dance(丰收之舞)》中三个主题动机的乐器分组。
图2:木管乐器演奏主题动机A。
图3:Melodica(口风琴)乐器演奏主题动机A。
图4:铜管乐队演奏主题动机B。
图5:弦乐器演奏主题动机C。
从曲式结构来看,这部作品与中国民族音乐也紧密相连。这样的联系具体表现在该作品在创作中主要借用了我国戏曲音乐中常见的传统板式化变速结构①的某些特点(见图6),从而以速度布局来达到对全曲音乐结构的控制。这样一来,促进了创作中更深层次地、综合式地将民族音乐因素渗透到创作中,进而更深层次、总体地在作品中营造具有四川民族风格的音乐语汇和氛围。
图6:《Harvesting Dance(丰收之舞)》中的板式化变速结构。
除了运用中国音乐中传统的板式化变速结构以外,该作品还融合了西方音乐中常见的三部性、双主题变奏等多种曲式原则。因此,《Harvesting Dance(丰收之舞)》属于以非规范化曲式结构创作的作品。而在多种曲式原则的叠置与交融的使用中,该作品的多部回旋曲曲式特点又表现得相对突出。以民歌《数蛤蟆》和《太阳出来喜洋洋》写成的两个主题动机,分别作为两个叠部在全曲前后一共出现了五次。
另外,从配器及音响效果的角度来看,这部交响作品的民族化特征也卓为突出,这要归功于该作品中贯穿始终地通过典型的西方交响乐器模仿我们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的缘故。由于中西方乐器本身在演奏技术及音色上具有的一些相似性,其实不难将某些乐器家族进行结合。比如,在该作品中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及英国管就表现出了中国民族木管乐器的音色气质;再如,该作品中通过弦乐队模仿我国民族音乐中各种胡琴乐器的音色气质。通过将西方交响乐队的音色进行民族化处理,这部作品从内在渗透出来的民歌风味就显得更为浓厚。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从主题音调、曲式结构及音色的角度综合式地将民歌因素作为该作品的创作核心,本人还将“喊号子”这一具有四川民歌特色的元素加入到弦乐队的写作中来。具体来讲,全曲是在用来自该作品主题音调之一的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词中带有纯厚的四川方言特色的衬词部分“啷啷扯光扯”以全体交响乐队“喊号子”的方式中拉开帷幕的(见图7)。并且,这个“啷啷扯光扯”号子作为全曲的一个动机,在该作品中作为每次引入叠部的连接部分多次出现。因而,该动机不仅在音响效果上成为了该曲的一个亮点,又在结构上为不同部分起到了承接的作用。
图7:《Harvesting Dance(丰收之舞)》开始处。②
以上通过对为铜管乐队及交响乐队而作的大型交响乐作品《Harvesting Dance(丰收之舞)》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部作品中所融入的源自于四川地区的三首民歌素材既是被分裂式地独立进行横向拉伸发展,也是被综合式地叠置进行纵向交织发展。首先,这种分裂式地运用民歌素材体现为:在音乐材料方面将三首不同风格民歌曲调通过三个乐器组的演奏,刻画为三个赋有不同音乐性格主导全曲的主题核心音调在不同指定声部分别给予发展;其次,这种分列式的创作手法也表现在配器方面,即运用个别西方乐器或乐器组对部分中国民族乐器进行音色模仿。而综合式地运用民歌素材则首先体现在:从宏观上利用中国戏曲音乐中常见的传统板式化变速结构对该作品的结构进行总体设计、控制及发展;同时,这种综合式的创作手法也表现在将取自于不同风格的三首民歌的素材进行整体性地衍生、发展和交融。正因为该作品在以上诸方面都将民族音乐的元素渗透到创作中的细节及整体,使这部作品能够通过西方交响乐团淋漓尽致地展现大量融合了四川地区民族音乐元素的独特声音!■
注释:
① 参见李吉提、童昕:《三重奏〈戏〉的音乐语言分析》:“板式”结构泛指各种自由的“散板性”节奏与各种规整的“上板”节奏反复交替,是“自由、即兴”与“整理、规范”的交替,集中体现了板式节律中的辨证统一关系,即整首组曲的流程是按照“一波三折”的弹性运动安排的。
② 由于该作品是为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交响乐队委约而作,乐谱中所有注释及歌词均用英语记谱。
[1]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 李吉提.曲式教学之我见——结构力问题专论.
[3] 李吉提,童昕.三重奏《戏》的音乐语言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9,03.
方芳(1984-),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